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熵增
(2023-07-05 22:57:39)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反抗熵增”的高手。任正非、贝索斯等都是这样的高手。
薛定谔提出,人生以负墒为生。任正非提出,华为以反惰怠为生。
在1998年亚马逊致股东信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要反抗熵增
We want to fight entropy.
而“反抗熵增”(anti-entropy)这个理念,正是贯穿亚马逊二十年多年管理的核心思想,而「开放性」和「流动性」则在亚马逊这家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育琨手记
人生苦短,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成长,做那些并不让人愉悦的事情呢?”
有人会说,你不学习不成长,迟早要被这个世界淘汰;有人会说,学习和成长才能给人带来成就感…...
这些都有道理,但都没有触及到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
面对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良久,最终找到了一个直达本质的答案——
“所有系统都有一种自毁趋势,往「熄灭」或者「圆寂」的方向发展,包括人的生命系统。
所以生命活着的终极使命只有一个,就是对抗这一趋势。如果有一天不再对抗它了,那生命就离终结不远了。
一个人去学习去成长,就是为了对抗这种自毁趋势。”
而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往往都是对抗这种自毁趋势的高手。
1熵增:系统的宿命
系统的这种自毁趋势,叫做「熵增」。
物理学家薛定谔在他的名著《生命是什么》中,提到了类似观点——“生命以负熵为生”。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熵」,而要理解「熵」,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点: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任何一个孤立系统里,总体的混乱程度,只会增大不会变小,直到达到混乱的最大化。
所谓孤立系统,就是没有物质和信息等能量输入输出的系统。
而「熵」,指的就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
就像不同形态的水,当它是固态冰的时候,水分子会相对固定地在一个位置附近振动,系统比较稳定,熵值比较低;而当冰融化成水,变成液态的时候,水分子开始流动,熵值就变大了;而当我们把水煮沸,水变成水蒸气之后,水分子就四处乱窜,熵值就更大了。
如果有能量持续地输入,那么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有了一个小小的突破口: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的范围内,混乱程度有可能持续下降。
就像一个动物想要活着,就得持续不断地吃下去混乱度比较低、熵也比较低的食物,然后排泄出混乱度比较高,熵也比较高的粪便。这样一来,动物就等于是从环境中攫取了负的熵,从而能够降低自身的混乱度,维持生命现象的发生。
这就是物理学家薛定谔所说的“生命以负熵为生”——
生命体能通过吸取能量,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维持生命现象。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炉子不添加柴火就会熄灭,一片绿洲没有雨水就会枯竭,一个人不吃饭喝水就会死亡……最终,一个孤立的系统会迅速坍塌,最后变成一种稳定的低活跃状态。
如果把一个人看做一个孤立的系统,那他就会倾向于自毁和衰竭,在这个趋势下,人的身体会趋于衰弱,精神会趋于混乱,人生会趋于无序。
这就是所谓的「熵增」。
某种程度上来说,熵增是一种宿命,它有点像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没办法摆脱地心引力一样。
任何一个系统,它永远受制于这种命运,因为无序性和混沌性就是它的归属。
而人生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直到最后死亡。
要对抗熵增,要维持人这个系统的运作,就需要持续输入能量,除了物质(比如,吃穿住行),还有信息(比如,学习成长交流),如果系统里不持续输入信息,也会变成灰烬。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说的就是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是不再接受新信息,不再接受新挑战,或者是懒癌症晚期什么都不想学,只依赖存量的知识技能,结果就会像炉子里的火焰一样,最后慢慢熄灭,直至消失。
所以一个人活着,就要去主动地对抗熵增,否则你的生活会越来越乱,生命的质量会持续降低。
