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
(2010-10-28 16:36: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沧海撷珠 |
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下面我将就以下几点来解释说明离合词。
离合词具有词的特点, 这主要是就它的意义上说的。离合词中间不管插入何种成分, 也不管插入的成分多么复杂, 整个词的意义一脉相承, 基本不变。十分明显, 离合词有与词组相同的一面, 但又由于它可以扩展, 因此又有与词不同的一面。可见, 离合词既有语义上的凝聚性, 又有语法联系上的松弛性。它的形式具有词组的特点,意义上具有词的特点, 是处于词和词组之间的一种中间(过渡) 性语言单位, 可以说是词———词组单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过程的, 总是由量变到质变, 亦即由渐变到突变的。处在量变之中的事物就会形成一种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现象。离合词就正是处于量变之中有待走向质变的过渡(中间) 状态。因此把离合词处理作词———词组单位, 是比较切合实际, 也比较稳妥的做法。实际上,离合词的问题涉及到词和词组的分类划界问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分类往往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也往往难以划分得彻底,因为“任何分类都很难做到泾渭分明,总是两头清楚,中间模糊,只能求其最大限度地缩小中间的模糊状态”。词和词组的划分正是如此。在词和词组的核心区域两者的区分是明显的,但在词和词组的交界处彼此的区分度则不很清楚,有一定的模糊性,呈现一种亦此亦彼的两可状态,这两可状态就是所谓的离合词,即词———词组单位,是兼有词和词组双重功能的语词群体
。二 离合词的构成成分和构词方式
构成离合词的语素 ,主要是动语素和名语素,还有形语素、介语素。结构模式为“动 +名”、“动+形”、“动+动”、“介+名”几种。其中,“动+名”型占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后一个语素是动语素或形语素的,有347个,占全部离合词的13% ,而且它们不仅充当动语素的补语,还充当宾语,如 “摆阔 //”、“报废//”、“备战//”、“吃苦//”、“得宠//” 等。
离合词的构词方式主要是 动宾式, 例如:“ 保底 //”、“ 避风//” 等,其次是 补充式 ,如:“ 参透 //”、“补足//” 等。另外,“ 拜忏 //”、“绑架//”、“避讳//”、“摆渡//”、“招供//”、“洗澡//” 等,应该是 联合式 ;“ 聚餐 //”、“拆卖//” 这类的是 偏正式 。还有一种 介宾结构, 如“按理 //”,“照样(儿)//” ,数量少。
三 离合词“离”的条件
动名型离合词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我们从这里入手,就会发现, 动名型的复合词可能形成动宾式和偏正式两种构成方式,但是:
(1)偏正式的都是名词,不可“离”, 如:“烧饼”、“跑鞋”、“跳棋”;
(2)动宾式的复合词有一小部分是名词,不可拆分,如,“ 搭腰”、“垫肩”、“承尘”、“绑腿”、“督军” (官职)等;
(3)动宾式的区别词不可离,如 “有机”、“保价”、“编年”、“超级”;
(4)动宾式的副词不可离,如:“ 索性”、“到底”
(5)动宾式的形容词一般不可离,如:“ 安心”、“拗口”、“超前”、“出色”、“传神”、“刺耳”、“得体”、“动人”、“对劲”、“夺目” 等
(6)剩下的,动宾式的动词,有些可离,有些不可离: “吃醋”、“吃力”、“吃罪” 不可离, “吃饭 //”、“吃斋// ”就可离。
能不能离,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①词内语素的紧密度,即词的凝固性。凝固性不太强的词,就可能成为离合词。②两个语素都是自由语素的,容易插入成分成为离合词。例如: “ 喘息 ”不可离,而 “喘气” 就可离;“ 出世”、“出蛰”、“出首”、“出言”、“出资”、“出语 ”不容易插入成分,而“ 出兵”、“出场”、“出道”、“出格”、“出海 ”就相对容易。③口语色彩的词容易成为离合词。④常用性。比如,“ 鞠躬 ”,两语素都不是自由语素,但它常用。这四者是离合词的充分条件,不一定同时具备。
(1)汉语离合词是语言系统自我平衡的结果。
语言是一个运动着的系统,它具有一种惊人的自我平衡能力。当某种力量促使一种变化发生的时候,就会有另一种变化站出来 , 像阻力一样化解或削弱某些消极力量 , 或者在其他地方作出补偿。
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双音化是词汇发展的一条主线,它大致通过下列途径实现:叠音联绵、短语词化、类推复合、缩略混同、同素重叠、附加词缀。后五种途径造成了大量的合成词,而且主要是复合词。和复合词关系最密切的是短语词化和在此基础上的类推复合。早期复合词是从短语固化来的——单音节基本词汇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为双音节合成词产生准备了条件并提供内在动力,于是那些有复呈性的短语随着习语性增强,首先固定下来,成为词。后来也仿此类推造出一些“新生”的复合词。这个形成合成词的进程可以叫做“ 结构 ”运动。现代汉语仍在继续这个运动,因此,那些诞生时间不久,词化程度还不强,凝固性差的复合词就容易被使用者赋予词和语的双重身份——一这样,一部分离合词就在“形成”词的过程中产生了。这种离合词被插入成分以后,语感上更像短语
(2)离合词是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汇不稳定性的结果。现代汉语词汇的历史一般都不长, 具有不稳定性。从词的构成来看, 构词成分有不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自由语素三种。一般来说, 由自由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或其中一个语素是自由语素的双音节词, 其稳定比不上由不自由语素构成的词。如“起来、游泳、睡觉、洗澡”等词中无不带有自由语素, 影响了其稳定性, 从而形成了可离可合的离合词。
离合词是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离合词也不例外。
(1)离合词适应了汉语表意的精确性和多样化的要求。离合词可离可合, 这种可离可合的特点, 能够使得表意趋于精细化、具体化, 提高言语交际的效率。
(2)、离合词能唤起听者的注意, 适应语言交际的需要
总之,离合词的存在大大的丰富了现代汉语的内容。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对离合词的研究还是较为肤浅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中出发,丰富现代汉语的知识,挖掘离合词的深层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