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蓝天下的学校

(2012-12-07 11:25:36)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书坊

http://s3/middle/6d6666f7hb46cbce8b1e2&690
蓝天下的学校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连载之五

2011年12月19日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小家伙们的到来。到早晨8点来了29个人。萨莎没来(大概妈妈的情况不妙)。也没见沃洛佳,想必是没睡够,妈妈又不愿叫醒儿子。

    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是身穿节日盛装,脚登崭新的皮鞋。这倒使我有些不安了:农村孩子一向习惯于热天光着脚,这对身体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是预防伤风感冒的最好方法。家长们为什么怕孩子们的小脚沾地,怕踏上清晨的露水和晒得灼热的土地呢?他们这样做,都是出于好心,但结果适得其反:农村孩子冬季患流行性感冒、咽喉炎和百日咳的,在逐年增多。应当锻炼孩子既不怕冷也不怕热。

    “小朋友们,咱们走吧,上学校去。”我对小家伙们说着就向果园走去。孩子们疑惑不解地看着我。

    “是的,我们就是上学校去。我们的学校就在蓝天底下,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场上。咱们把皮鞋就脱在这儿,还是像你们平常那样光着脚走。”孩子高兴得叽叽喳喳起来,他们本来就不习惯于热天穿鞋子,甚至感到不舒服。“明天你们就光着脚来吧,在咱们学校里这样最好。”

我们向葡萄园走去。在一个遮蔽在树荫下的僻静角落里,葡萄交错展开、攀在铁架上形成绿色帐篷。帐篷里满地都是娇嫩的小草。这里一片寂静,从这里,透过朦胧的绿荫朝外看,显得整个世界都是绿色的。我们在草地上坐了下来。

“咱们上学就从这儿开始。我们要从这儿看蓝天、果园、村子和太阳。”孩子们被自然景色所吸引,都安静了下来。一串串成熟的琥珀色葡萄垂在绿叶之间。孩子们想尝尝美味的果实。当然是要尝尝的,但是先要欣赏欣赏美景。他们环视四周,觉得果园被绿色薄雾笼罩着,犹如海底的童话世界一般。大地表面——田野、草地、大路,似乎在透明的热气中颤动,阳光照射在树木上好像满树都有火花在闪烁。

“太阳在洒火花呢,”卡佳低声说。

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观赏着景色,我便给他们讲起太阳的故事。

“是的,孩子们,卡佳说得好:太阳在洒火花。太阳住在高高的天上。它有两个巨人铁匠和一座金砧。黎明之前,这两个留着火红胡须的铁匠去见太阳,太阳交给他们两捆银线。铁匠们抡起大铁锤,把银线放在金砧上锤呀,锤呀,锤。他们在给太阳锻锤银花冠,铁锤下崩出的银火星到处飞溅。火星掉到地上来,你们就看到了。到了晚上,疲劳的铁匠拿着银冠去见太阳;太阳把银冠往金发上一戴就到他那神秘的花园里去休息了。”

我一边讲故事,一边把它画出来:画册的白纸上出现了那些幻想的形象:两个巨人铁匠站在金砧两旁,铁锤下银火星四处飞溅。

孩子们被这奇幻的世界所吸引,他们听着故事,好像生怕打破这一片寂静,驱散这迷人的幻景。听完后他们纷纷提出问题:那么巨人铁匠夜里在干什么?太阳干吗每天都要一个新的银冠?银火星都上哪儿去了,它们不是天天都往地上掉吗?

可爱的孩子们,这些事我都会讲给你们听的,咱们以后还有很多时间,今天我先请你们吃葡萄。孩子们焦急地等着果筐里装满葡萄。每个人分了两串:自己吃一串,另一串带回去给妈妈,好让她也尝尝。孩子们表现出惊人的忍耐:把葡萄包在纸里。但是我担心从学校到家的路上能否保持住这份忍耐?托利亚和科利亚能不能把葡萄带回给妈妈?我给尼娜多分了几串,为的是给生病的妈妈、小妹妹还有外婆。瓦里娅拿了三串,为的是给爸爸一串。我产生了一个念头:只要孩子们有了足够的力量,每个人都将栽种自己的葡萄……瓦利娅家今年秋天就可以栽十来株过年就有可能结果的枝条,这对她父亲来讲,将成为药剂……

我们从那童话般的绿色朦胧世界里走出来。我告诉孩子们:“你们明天傍晚6 点钟来,别忘了。”

