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教育在仪式里发生意义

(2014-06-13 17:23:24)
标签:

情感

分类: 推荐阅读

仪式:穿越生命的旅程

   学生成长,需要关键事件:怎样才能让孩子对生命中每一个重要的日子刻骨铭心?怎样才能使普通的事件成为学生不普通的经历?朱永新教授曾指出:“仪式、节日和庆典……使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伟大的事物能够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神圣、庄严与尊重。”这样的仪式,会启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生命与伟大事物交汇在一起,从而形成长久的动力。

    仪式课程必须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并让这种主体作用在仪式活动中体现它的价值。换句话说,既要让仪式保持隆重、热烈,又要让仪式涉及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人、事、物,只有这样,才能触动孩子的灵魂,引起生命的共、鸣。因此,我们将仪式课程的落脚点放在班级,使每个班级立足自己的班级文化,结合孩子的生命特性、生活实际和心理特点,开发和创造适合自己的仪式课程,以新的班级生态,普照每一个人,凝聚每一个人,发展每一个人。比如,“小荷”班的“咏荷”仪式,“小鲤鱼”班的“环保—一留住碧水蓝天”仪式,“七色光”班的“体艺花开香满园”仪式,都让教室里的生命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印记。

    课程属于儿童,研发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求。在研发班级仪式课程时,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将班级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喜欢的事、有意义的活动,或者特别的日子,通过庄重和雅致的仪式.一呈现出来,既满足孩子的兴趣,也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成长点。比如新学期伊始,举行一个隆重的开学仪式;某个同学过生日,全班一起举行一个生日仪式;新一轮班干部评选出来,举行一个授受仪式。更重要的是,我们顺应孩子爱玩的天性,真正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如雪花飞舞的“赏雪”仪式,陪植物经历开花、结果的“收获”仪式,让想象尽情驰骋的“童话旅行”仪式,以及乐翻天的“传统游戏”仪式,让课程回到了儿童原来的意义——“自由”上去。

    叔本华曾指出:“世界当然不是指理论上可以认识到的世界,而是在生命的进程中可以体验到的世界。”因此,生命体验也就成了我们理解、建构班级仪式课程的基础。

    我们要求各班级的仪式课程,在时间上,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性;在空间上,扩展学生生命存在的丰富性,努力形成一个能让学生不断汲取正能量、释放正能量的精神场。如二(4)班通过“文明礼仪之星”颁奖仪式,让孩子们、家长代表、班主任共同回顾学生“文明礼仪”主题活动中一个个温暖的细节、美丽的瞬间和令人感动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体验收获的喜悦,迸发追求卓越的力量;四(4)班砌通过“创设情境——主题阅读——说说自己——情境实践—一回归生活”等环节,让学生在“爱绿、护绿、植绿”启动仪式中,感受“绿色环保,从我做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我们努力在班级仪式课程中,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让每个孩子都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在三(1)班的“感动班级人物”颁奖仪式中,主持稿、颁奖词的撰写以及活动的流程都是由学生独自操作完成的:“诚实守信奖”、“上进好学奖”、“团结友爱奖”等6个奖项的获奖学生,以及作为颁奖嘉宾的学生代表,几乎包括全班学生,把育人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更令人欣喜的是,无论是上台宣读颁奖词,还是发表感言,孩子们个个神情自若,充满了自信、自豪。

   感动可能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也许就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不起眼的手势。”这是学生在参与“感动班级人物”颁奖仪式后的感悟。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在这样一次次隆重而热烈的仪式中不断升华自我。班级仪式课程,让师生共同穿越生命的旅程,让每一天的班级生活都过得隆重而热烈,让成长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成为里程碑式的记忆。班级仪式正在为每一位学生营造一个不断汲取正能量的立体场,在不断唤醒沉睡的生命,激活孩子的潜能,点燃生命成长的幸福。

 

仪式教育可以这样做

1、小题可大作

    教育即常道。在我们常规的学校生活审,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教育效果,因此,不论是多小的事,我们都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以建立内心的秩序感。如何让仪式教育正本归位,唤醒孩子的生命自觉,为成长助力?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例如,针对小孩子乱扔粉笔的事件,我们安排了一场别样的仪式教育,包含追博仪式、粉笔状告与宣判仪式。

    第一部分,场景是追悼会。黑板上用绘画与大字营造好“灵堂”的氛围,并且给?支离破碎”的粉笔安排灵柩,一切妥当,仪式开始。首先由主持人介绍此次事件的前因后果,接着让准备好的学生为粉笔致悼词,然后全体学生向“遗体”告别,三鞠躬并瞻仰“遗体”。

第二部分,场景转化成法庭。首先由班干部代理粉笔进行诉讼;其次由值日的学生、受伤害的学生出庭作证词;接着由扔粉笔的学生自我辩护;当然也可放弃辩护;最后,由班级法官宣读判决书,扔粉笔的学生根据判决书的要求弥补过失。

