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中石兽》训练题

(2017-06-28 15:16:09)

《河中石兽》训练题

    一、文学常识:1、《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         ),字(        )(      )代(        )家。

    2、《                   》是以(            )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二、实词: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

    2、山门圮于河,圮:

    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

    4、二石兽并沉焉。并:

    5、求石兽于水中,求:

    6、竟不可得。竟:

    7、棹数小舟,棹:

    8、尔辈不能究物理,究:

    9、是非木杮,是:

    10、湮于沙上,湮:

    11、不亦颠乎?颠:

    12、遂反溯流逆上矣。遂:

    13、但知其一,但:

    14、阅十余岁,阅:

    15、凡河中失石,凡:

    16、如其言。如:

    三、翻译

    1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5、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重点: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四、问答题:1、从人物的角度文中讲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5、从讲学家身上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6、石兽最终由老河兵找到而非讲学家,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7、文中写到两次“笑”,你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

 

 

 

8、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对这篇课文的体会

 

 9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按怎样的行文思路来展开戏剧性情节的?在文末,作者以怎样的表达方式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按先写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以议论的表达方式,告诉人们:凡是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