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汉语知识点:4、“泛指义”和“特指义”

(2018-05-23 10:09:04)
分类: 七年语文

古代汉语词汇知识:“泛指义”和“特指义”

1“泛指义”和“特指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一样语言环境里应用范围大小不一样的两个意义。

“禾”,泛指义是穀类。《诗•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特指义是粟。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金”,泛指义是金属。《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特指义是黄金。《史记•文帝纪》:“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诗”,泛指义是文体的一种。《书•舜典》:“诗言志。”《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特指义是《诗经》。《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华”,泛指义是一切植物的花、开花。《诗•小雅•采薇»:“黍稷方华。”特指义是树木的花。《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2、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具有泛指和特指的不同。如《说文》:“鸟,长尾禽总名也,”段注:“短尾名zhu,长尾名鸟,析言则然,浑言则不别也。”这里“浑言”就是泛指,“析言”就是特指。

3、词在储备状态下具有泛指义和特指义。但进入使用状态却只能用其中一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