    如此一场“小题大做”的仪式教育,我相信孩子们的心灵会受到震撼。当然,能够进行如此“大作”的事情有很多:破坏桌椅板凳等公物、不善管理自己的书本……

2、大题应细作

学校的仪式有很多,升旗仪式、活动启动仪式、入队仪式、出旗仪式、颁奖仪式……细究一番:为什么这些仪式越来越不受重视?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关注到细节。、应该关注哪些细节呢?比如升旗仪式——

着装。每一次的升旗仪式都让旗手们身着礼服:手戴白手套,全体学生着校服,佩戴红领巾、校徽。庄重的场面足以引起全体学生站升旗仪式的重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行为。不论是主持人,还是国旗下讲话的学生,其进出主席台都是走标准的步伐、行标准的少先队礼。就如在阅兵式上的感受.样,台下的学生自然会羡慕上台的人,这也激励着他们争取下次能登台参加国旗下的演讲。

声音。标准的普通话,再加上晌亮的进场乐与颁奖乐,这声音催人奋进,能感染每一个在场的入。 

程序。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安排,不多余也不简化,完备的流程能教育学生做事应严谨认真,这也是言语无法替代艇议式所拥有的神奇力量。

    当然,仪式教育的细节可不止这些,只要我们激发教育的智慧,就能让我们的仪式教育更加发扬光大。

2、后题能先作

    教育要让孩子更好地生活。可是如今很多孩子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缺乏人生奋斗的理想信念0对此j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着眼将来j精心地设计安排仪式教育,对其理想信念进行正确引领。《成人仪式》、《我的葬礼》、《入党(团)仪式》、《家族庆功会》、《毕业典礼》……这些都是能够收到教育效果的仪式教育内容,比如就毕业典礼而言,大部分孩子都会遇到好几次,在每一次毕业典礼时,看看自己有多少荣誉收获,又长了哪些知识与智慧:又读了多少经典名著,又习得了什么特长……借此可以坚定学习的信念。

     仪式先于事件旨在改变认知,仪式后于事件旨在警示教育,仪式伴于事件旨在浸润洗礼.这就是仪式教育,这就是仪式给我们的教育所添的砖瓦。如今,我们不仅要还它本位,应该精心经营我们的仪式,让仪式服务好教育;让仪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

 

 

毕业季里的“最后一课“

狄强

    时下,中小学毕业典礼在部分学校渐趋边缘化,一些学校把毕业典礼视为一种制度性负担,认为与教育学无关,占用学习时间不划算。即便有些坚持为之,往往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殊不知,毕业典礼是学生告别母校的重要仪式,是学生学校生活中印象最深的经历,不仅要传承,还应创新,真正把毕业典礼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开发。 

    挖掘毕业典礼文化内涵。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学校的内涵需要通过文化来表现,而毕业典礼作为“典礼文化”的组成部分,则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小学、中学,以至于大学,学生一路走来,很多学生没有参加过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毕业典礼。其实,毕业典礼仪式没有大小之别,重在营造一种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氖围,将毕业庆典当作一种“社

会礼”、“责任礼”、“亲情秀”,将毕业典礼做出人文味,才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创新毕业典礼活动模式。传统的毕业典礼不外乎“领导发言——先进表彰——学生宣誓——拍照留念”的固化模式,起不到应有的教育功效。诚然,一些学校在创新毕业典礼模式

上也做出了诸多尝试,做出了特色,值得学习与借鉴。吸纳各地的典型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应将毕业典礼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开发,以学生为本,通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师生在愉快与感动中分享往昔,祝福未来。

    比如,以感恩为主线,让感恩“唱主角”。毕业典礼承栽深厚的情感教育意义,其中感恩氛围的创设,意思活动的开展,是对学生精神和灵魂的一种羌声的感染与震撼。 

多成分组合,形成“典礼群哆。毕业典礼要办成全校师生、毕业生家长、往届投友等的大聚会,让毕业班同学感受到被母校的重视,强化“最后一课”的情感记忆。

    像朋友般走近学生。学校领导不打官腔,放下官架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台下的“校友们”一起畅谈未来.真正走进他们的话语系统,下台来与他们握手话别,生成学生被尊重的情感体验。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灌输式毕业巢礼之所以不被学生所接受,一个原因在于,这种模式的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者,他们找不到自身的地位。而现在的学生渴望被认可毕业典礼则是一个他们向老师和家长展示的窗口。

    将典礼“下放”到班级进行。现在的学生在一些大的场合往往感觉隔膜,无法融入,而在熟悉的班级集体里,学生积极性更高,效果更好。

    总之,毕业典礼作为典型的仪式教育,可以井发出许多有意义的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悬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