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当爱丽丝已经长大

(2011-08-15 11:47:30)
标签:

西尔维与布鲁诺

爱丽丝漫游奇境

约翰尼德普

蒂姆伯顿

文化

分类: 读书·品文

http://s9/middle/6d5ca595taa83218ef978&690

 

写一篇散漫的书评,介绍一下刘易斯·卡洛尔被冷落的一部经典小说《希尔维与布鲁诺》。

刘易斯·卡洛尔先生呢,是19世纪英国一位著名作家,因为一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而扬名世界。

《爱丽丝》的续集《镜中世界》,经常被看作爱丽丝故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爱丽丝》,是一段难以描摹的故事。

它可以当作儿童读物一样简单,近乎笑谈。

也可以被当作《红楼梦》一样深奥难懂的经典来研究,人们还传说,它在英语世界被引用的次数仅次于圣经...

在全世界,很多作家都会提到这本书,不管是出于热爱,还是出于温馨的童年回忆。

而在现实中,我却没见过哪个小孩子,真地特别喜欢这部作品。可能还是认识的小孩儿太少了吧。

 

去年,蒂姆·波顿把这部文学经典搬上了大银幕,而在电影里面,一出场,爱丽丝就长大了。成了待字闺中的少女。

电影其实很好看,热闹、富有幽默感,奉献了风格独特的精美画面。

不过好多“爱”迷们还是很不满,纷纷叫嚷“off with Tim Burton's head”,要学红桃皇后,砍了蒂姆·波顿的头。

我自己对那部电影没有任何不满,尽管我也喜欢原书里面安安静静,又暗藏幽默感的插图。

比如下面这幅,是那次疯狂的茶会......
http://s2/middle/6d5ca595taa8321507ea1&690

小说的作者卡洛尔,也特别欣赏他合作的这位插画家,以至于在创作新的小说的时候,一定要等画家有时间插图了才继续。哪怕这意味着一个故事拖上几乎二十年。

 

这部前后写了近二十年的作品,就是《希尔维和布鲁诺》,跟爱丽丝一样,也是以两本书的形式出现的,后一本的名字,叫做“希尔维和布鲁诺终结篇”。

卡洛尔算是一位逻辑学家,喜欢超高难度的智力题,喜欢国际象棋,也喜欢暗藏机锋的文字游戏。对他这样才华横溢的家伙来讲,《希尔维和布鲁诺》从1874年写到1893年,其实是故意的。有一种跟自己较劲儿的感觉。

 

这跟他写这本书的态度有关。

作者明确说,他不喜欢“填空”加上“连线”风格的写作。对于《爱丽丝》成功以后那些随之出现的类似作品,作者本人并没有什么好印象,自己也不打算复制爱丽丝的故事模式。

他想进行的,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也就是说,“爱丽丝”会长大,会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生活。

这可比电影里爱丽丝长大的程度,夸张得太多了

 

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作者把他脑海里偶然涌现的故事和感想的片段,原模原样地纪录了下来,这些感想多种多样,其实本来可以属于几十部不同风格,不同读者对象,不同主题的小说。而作者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了一个情节框架里面,按照自己感触的原貌,把这些原创性十足,而彼此关联性并不很强的情节,变成了一部原始森林风格的小说,这个世界里百花争艳,百鸟齐鸣,其中会有高山、大海、急流、湖泊,人世的荒诞,感情的真挚,幻想的不羁,童心的美丽...任何东西。所有的东西。你很难找出故事里面包含的逻辑,因为本来就没有逻辑。在全书写完之前,作者本人都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写什么。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物体系,看上去彼此完全不相干的生活,忽而是童话幻想,忽而是煤矿里的生活现实,忽而是真挚的爱情,忽而又变成了人鬼殊途的灵异, "eerie"这个本来非常生僻的词儿,也因为这本书而变成了常用词。而这个词儿本身,也非常贴切的反映了全书的一种风貌——尽管远不可能是全貌。

就是这部让绝大多数读者根本就摸不着头脑的作品,成了刘易斯·卡洛尔的绝唱。也是他有生以来最大部头的小说。

大家对情节的困惑到了这种地步:本书第二部的序言里,作者列出了一个表格,具体说明第一部所有页码上的故事,都是发生在哪个世界维度上的。他不说明的时候,大家就只好瞎猜,然后众说纷纭。

即便是在英美国家,这部书也更多地是被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供消遣阅读的“轻小说”。

 

也正是这部作品,展现了作者思想和创作技巧上最为成熟的一面。

这部作品不需要太多的前后呼应,只要有那么一两页,你跟上了作者的思路,展现在你眼前的,就会是极度撼动人心的文字奇迹。它可以用几千字,表达别人整本书几十万字讲不清楚的东西。从学习写作的角度来讲,这本书简直是个武器库。

http://s4/middle/6d5ca595taa8321a67b83&690

 

当一个人在人世间的日子快要结束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阴暗的思绪出现,有时会抓住人的灵魂不放,于是他写出的文字,也就显得色调暗淡,情绪阴沉。

《希尔维和布鲁诺》里面,有这样的内容和章节,你可以读出人世的疲惫,和面对死亡的苍凉。

对这样一部富有心灵感染力的作品来讲,上面的“特质”多少会有些令人不快。

 

他完全不能算是“儿童书”,甚至适合讲给孩子听得段落都很少。尽管书名里面的两个名字,都是小孩儿,像下面这个封面上的一样。

它属于特别成熟和深邃的心智,肯定是“爱丽丝”们真正长大了,才可能会愿意去读的东西。

http://s10/middle/6d5ca595taa8321b0be59&690去年看过这部小说之后,一直都想要写点什么,介绍这本不太被人注意的书。

一直没有动手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书没有中文版,普通读者即使喜欢,想要去看,也找不到译本可看。

原书翻译起来也会很难,因为卡洛尔是诗人,也是文字游戏的狂热爱好者,书里面有很多段落,都会考验语言翻译的极限。而在没有那么明显困难的地方,优美的表达和玄妙的意境,又会给译者带来很大的挑战。

 

理智的分析,觉得在市场条件下,这本书翻译出来出版,简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费了很大的力气之后,却永远都不会流行,只能给少数人看,也只有少数人有可能读懂。

 

觉得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书”吧。过于高妙,以至于难以在尘世流传。

 

可是读懂了一点点的时候,又会被它深深地折服,觉得这么好的东西,没有更多人看到,实在是太可惜了。

所以我才要写这些“废话”。

 

在童话设定下,也许将来有一天,某个才华横溢而又可以募集到公共财政支持的出版人,终于可以推动这套书在中国出版,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市场前景是不太可能好的,不过即便是这本书只能有几千位读者受益,也会是一桩幸事。

因为在这些读者中,搞不好就会诞生几位未来时代最最富有创意的作者。

 

那样的话,真的会是童话一样美妙的事儿。
http://s4/middle/6d5ca595taa83219dddc3&690
(图片来自网络搜索,稍加缩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