我看得出,孩子们并不想离去。但仍然走开了,把白纸包紧紧捂在胸前。我多么想知道,他们当中谁的葡萄可能带不到家!但这是不能问他们的;假如有人能自己讲出来,那就好了。

晴空下的第一天就这样结束了……那天夜里我做梦都是银色的太阳火花。清早醒后,我考虑了好久,下一步该做什么。我没有拟过详细计划,确定哪一天给孩子们讲什么,带他们上哪里去。我们这个学校的活动是由激励我的这样一种思想开展的: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那么就让那个绝妙的世界在鲜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颤动的音响中,在童话和游戏中,在自己的创作中,在激动他的美景中,在为人们做好事的意愿中展现吧。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通过儿童独特的创作——这才是通向孩子心灵的正确道路。我要那样去引导孩子们进入周围世界,使他们每天都能从中发现一点什么新东西,使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泉,即走向大自然绝妙美景的旅程。我要关注的是,让我培养的每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高尚,使意志炼得更坚强。

第二天孩子们在傍晚之前来到学校。宁静的九月的一天已临近黄昏。我走出村子,在一座高冈上停下来,眼前展现出一派美景:辽阔的草地像是在阳光下浮动,一排排杨树整齐地挺立着,地平线上刻划出远方冈峦的剪影。我们来到了思维和语言的源头。童话、幻想是一把钥匙,用它可以打开这些源泉,使泉水生机蓬勃地涌流。这不禁使我想起卡佳昨天说的“太阳在洒火花”这句话来。这里我要提前讲一件后来发生的事。12 年后,当卡佳即将毕业的时候,在一篇描写故乡的作文里,再一次用了这一比喻来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童话形象在孩子思维中的影响就是这样强大。我千百次地证实:儿童在给周围世界增添各种幻想形象、虚构这些形象的时候,不仅能发现美,而且还能发现真理。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没有童话,周围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

童话,形象地讲,这是能够吹燃孩子思想和言语火花的清新微风。孩子们不仅喜欢听故事,他们也创作故事。当我让他们透过葡萄枝叶的绿色围墙欣赏景色时,想好要给他们讲个故事,但并未预定究竟讲哪个。推动我的幻想驰骋的是卡佳的话“太阳在洒火花”。孩子们在创造着多么真实、贴切而又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形象,他们的语言又是多么鲜明而又丰富多彩!

我竭力要做的是,让孩子们在没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

在这里,在大自然当中,有一个想法是特别明确和清楚的:我们教师们与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精细和最敏感的东西,那就是小孩子的大脑。当你想到大脑时,就要想象这是一朵挂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被抖落,需要多么地小心谨慎。我们时时刻刻需要的正是这种审慎态度,因为我们接触的是自然界最精细、最娇嫩的东西——正在成长的机体身上会思维的物质。

孩子用形象进行思维。例如说,当他听老师讲一滴水旅行的故事时,便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绘白色的滚滚晨雾、乌黑的雨云、隆隆雷声和淅淅春雨。他想象的这些景象越鲜明,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就越深刻。他脑子中娇嫩敏感的神经元还不够强壮,要发展和加强它们。

儿童在思维……这就是说,他大脑半球皮质的某一部分的神经元在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图片、实物、现象、词语),并通过极精细的神经细胞,犹如通过交通渠道,发出信息。神经元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系统化、分类、对比、比较,而这时新的信息又不断输送进来,又要一再感知、“加工”。为了既能接受接踵而来的新形象,又能“加工”信息,神经元的神经能要在极短暂的时间内从感知形象瞬息间转而去“加工”它们。

正是神经元的神经能量的这种神速转换,我们把它叫做思维,——孩子在思考……儿童的脑细胞如此娇嫩,对感知对象的反应如此敏锐,以至于只有当感知和思考对象是可以看见、听到和可以触摸到的形象时,才能正常工作。只有当出现在儿童面前的形象,或者是直观的现实形象,或者是描述得非常鲜明、使儿童好像看得见、听得着、触得到的语言形象时,作为思维实质的思考转换才有可能进行(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如此喜欢童话)。

儿童大脑的自然属性要求,对他的智力培养须在思维源头,即在直观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使得思维由具体形象向着这个形象的信息“加工”转换。如果孩子脱离大自然,从一开始学习起就只感知词语,脑细胞很快就会疲惫,以致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给他的工作。然而这些细胞却是需要发展、增强和积蓄力量的。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许多教师在低年级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境:孩子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两眼瞪着你,好像在注意听讲,可是一句话都听不懂。这是因为教师只管滔滔不绝地讲,而孩子要思考规则,要解答算题,要解释例子——这些全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而没有生动的形象,脑子很疲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便由此产生。这就是为什么要在大自然中发展儿童的思维、增强孩子的智能,这是儿童机体自然发展规律的要求。所以说,到大自然去的每次游览就是一堂思维课,一堂发展智力的课。