就像一间屋子,如果你不经常打理清扫,不经常开窗透气,那屋子只会衰败破烂,成为危房,被世界遗弃。
2开放与流动:对抗熵增的底层逻辑
熵增是发生在封闭系统之内的,所以,避免和反抗熵增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能和外界不断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的、流动的开放系统。
这个开放系统的学名叫“耗散结构”,是一个叫普利高津的科学家提出的,他也因为提出这个理论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流动的开放系统之所以能“反抗熵增”,是因为在与外界的交换中,会使得整个系统产生耗散,同时产生负熵。这样,在抵消的过程中,系统就能从原来转向无序状态的趋势转变为有序状态。
而所谓的秩序,就是用负熵对抗内部熵。当获得负熵的速度大于内部产生熵的速度,整个系统就有可能走向有序。
华为总裁任正非对耗散结构有个很经典的比喻——
一个人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一个耗散结构。
为什么呢?因为你吃得太多,储存的能量多了,就要把它耗散掉。在耗散的过程中,这些能量就变成了肌肉,推动了血液循环,促进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物质。当能量消耗掉了之后,糖尿病就不会有了,肥胖也不会有了,身体也苗条了,漂亮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耗散结构。
我们的生命系统,包括人类自身,所呈现的恰恰是这种动态的耗散结构。
而一个能够对抗熵增的系统,必须有两个关键特征:
开放性:这个系统必须是个开放系统。孤立、封闭的系统,是无法产生负熵的。
流动性:这个系统必须不断地远离平衡,不能静止,不能沉寂;
在1998年亚马逊致股东信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要反抗熵增。(We want to fight entropy.)
而“反抗熵增”(anti-entropy)这个理念,正是贯穿亚马逊二十年多年管理的核心思想,而「开放性」和「流动性」则在亚马逊这家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马逊有两个非常看重的理念,一个是“自由现金流”,一个是“可选择权”。你会发现,这两个理念对应的概念都是流动,而 「流动性」就是反抗熵增的关键之一。
亚马逊的CEO贝佐斯不在意囤积公司利润,更在意“自由现金流”,就是要不断地让钱流动起来。
同时,贝佐斯不断进军新的领域,甚至是看起来和公司主营业务相竞争的领域,比如最终成为AWS云服务的提供商,成为顶尖的科技公司。
亚马逊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如果亚马逊只是停留在自营电商业务里,那它可能在一段时间里获得不错的利润,达到一种稳固的平衡态。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企业一定会越来越缺乏活力,缺乏创新,最终走向死亡。
贝佐斯非常清楚“熵增”对一个企业组织的危害,所以他不断远离平衡感,不断把钱、把资源投入到新的领域,不断让企业进入到新的不稳定状态,最终让亚马逊从创造出了重量级的云架构云业务,而这就是“流动性”的力量。
此外,亚马逊的「开放性」,则体现在贝佐斯把公司内部的业务,打造成一个商业化的对外的服务——
有以用户为中心的Prime会员服务;有开放的Marketplace第三方卖家服务;有极具创新性可以长期产生收益的AWS云服务。
一旦对外,它就要面对市场竞争,要不断打磨自己的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亚马逊发展成了一个对抗熵增的开放系统——
一个个既独立又彼此链接着的精密机器,每个模块和接口都可以面对整个世界,独立生长与发展,与外界交换能量;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围绕在一起,互相促进,飞快旋转,形成强大的“飞轮效应”。
正因为亚马逊从对抗熵增的底层逻辑出发,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流动与开放的体系,所以它能够在变化莫测的商业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持续壮大。
3. 用心流对抗精神熵
人类的大脑里总是装着各种各样的念头,来去不停。
就像你闲着没事呆在家里,很多时候,你虽然拿上一本书来读,但却时不时地去打开手机刷消息,被各种信息搅得心神不宁。
在这样的状况中,我们的内心往往如同翻腾的沸水一般,混乱无序,而各种焦虑,担心,不安的情绪也会不断滋生蔓延起来。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积极心理学著作《心流》中,把这种内心混乱无序的状况称之为「精神熵」。
对于我们的大脑系统,内在的念头越有秩序越有规律,精神熵就越低,反之,精神熵就越高。
就像一个房间,如果混乱得跟垃圾场一般,那我们一方面会感觉到不舒适甚至烦躁,另一方面我们做事的效率也会随之降低,因为混乱和无序让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找东西上。
