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中的图底理论
(2011-09-05 21:23:36)
标签:
诺利美国城市设计城市空间结构建筑物教育 |
分类: UrbanDesign城市规划与设计 |
城市设计中的图底理论
如果我们把建筑物作为实体覆盖到开敞的城市空间中加以研究,可以发现,任何城市的形体环境都具有类似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Figure and
Ground)的关系,建筑物是图形,空间则是背景。由此人手我们便可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简称“图底分析”。这一分析途径始于18世纪诺利地图(Nolli
这一分析途径在诺利1748年的罗乌实空地图中曾得到极好表达。“诺利地图”把墙、柱和其它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于是,当时罗马市容及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关系便合盘托出,从图中我们看到,建筑物覆盖密度明显大于外部空间,因而公共开敞空间很易获得“完形”(Configuration),创造出一种“积极的空间”或“物化的空间”图底分析理论进一步指出,当城市主导空间形态由垂直方向而不是水平方向构成时,要想形成连贯整体的城市外部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城市用地中,设计建造的垂直方向扩展的实体要素,很易导致“大量不合格使用和娱乐用途的开敞空间”。如在许多现代住宅小区中,由于高层公寓的存在,建筑覆盖率很低,所以很难赋予空间以整体连贯性。与“诺利地图”不同,这种“空”给人的主要印象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建筑。
为了弥补上述不足,重新获得外部空间的形式秩序,首先我们可以把空间和街区的周边很好地结合起来,人为地设计一些空间阴角、壁龛、回廊、死巷等外部空间的完形。
欲取得积极的外部空间,更方便的途径乃是吸取历史上城镇形态的精华,运用水平向的建筑群,并使建筑大于外部空间覆盖率,形成一种“合理的密集”。
二、联系理论
1、关联耦合理论
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耦合分析途径主要是通过基地的主导力线,为设计提供一种空间基准,把建筑物与空间联系在一起,这种空间基准可以是一块条形基地,一条运动的方向流,一条有组织的轴线,甚至一幢建筑物的边缘。一旦其所在空间环境需要发生变化和做出增减时,这些基准就会综合发生作用,表现出一个恒常的关联耦合系统。这种基准有点类似音乐中的五线谱,各种音符可以有无数种方式谱写,但五线谱是一种恒常的基线,它为作曲者提供了连续的参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