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提问的故事(教育案例)

(2017-03-27 16:04:20)
标签:

365

分类: 小杂感

课堂提问的故事

                                                                           舒兰二十五中学孙志刚

        在我的课堂提问中发生过这样两件事:一件事是这样的:当我在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学校保护方面内容时,我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和学校生活的实际谈谈我们身边有哪些违反学校保护的现象和行为。按我的惯例,这样的开放性试题,多数是由那些思维敏捷、勇于发言的优秀学生回答的。这次,在思考一会儿后,这些学生陆陆续续地举起了手,我逐个点到他们的名字,请他们回答。这时,坐在后排的杨某某同学也举起了手。杨某某同学是位一向沉默寡言、从不举手发言的学生,而且,由于学习十分困难,常常受到师生的冷落。当时,举手要发言的学生很多,出于某种原因,我就没有点到他。不久,下课的时间到了,我宣布了下课,结果,这位学生在我走到教室门口时,使劲地摔了一下文具盒,声音很大,同学们都转头看他,我也感到很惊讶,回头一看,见他一副气呼呼的样子,才感到可能是刚才没有提问他造成的。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认真地询问了原因,原来,他对我课上提出的问题有亲身的事例要说,而且,还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要问,可是,我却没有提问他。我感到很抱歉,对他说:你说的这些都很好,希望你今后多举手发言,只要你举手,我一定会叫到你的。他很感动。果然,在后来的课上经常举手发言,我也没有失信,只要他举手,就给他发言的机会。事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件事,在我的课堂提问中,有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但我往往注意了那些思维敏捷、善于发言的优秀生,而忽视了那些也想发言,但一直被老师冷落的学困生。长此下去,就形成一种定势,那就是整个课堂只是围绕一少部分学生提问,那些特殊的学生,因某一方面的缺点,常受批评,惯于在指责中生活,没有发言的勇气,偶尔举手,老师又不屑一顾,长此下去,就会自甘堕落,失去了自信心,这是课堂提问中极不平等的现象,需要纠正。于是,我在后来的课上,就经常点到那些弱势群体了。但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有一次,我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照常理,这样的问题应提问那些优秀生,可我想给那些弱势群体多一些机会,所以,即使他们回答的非常吃力,准确性很差,我也一直提问他们,这时候,一向在发言中占据宠儿地位的政治科代表,使劲地高高地举着手,但我始终没有提问她,她显得十分失望,慢慢地放下了手,看样子心情沉重。从那以后,很少见她举手,回答问题也不象以前那样积极,那样有份量了,成绩也有所下降,不久,她郑重地向我提出辞去科代表职务,我感到很惊讶,跟她认真地进行了一次谈话,了解到了其中的原由,原来,我过多地提问那些弱势群体,她认为,不但效果不好,而且,浪费了她的时间,而她有很多好的想法没有机会表达,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曾经是政治课堂上的佼佼者,而今象是白天鹅变了丑小鸭,心理极不平衡,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导致学习兴趣降低,成绩下降。我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此,我组织班级所有学生进行了一次大讨论,讨论的题目就是:提问谁最合适?有的学生说:不能只提问好学生,也要提问不好的学生。有的学生说:有的同学虽然不举手,但也想发言,只是不敢举手,也应该提问他。有的学生说:应该根据问题的不同提问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建议:应该制定一套课堂提问规则。总之,学生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提出了建议,就提问谁最合适的问题有了共识,在后来的课堂提问中,我充分发扬民主,在遵循一定的课堂提问规则的前提下,让所有的学生都畅所欲言。

        通过这两件事,使我认识到课堂提问具有极大的艺术性,教师处理好这个问题不但对融洽师生关系有重要作用,而且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提问谁最合适?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要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结合班级和学生实际而定,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偏重一方,要统筹兼顾,既要注重弱势群体,又要注重优势群体,做到优弱互补,共同参与,共同成长。Hello!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