《后汉书》读后感
作者范晔(公元398__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他的祖先是东晋的世家大族,曾任豫章太守,著有《春秋谷梁传集解》一书;父亲范泰,曾任御史中丞。范晔少时就出继给叔父范弘之,因而被封为武兴县五等侯。刘裕势力发展付,他投靠刘义康,在其部下任要职,参预军机大事。宋文帝元嘉五年(公元428年)父亲死后他守制去官。此后他虽担任了很多官职,但一直受到打击排挤,元嘉九年被人告发参与拥立刘义康一事,因此以谋反罪被杀,时年48岁。
范晔,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再加家学的影响,他广泛涉猎经史资料,写得一手好文章。他不但是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而且是有贡献的文学家、音乐家和发明家。他为人正直,有气概,屡屡触犯封建礼法;有才华,但却恃才傲物,与同僚不合,他的死与此是有一定关系的。(这很值得我借鉴,吸取其可悲的教训!人非怕死,但死得不明不白、无无谓谓,徒耗苍天眷垂,殊为可惜!事实上,也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可以避免。历史上很多知悟隐退而成全的事例。这并非图苟全,而是巧活。只有活着,才能履行天职,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看似不幸,实我之大幸,顿叹天意妙绝!吾只官场一过,轻尝浅试,知其一二足矣;无党无派,无宗无教。只有这样才适合我的身份,也才能不受任何束缚,不受任何人指手划脚,超然度外,中正而无失偏颇。也免却无谓的罪累。事实上,既然领受天旨,固然岂居凡夫之下?此非天意,有辱圣尊!嗯,晓矣[微笑])
范晔持无神论思想。他不仅曾想著《无鬼论》来反驳佛教转世说,临死前,他还向政敌宣称:“天下决无佛鬼。”
在《后汉书.西域传论》中,他批评佛教教义“好大不经,奇谲无已”,指出智者不应相信精灵起灭、应报相导的说教。对于天人感应、图谶符命等神学迷信(与父同。不拜鬼神,不慕凡响,只拜祖宗。),他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一定程度”,这很重要,那就是“度”,一定要准确把握和行事。切莫急攻近求,盲然远大!)范晔死时,只完成了《后汉书》的纪和传,没有志。到了南梁时,刘昭取晋司马彪《继汉书》的八志30卷,加以注释增补,附在范晔原著的后面。时至南宋,才将范晔所著和司马彪《续汉书》重新校勘,合为今天的《后汉书》。
《后汉书》共120卷,记载自汉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间195年的史事,包括本纪10卷,列传80卷,老30卷。《后汉书》在撰写上,不仅吸取了前人的撰史经验,接受过去行之有效的治史方法,而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大胆的创新,进一步开拓了纪传体史书叙事的范围,并在纪传体史书写作手法上总结积累出一定的经验。其实,无论任何的写作,都不应受限于既有的任何规则、形式的限制,关键在于表意,形式上的美感,足矣!
在编纂上,以下几点很有创造性:
一,它继承了《史记》、《汉书》的体制,但又不完全囿于旧有的模式,而是针对东汉一代特有的社会风尚和特点,适时制宜地创设一些新的传目去反映。
二,立传以类相从,叙事繁简得宜。兼顾人事的共性和个性。
三,注重史评,特崇论赞。除了史实本身,其实客观中肯,综览全局,恰到好处的评价,其意义其实远超史实本身,这正是后人最应重视和领悟的。当然,作为后学者一定要懂得独立思考,既抱有历史的眼光,更要时刻抱持运动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分析、思考和判断!
范晔著《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贯彻了“正一代得失”的宗旨。书中的《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载王符《潜夫论》5编,仲长统《昌音》3篇,都是探讨东汉为政得失的名作。他在传末写了一篇长约600字的总结,对其言论进行了具体分析。
范晔重视东汉的对外关系,特别是很注意当时的海上交通问题。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这是中西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丝绸之路在此时重新出现兴盛之势。《西域传》中大笔描述当时的情况,叙述了大秦社会的富裕繁荣,并认为这与其民主政治分不开的,大秦国工按时治理国事。范晔作中西对比,以史为鉴,针砭时弊,很值得写史人乃至学史人的借鉴!
《后汉书》的文字优美流畅、热情奔放,具有相当高约文学成就。书中的论赞是范晔用力最多之处,一般都具有精湛的思想理论、深刻的历史见解与高超的文字技巧相结合的特点。他特别欣赏自己在史论之后所加的赞语:“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
的确如此,《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这很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老》并称前四史,是纪传体史书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都很高的史学著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