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自《淮阴侯列传》的成语56个

(2018-06-12 09:57:55)
标签:

365

分类: 七年语文

出自《淮阴侯列传》的成语

1、败军之将

释义: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2、背水一战

释义: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近义词: 破釜沉舟 背城借一

3、兵贵先声

释义: 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用于军事方面

近义词: 先声夺人

4、不赏之功

释义: 形容功劳极大。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形容功劳巨大

近义词: 盖世之功 丰功伟绩

5、传檄而定

释义: 檄:讨敌文书;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6、登坛拜将

释义: 比喻指任命将帅以及其他主持工作的首脑人物。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没坛场,具礼乃耳。’王许之。”

7、掉三寸舌

释义: 掉:摆动,摇。玩弄口舌。多指进行游说。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

8、鼎足而三

释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近义词: 鼎足而立

9、鼎足三分

释义: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10、鼎足之势

释义: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近义词: 鼎足而立

11、多多益善

释义: 益:更加。越多越好。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多多益善耳。”

12、妇人之仁

释义: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13、肝胆相照

释义: 肝胆:比喻真心诚意。比喻以真心相见。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宋·赵令畸《侯鲭录》:“同心相亲,照心照胆寿千春。”

近义词: 披肝沥胆

反义词: 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

14、高材捷足

释义: 高材:才能高;捷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用法: 有力量者十二首都作也可;不能的作一首也可。~者为尊。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15、高材疾足

释义: 高材:才能高;疾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16、国士无双

释义: 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17、疾足先得

释义: 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18、捷足先得

释义: 捷:快;足:脚步。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近义词: 捷足先登

19、捷足先登

释义: 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20、解衣推食

释义: 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近义词: 助人为乐 慷慨解囊

21、情见势屈

读音: qíng xiàn shì q

释义: 情:真情;见:通“现”,暴露;势:形势;屈:屈曲。指军情已被敌方了解,又处在劣势的地位。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

22、人自为战

释义: 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定语;含褒义

23、如左右手

释义: 象自己的左右手一样。比喻极得力的助手。也比喻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或配合得很好。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24、三分鼎足

释义: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25、三足鼎立

释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26、深沟高垒

释义: 深的战壕和高的营垒。指坚固的防御工事。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近义词: 深沟壁垒

27、为德不卒

释义: 指不把好事做到底。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28、为民请命

释义: 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29、先声后实

释义: 声:声势;实:实力。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然后交战。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造句: 臣艾切谓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此席卷之时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近义词: 先声夺人

30、言听计从

释义: 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近义词: 百依百顺 深信不疑

反义词: 一意孤行 疑神疑鬼

31、一得之见

释义: 见:见解。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近义词: 一孔之见 千虑一得

反义词: 博学多才

32、一得之愚

释义: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近义词: 一得之功 一孔之见

33、一饭千金

释义: 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34、中原逐鹿

释义: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35、逐鹿中原

释义: 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近义词: 龙争虎斗 鹿死谁手

36、耻与哙伍

释义: 指不愿与粗鄙庸碌之人为伍。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初,韩信由楚王降封为淮阴侯,日夜怨望。有一次,他顺便去看望樊哙,樊哙跪拜送迎。出来后,韩信笑着说:‘生乃与哙等为伍。’”

37、鼎足而立

释义: 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近义词: 三足鼎立 鼎足而三

反义词: 归于一统 合而为一

38、鼎足而居

释义: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自: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39、功高震主

释义: 功:功劳,功勋;震:震动、威震;主:君主。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40、肝胆照人

释义: 肝胆:比喻真心诚意。比喻以真心相见。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 肝胆相照

41、解衣衣人

释义: 脱下衣服给别人穿。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 助人为乐 与人为善

反义词: 嫁祸于人 落井下石

42、胯下之辱

释义: 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指极大的侮辱。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43、略不世出

释义: 谓谋略高明,世所少有。《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44、人心难测

释义: 谓人的内心难以探测。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45、万不失一

释义: 形容绝对不会出差错。同“万无一失”。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46、言听计用

释义: 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47、咫尺之书

释义: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

48、喑噁叱咤

读音: yn wù chì zhà

释义: 喑噁:发怒声。叱咤:呵斥声。形容厉声怒喝。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49、推食解衣

释义: 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50、高鸟尽良弓藏

释义: 比喻功成事定之后,出力的人反而见弃,没有好下场。《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

51、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释义: 失:错过。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近义词: 时不可失 时不我待

52、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释义: 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用法: 复句式;作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反义词: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5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释义: 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4、韩信用兵,多多益办

释义: 益:更加。越多越好。同“多多益善”。

出自: 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臣多多益善耳。”

55、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释义: 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自: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56、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释义: 谓远粮不解近饥。《史记·淮阴侯列传》:“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

57、拔赵帜易汉帜:

解释: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典源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运用示例: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人妖》:"妻与生用拔 赵 帜易 汉 帜计,笑而行之。"

【近义词】:拔帜树帜

58、按甲休兵(案甲休兵):

拼音是àn jiǎ xiū bīng,解释为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指停止战事,休养士卒。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

59、师不宿饱:

shī bù sù bǎo成语,指部队得不到休息,吃不上饭。【释义】师:军队。宿:常,久。【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60、昌亭之客:原指汉淮阴侯韩信。后以借指怀才未遇而暂寄人篱下者。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淮阴人。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从下乡南昌亭长食。

61、乡利倍义

 趋向私利,违背正义。乡:通"向"。倍:通"背"。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62、一军皆惊

 释义:让全军上下每个人都感到震惊。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后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里化用为“一坐皆惊”。

63、筑坛拜将(与登坛拜将有区别)

 指仰仗贤能。设立坛场拜封大将,表示对人才的推崇或敬重,

出自《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

64、勋冠三杰

 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和韩信。意思是说,三杰之中,韩信的功劳最大。

出自《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65、披腹心

 

比喻披露真诚、坦诚相待。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66、拔旗易帜

 

比喻取而代之。

出自《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韩信北上灭赵的一个计谋,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

67、萧何月下追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68、匹夫之勇

 

谓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勇气。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69、痛入骨髓

 指悲痛之极、痛心之深或怨恨之切。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70、秋毫无犯

 丝毫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多指军队纪律严明。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7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指事情的成败或好坏全由于同一个人的作为。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故事,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