其实,我们的内心世界也一样,如果长期不去清理,打扫和管理,那内心世界的精神垃圾只会越来越多,精神熵也就会变得越来越高,而我们的幸福感自然会荡然无存,内心深陷于各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之中,痛苦感常常来袭,生活也就变得毫无乐趣。
所谓幸福感,其实就是内心的一种动态的井然有序,精神熵非常低,所有的念头都相互支持,步调一致,这就像一条充满能量的河流,徐徐流淌,充实而动感。
而要获得幸福感,就需要构建出与内心混乱无序的精神熵状况相反的另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心流」。
在心流的体验中,我们可以掌控自我的意识,重塑内心的秩序,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情,甚至进入忘我的境界,而这时候,幸福感恰恰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
就像你简单地去散个步或是吃个饭,当你全神贯注于所做的事情,全力以赴地把这件事情做好的时候,你就为自己构建了一次心流体验,内心感受到的是满足和愉悦,而这正是在创造生活中的幸福感。
为了营造心流体验,你需要做好以下两件事情:
设立一个合适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和你的能力相当,你努力努力是可以够得上的
专注于其中让自己全神贯注地把眼下的事情做好,从而达成目标
当你对工作中的事情了如指掌,应付自如的时候,能不能主动给自己设计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然后让自己走出工作厌烦区,获得新的工作成就感呢?
当你对千篇一律的生活感到厌烦的时候,能不能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主动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的感兴趣的目标,比如绘画,从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幸福体验呢?
其实,我们总是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构建心流的机会,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专注于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中。
最后的话
熵增,是这个世界的必然;而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前半句说的是事物的趋势,而后半句其实是一种“非常态”,这需要人跟趋势较劲,需要额外的付出和成长。
人为何要向上生长?
因为这个世界既然从无序中创造了生命的有序,我们何不就此把自身发展成一个对抗熵增的系统,不断地突破人生局限,开拓人生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人生就是一个对抗熵增的过程,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对抗熵增的高手,在无序混沌的世界里创造出井然有序的人生体验。
共勉~
转自王育琨
薛定谔提出,人生以负墒为生。任正非提出,华为以反惰怠为生。
在1998年亚马逊致股东信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要反抗熵增
We want to fight entropy.
而“反抗熵增”(anti-entropy)这个理念,正是贯穿亚马逊二十年多年管理的核心思想,而「开放性」和「流动性」则在亚马逊这家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育琨手记
人生苦短,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成长,做那些并不让人愉悦的事情呢?”
有人会说,你不学习不成长,迟早要被这个世界淘汰;有人会说,学习和成长才能给人带来成就感…...
这些都有道理,但都没有触及到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
面对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良久,最终找到了一个直达本质的答案——
“所有系统都有一种自毁趋势,往「熄灭」或者「圆寂」的方向发展,包括人的生命系统。
所以生命活着的终极使命只有一个,就是对抗这一趋势。如果有一天不再对抗它了,那生命就离终结不远了。
一个人去学习去成长,就是为了对抗这种自毁趋势。”
而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往往都是对抗这种自毁趋势的高手。
1熵增:系统的宿命
系统的这种自毁趋势,叫做「熵增」。