我们坐在高冈上,周围是一片草虫发出的和谐的合唱,空气中散发着沁心的野草清香。大家都不作声。无须对孩子们多说话,不要作填鸭式的过多讲述,话语并非娱乐,而对话语的厌腻则是一种最有害的厌腻。孩子不仅需要听教师讲话,而且也需要保持沉默;在此时刻他在动脑子,在思考所见所闻。对于教师来讲,掌握讲述的分寸是十分重要的。不能把孩子变为感知词语的消极对象。为了理解每个鲜明的形象,不论是实物的还是词语的,都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善于给孩子以思考的机会,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精细的一种品质。置身于大自然中,要让孩子有机会听一听、看一看、感受感受……

我们在聆听草虫的合唱。我很高兴孩子们能为这奇妙音乐所吸引。但愿这个散发田野清香、回荡着美妙音响的宁静黄昏,能为他们长远铭记不忘。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还会编出草地小虫的故事来。

此刻,孩子们沉思的目光集中在了落日上。太阳已落入地平线,天际遍染柔美的黄昏彩霞。

“太阳回去休息了,”拉里莎说,脸上还挂着几分忧愁。

“两个铁匠给太阳送来了银花冠……那昨天的花冠太阳弄到哪儿去了呢?”莉达问。

孩子们望着我,等着故事的下文,可是我还没决定选取什么形象。费佳帮了我的忙。

“花冠漂散在天空了,”他轻轻说道。

一阵紧张期待的沉默,大家在等着听费佳要讲什么。要知道,这是故事的续编,看来他已经编好,但缄口不语,可能是因幼儿的羞怯所致。于是我来帮费佳了。

“是的,花冠在天空漂散。白天整天戴在太阳那火热的发辫上都烧热了,变得跟腊一样软。太阳的烫手一摸,它就像金色的溪水在傍晚天边流淌。就要去休息的太阳用它最后的余辉照着这溪流。溪水泛出了粉红色,又不断在变幻,渐渐暗淡下来,这就是说太阳越走越远了。眼看就要走进它那神秘的花园里去了,于是天上的星星又要亮了……”

“可是星星是什么呀?它们为什么会亮起来?它们是从哪儿来的?白天为什么看不见星星?”孩子们连连提出问题。但是不能再给他们的意识充塞过多的形象了。今天已经足够了,因此我把孩子们的注意力转向别处。

“你们往草原那边看。看到了没有,山谷、草场和洼地怎么越来越暗了?看那些山丘,好像变软了似的,像是在暮色中漂动。山丘都变成灰色的了,好好看看山丘表面,在那上面能看到些什么?”

“森林……小树丛……牛群……羊群……还有牧人。有人停下来要在野地里过夜,他们点起了篝火,可是篝火看不见,空中只有一股青烟……”孩子们在凝视那些很快变暗了的山丘时,产生这么多暇想。我向孩子们提出该回家了,他们却不愿走,要求再待一会。在这黄昏时刻,当世界如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幕帐时,孩子们的想象蓬勃地活跃起来。我仅仅提到傍晚的薄暮和夜晚的昏暗如同河流从遥远的山谷和树林漂浮过来,孩子们的想象中就已经产生了童话人物的形象——“薄暮”和“黄昏”。萨尼娅讲了一个关于这两个人物的童话故事。他们俩住在森林那边很远的一个山洞里,白天他们下到很深很深的漆黑山谷里睡觉,还在睡梦中叹气(为什么叹气,只有编故事的人自己知道……)。只要太阳一回到他那神秘的花园里,他们就从洞里出来。他们的大爪子上长着软软的毛,因此走起路来谁也听不见。“薄暮”和“黄昏”是善良的、和蔼温顺的,不欺负任何人。

孩子们还想编“薄暮”和“黄昏”怎样哄小孩子睡觉的故事,但是今天已经够了。我们该回去了。孩子们明天晚上还想来,用瓦利娅的话说,“这种时候好编故事。”

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他们为什么那样喜欢那种环境本身就容易唤起幼儿的想象积极活动的黄昏时刻?为什么童话比任何其他手段更能发展语言和思维?因为童话人物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童话语言在孩子意识中是活生生的语言。当他倾听或讲述那些描绘幻想图景的话语时,是全身心贯注于其中的。我认为,学校教学如果不仅没有听故事,而且也没有编故事,这是不可想象的。摆在我面前的是“快乐学校”开学头两个月孩子们编的一些童话和小故事。里面饱含着孩子们的思想、情感、企望和看法。

 

小兔(舒拉)

妈妈送给我一只绒布小兔。这正好是在过新年之前。我把小兔放在了新年枞树的枝杈之间。大家都睡觉了。枞树上亮着一个小小的灯泡。我看着,看着小兔从树上跳了下来,围着枞树又跑又跳,跑了一会,又回到树上去了。

 

向日葵(卡佳)

太阳出来了。小鸟都醒来了。云雀飞上了天空。向日葵也醒来了。他抖了抖身子,把露水从花瓣上全抖落下来了。他对着太阳说:“太阳,你好!我等你很长时间了。你看,没有你给我的温暖,我的黄花瓣都蔫了。现在它们又都挺起来了,高兴了。太阳,我也是圆的,金黄色的,跟你一样。”

 

地是怎样翻的(尤拉)

联合收割机收割完了小麦。小刺猬从洞里爬出来一看:麦子没了,听不见麦穗飒飒响了。刺猬团成一团在麦茬上滚起来。迎面爬来一个特别大的东西——一个铁甲虫。轰隆轰隆地爬着,后面挂着犁。爬过的地方就是一片黑色的松土。小刺猬躲在洞里往外看,感到奇怪。他想:“哪儿来的这个巨大的甲虫?”这是一台拖拉机。

 

两幅列宁肖像(万尼亚)

我姐姐奥莉娅加入了十月儿童团。她戴上了小红星。红星上有一幅小小的列宁肖像。现在我们家有两幅弗拉季米尔·伊里奇·列宁的肖像:墙上一幅,奥莉娅的红星上一幅。列宁是为劳动人民的幸福而斗争的。爸爸说过,列宁上学的时候成绩特别好。我也要好好学习。我要做一个列宁式的少年。

 

橡实(济娜)

刮过一阵风,橡树上掉下一颗橡实。黄黄的,外皮挺光亮,像是铜做的一样。他掉下来后就想:“原来在树上多好,可是现在掉在地上了。从这儿既看不见大河,也看不见森林。”橡实发愁了。他央告说:“橡树,你把我带到树上去吧!”可是橡树回答说:“你真傻,你看我,我也是从地上长起来的。你快快扎根,长个吧。你也会长成高高的橡树”。

 

孩子们关心的不光是大自然中发生的事。他们希望大地上有和平。他们知道,还存在企图发动战争的恶势力。下面这篇小童话中就是用“蛇”这个幻想形象来表现这种凶恶势力的。

 

我们是怎样战胜铁蛇的(谢廖扎)

他生活在大洋那边很远很远的沼泽地里。他憎恨我们人民,制造了原子弹。造了很多很多,然后挂在翅膀上飞了,要把炸弹投在太阳上。他想熄灭太阳,让我们死在黑暗里。我派小燕子们去迎战大铁蛇。每只小燕子嘴里都衔着一颗从太阳上来的火星子,他们去追赶大蛇。他们把火星扔在了蛇的翅膀上。大铁蛇跌落下来掉在了沼泽地里,跟炸弹一块都烧掉了。可是太阳仍在大放光芒。小燕子们在欢乐地歌唱。

 

这篇童话反映了儿童世界观的独特性。孩子不能想象善良战胜邪恶而没有鸟兽参加。A·盖达尔曾说过,故事的结尾应当是:“红军摧毁了白军,小兔蹲在那里欢喜。”孩子们心爱的小兔、小燕子不单是一些童话人物,他们是善的化身。

每一天都会在周围世界中有所发现。每一件新发现都会变成故事,而故事的作者都是孩子。童话人物有助于孩子们领略乡土美。借助童话、想象、创作揭示乡土的美,就是祖国之爱的源泉。人对祖国伟大强盛的理解和感受是逐渐达到的,并以美为其源头。

我愿向那些教育幼年儿童的青年教师进一言:定要深思熟虑地、慎重周全地安排孩子们聆听你第一次陈述祖国故土——苏维埃联盟的伟大强盛的那一时刻。你的话语应该是激动人心的,满怀崇高豪情的。(即使有人说是过头的词藻也无妨,只要你内心的情感纯洁高尚就好。)不过,要想使孩子的心因这些话语而跳动得更加激烈,形象地说,那就必须在孩子意识的田地上精心地耕耘,播下美的种子。