物理学家薛定谔在他的名著《生命是什么》中,提到了类似观点——“生命以负熵为生”。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熵」,而要理解「熵」,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点: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任何一个孤立系统里,总体的混乱程度,只会增大不会变小,直到达到混乱的最大化。
所谓孤立系统,就是没有物质和信息等能量输入输出的系统。
而「熵」,指的就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
就像不同形态的水,当它是固态冰的时候,水分子会相对固定地在一个位置附近振动,系统比较稳定,熵值比较低;而当冰融化成水,变成液态的时候,水分子开始流动,熵值就变大了;而当我们把水煮沸,水变成水蒸气之后,水分子就四处乱窜,熵值就更大了。
如果有能量持续地输入,那么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有了一个小小的突破口: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的范围内,混乱程度有可能持续下降。
就像一个动物想要活着,就得持续不断地吃下去混乱度比较低、熵也比较低的食物,然后排泄出混乱度比较高,熵也比较高的粪便。这样一来,动物就等于是从环境中攫取了负的熵,从而能够降低自身的混乱度,维持生命现象的发生。
这就是物理学家薛定谔所说的“生命以负熵为生”——
生命体能通过吸取能量,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维持生命现象。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炉子不添加柴火就会熄灭,一片绿洲没有雨水就会枯竭,一个人不吃饭喝水就会死亡……最终,一个孤立的系统会迅速坍塌,最后变成一种稳定的低活跃状态。
如果把一个人看做一个孤立的系统,那他就会倾向于自毁和衰竭,在这个趋势下,人的身体会趋于衰弱,精神会趋于混乱,人生会趋于无序。
这就是所谓的「熵增」。
某种程度上来说,熵增是一种宿命,它有点像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没办法摆脱地心引力一样。
任何一个系统,它永远受制于这种命运,因为无序性和混沌性就是它的归属。
而人生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直到最后死亡。
要对抗熵增,要维持人这个系统的运作,就需要持续输入能量,除了物质(比如,吃穿住行),还有信息(比如,学习成长交流),如果系统里不持续输入信息,也会变成灰烬。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说的就是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是不再接受新信息,不再接受新挑战,或者是懒癌症晚期什么都不想学,只依赖存量的知识技能,结果就会像炉子里的火焰一样,最后慢慢熄灭,直至消失。
所以一个人活着,就要去主动地对抗熵增,否则你的生活会越来越乱,生命的质量会持续降低。
就像一间屋子,如果你不经常打理清扫,不经常开窗透气,那屋子只会衰败破烂,成为危房,被世界遗弃。
2开放与流动:对抗熵增的底层逻辑
熵增是发生在封闭系统之内的,所以,避免和反抗熵增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能和外界不断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的、流动的开放系统。
这个开放系统的学名叫“耗散结构”,是一个叫普利高津的科学家提出的,他也因为提出这个理论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流动的开放系统之所以能“反抗熵增”,是因为在与外界的交换中,会使得整个系统产生耗散,同时产生负熵。这样,在抵消的过程中,系统就能从原来转向无序状态的趋势转变为有序状态。
而所谓的秩序,就是用负熵对抗内部熵。当获得负熵的速度大于内部产生熵的速度,整个系统就有可能走向有序。
华为总裁任正非对耗散结构有个很经典的比喻——
一个人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一个耗散结构。
为什么呢?因为你吃得太多,储存的能量多了,就要把它耗散掉。在耗散的过程中,这些能量就变成了肌肉,推动了血液循环,促进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物质。当能量消耗掉了之后,糖尿病就不会有了,肥胖也不会有了,身体也苗条了,漂亮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耗散结构。
我们的生命系统,包括人类自身,所呈现的恰恰是这种动态的耗散结构。
而一个能够对抗熵增的系统,必须有两个关键特征:
开放性:这个系统必须是个开放系统。孤立、封闭的系统,是无法产生负熵的。
流动性:这个系统必须不断地远离平衡,不能静止,不能沉寂;
在1998年亚马逊致股东信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要反抗熵增。(We want to fight entropy.)