要让孩子能感受美,并为之而激动,要让体现祖国的那些形象永远铭记于他的心底。美——这是人性、善良情感、亲善关系的血肉联系。当我察觉托利亚、斯拉瓦、科利亚、维佳、萨沙他们那冰冷的心日渐融解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对于美的赞赏、惊叹和欣喜,看来都像是能引导我进入孩子心灵的途径。

“快乐学校”的活动未受严格规章细则的约束。没有规定孩子们该在蓝天下待多少时间。最主要的是,不让孩子们产生腻烦情绪,不让他们因内心厌烦而暗自期待老师说那句“该回家了”的话。我总是尽力在孩子们对观察对象和进行的劳动兴致还很高的时候结束学校活动。宁愿让孩子们怀着急切的心情去期待明天,要让明天预示着能给他们带来新的欢乐,要让他们夜里能梦见太阳向大地抛洒银色火花。孩子们在露天学校,一天可待一到一个半小时,另一天可待四个小时,这要看教师在这一天能给孩子多少欢乐。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要做到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感受欢乐,而且还能创造欢乐,能为集体生活奉献一点自己的创造。

那年秋天,天气长时间又暖和又干燥。到十月中,树叶还没黄,几次还有雷声隆隆作响,好像又回到了夏天。清晨总有露珠在草上闪烁。这为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又有几次来到自己的山冈上,在白云间“游览”。这些时刻给孩子们留下了无法忘怀的印象。朵朵蓬松的白云成为他们作出种种奇妙发现的一片新天地。孩子们从那些光怪陆离、变幻无穷的云朵中看出各种走兽、童话里的各类庞然大物。孩子们的幻想犹如飞快的小鸟飞向九霄云外,飞向碧蓝的大海和森林,飞向遥远的无名国度。正是在这种翱翔中鲜明地显露出孩子个人的意识境界。看,一朵奇异的云块在天空漂浮而过。

“孩子们,看这块云像什么?”

“这是戴草帽的牧羊老爷爷,还拄着一根棍子,”瓦利娅说。“你们看,他旁边还有羊群。前头是一只卷犄角的老羊,后面跟着一些小羊羔……老爷爷挎着一个布袋,有什么东西还露在口袋外面。”

“这不是老爷爷,”帕夫洛不同意,“是大雪人,就像我们冬天堆的那个雪人一样。看,手里还拿着扫帚。头上根本不是草帽,而是水桶。”

“不是,这不是雪人,是干草垛,”尤拉说。“草垛上是两个牧人拿着大叉。你们看,他们在往下扔草,下面停着一辆大车。这哪儿是老绵羊,不是羊,是车。那是车弓,不是犄角……”

“这是个很大的大兔子。我梦见过这样的兔子。下面也根本不是车,而是兔子尾巴。”

本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发挥一下想象力,但是不知为什么科利亚、斯拉瓦、托利亚、米沙等都默不作声。当我看见科利亚面部带有一种不屑一顾的轻蔑神情(那是把参与儿童娱乐看成有失尊严的那些成人才会有的那种神情)时,心里觉得抽搐般地疼痛。问题在哪里,我不是在这个男孩的眼睛里看见过因美景而欢喜的神情吗……当时我对此还未多加深思,然而感觉提醒我: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在他眼里还未唤起并非虚假的喜悦之前,在孩子还没有迷恋于幼童嬉戏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孩子就该是个孩子……如果当他听童话故事的时候不为善与恶的搏斗所激动,如果他眼睛里闪现的并不是欢喜之情而是轻蔑的目光的话,这就是说,孩子的心灵有所损伤,必须花费许多力量才能把孩子的心灵矫正过来。

天空出现一朵轮廓奇妙的云块,它好似一座围墙高耸、塔楼矗立的宫院。孩子们的想象弥补了宫院轮廓不清的部分,尤拉则已经开始讲起关于很远很远的一个神秘王国,关于凶恶的妖婆和拯救了美女的勇士的故事来了。维佳则在想象中编了另一个故事:在很远的一个异国,山里住着一个凶恶的人,他阴谋发动战争。幻想展开了翅膀,使这个男孩坐上了飞船。一瞬间就飞到了黑心恶人居住的山洞上空,消灭了恶人,地球上奠定了永久的和平。