而“反抗熵增”(anti-entropy)这个理念,正是贯穿亚马逊二十年多年管理的核心思想,而「开放性」和「流动性」则在亚马逊这家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马逊有两个非常看重的理念,一个是“自由现金流”,一个是“可选择权”。你会发现,这两个理念对应的概念都是流动,而 「流动性」就是反抗熵增的关键之一。
亚马逊的CEO贝佐斯不在意囤积公司利润,更在意“自由现金流”,就是要不断地让钱流动起来。
同时,贝佐斯不断进军新的领域,甚至是看起来和公司主营业务相竞争的领域,比如最终成为AWS云服务的提供商,成为顶尖的科技公司。
亚马逊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如果亚马逊只是停留在自营电商业务里,那它可能在一段时间里获得不错的利润,达到一种稳固的平衡态。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企业一定会越来越缺乏活力,缺乏创新,最终走向死亡。
贝佐斯非常清楚“熵增”对一个企业组织的危害,所以他不断远离平衡感,不断把钱、把资源投入到新的领域,不断让企业进入到新的不稳定状态,最终让亚马逊从创造出了重量级的云架构云业务,而这就是“流动性”的力量。
此外,亚马逊的「开放性」,则体现在贝佐斯把公司内部的业务,打造成一个商业化的对外的服务——
有以用户为中心的Prime会员服务;有开放的Marketplace第三方卖家服务;有极具创新性可以长期产生收益的AWS云服务。
一旦对外,它就要面对市场竞争,要不断打磨自己的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亚马逊发展成了一个对抗熵增的开放系统——
一个个既独立又彼此链接着的精密机器,每个模块和接口都可以面对整个世界,独立生长与发展,与外界交换能量;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围绕在一起,互相促进,飞快旋转,形成强大的“飞轮效应”。
正因为亚马逊从对抗熵增的底层逻辑出发,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流动与开放的体系,所以它能够在变化莫测的商业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持续壮大。
3. 用心流对抗精神熵
人类的大脑里总是装着各种各样的念头,来去不停。
就像你闲着没事呆在家里,很多时候,你虽然拿上一本书来读,但却时不时地去打开手机刷消息,被各种信息搅得心神不宁。
在这样的状况中,我们的内心往往如同翻腾的沸水一般,混乱无序,而各种焦虑,担心,不安的情绪也会不断滋生蔓延起来。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积极心理学著作《心流》中,把这种内心混乱无序的状况称之为「精神熵」。
对于我们的大脑系统,内在的念头越有秩序越有规律,精神熵就越低,反之,精神熵就越高。
就像一个房间,如果混乱得跟垃圾场一般,那我们一方面会感觉到不舒适甚至烦躁,另一方面我们做事的效率也会随之降低,因为混乱和无序让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找东西上。
其实,我们的内心世界也一样,如果长期不去清理,打扫和管理,那内心世界的精神垃圾只会越来越多,精神熵也就会变得越来越高,而我们的幸福感自然会荡然无存,内心深陷于各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之中,痛苦感常常来袭,生活也就变得毫无乐趣。
所谓幸福感,其实就是内心的一种动态的井然有序,精神熵非常低,所有的念头都相互支持,步调一致,这就像一条充满能量的河流,徐徐流淌,充实而动感。
而要获得幸福感,就需要构建出与内心混乱无序的精神熵状况相反的另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心流」。
在心流的体验中,我们可以掌控自我的意识,重塑内心的秩序,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情,甚至进入忘我的境界,而这时候,幸福感恰恰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
就像你简单地去散个步或是吃个饭,当你全神贯注于所做的事情,全力以赴地把这件事情做好的时候,你就为自己构建了一次心流体验,内心感受到的是满足和愉悦,而这正是在创造生活中的幸福感。
为了营造心流体验,你需要做好以下两件事情:
设立一个合适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和你的能力相当,你努力努力是可以够得上的
专注于其中让自己全神贯注地把眼下的事情做好,从而达成目标
当你对工作中的事情了如指掌,应付自如的时候,能不能主动给自己设计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然后让自己走出工作厌烦区,获得新的工作成就感呢?
当你对千篇一律的生活感到厌烦的时候,能不能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主动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的感兴趣的目标,比如绘画,从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幸福体验呢?
其实,我们总是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构建心流的机会,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专注于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中。
最后的话
熵增,是这个世界的必然;而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前半句说的是事物的趋势,而后半句其实是一种“非常态”,这需要人跟趋势较劲,需要额外的付出和成长。
人为何要向上生长?
因为这个世界既然从无序中创造了生命的有序,我们何不就此把自身发展成一个对抗熵增的系统,不断地突破人生局限,开拓人生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人生就是一个对抗熵增的过程,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对抗熵增的高手,在无序混沌的世界里创造出井然有序的人生体验。
共勉~
转自王育琨
前一篇:实力和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