此后,我讲到远方的热带国家,讲到长年不断的夏天和奇异的星座、清澈碧蓝的大洋和风姿优美的椰林。童话在这里跟现实交织在一起,我好像开启了通向远方的窗口。讲到风土人情,讲到大洋大海,讲到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讲到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

我开始讲述人奴役人的世界。劳动人民,特别是儿童遭受苦难的那些鲜明的情景在孩子们的思想意识中激起了极大的不安:世界上正进行着善与恶的残酷斗争,我国人民在为人的幸福、荣誉和自由而斗争。我竭力要做到使我的每个学生都能从幼年起就对人剥削人这种社会罪恶持不调和态度,使他们无限珍惜我们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自由劳动的国家。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让邪恶在孩子的意识中不是某种抽象的东西,而是敌视世上一切正直人的实在力量。我给孩子们讲到过,在一些国家里,财富属于一小撮资本家和地主,而劳动者则连最低的生活需要都得不到保证。我没有急于去让孩子们理解“帝国主义”这个抽象概念。到时候他们会理解的。在我所讲的这种年龄,起决定作用的是鲜明的观念及其情感色彩。当我讲到意大利有成千上万的母亲由于贫困绝望而不得不把亲生儿女卖给美国富翁时,孩子们感受到这种不幸是由极大的不公正造成的:有的人不创造财富而拥有财富;有的人创造财富,却连一块面包、一件遮体的衣服、一席栖身之所都没有。

教师在讲述时能与孩子们同欢乐共忧虑,这是儿童智力充分发展、精神生活得以充实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这些故事的教育作用在于,孩子们是在能产生童话景象的环境中聆听它们的:天空闪烁着繁星的寂静的夜晚;在森林中,篝火旁;在舒适的小木屋里,凭借着炉里燃烧着的炭火的光亮,窗外一片飒飒的秋雨声,寒风在悲哀地呜咽。故事应当富有色彩,形象鲜明,短小精悍。不能堆砌过多的事实,不要给孩子们过多的印象,否则会使他们对所讲内容的感受变得迟钝,以至于任凭什么也难以唤起孩子的兴趣。

我建议教师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去影响孩子的情感、想象和幻想,通向广袤无垠世界的窗口须逐渐开启,不可骤然完全敞开,变为畅行无阻的大门,致使那些被你所讲内容的思想所吸引的小家伙们不顾您的意愿如珠粒一般冲撒出来……起初,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事物会茫然不知所措,尔后,对这些实际上尚未认识的对象会视而不见,成为空空洞洞的东西。

蓝天下的学校教给我怎样为孩子们打开通向周围世界的窗口,而我则努力使所有的教师都学到这门生活和认识的科学。我建议他们切莫让过量的知识潮水般地涌向孩子,不应希冀在课堂上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所学事物的一切都讲出来,潮涌般的知识可能淹没求知欲和好学精神。要善于向孩子只揭示周围世界中某一样东西,但要做到使得生活中的这一小块能在孩子面前显示出它的全部光彩。总要留有某些未尽之意,从而让孩子总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回顾他已知的东西。

人的思维成就是无止境的。例如,人所创作的书籍是数不胜数的。您只须给孩子展示一本书的内客所包含的美和智慧以及它的思想深度,但定要展示得让每个孩子能永远爱好读书,并为在书海中独立畅游做好准备。我曾跟教师们探讨过我关于走向生动语言源泉的“旅行”的想法,我把孩子们就他们亲眼所见的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所作的富有表现力的、充满情感的简短的讲述叫作“旅行”。低年级教师仿效我的做法也搞起了这种“旅行”。教室的门敞开了,孩子们开始乘着清新的微风踏上绿色的草地。语文和算术课,特别在一、二年级,开始越来越多地到蓝天下去上了。这并非为投身大自然而放弃课堂讲课或是脱离书本和科学。相反,这使课堂更加充实,书本和科学更加生动。

低年级教师常常课后聚集在教师休息室里讨论,怎样才能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及自然和社会知识的学习,任何时候都不致变为令孩子感到枯燥和厌烦的事情。在这种集体性创造中产生了新的想法——让孩子们了解农业劳动和技术装备,逐步熟悉优秀人物的创造。低年级教师B.П.诺维茨卡娅、A.A.涅斯捷连科、M.H.韦尔霍维尼娜等在拟订引导他们的学生到活的语言的源头去“旅行”的计划时,按我的建议确定了适合于在春、夏、秋、冬各季用来发展儿童思维和言语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某些农业劳动。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