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传》的读书报告——田志杰

(2010-12-19 14:15:45)
标签:

左丘明

郑国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石昔大义灭亲

杂谈

分类: 2010古文

《左传》,我们已经不陌生,它大概是我们高中时就经常提到的一部作品吧。虽然已经学过这本书的一些特点,不过,我还是想完整的读一遍,体会其中的所谓先秦文学的魅力。。那么首先,我就来介绍一下《左传》的一些基本特征吧。《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这是春秋末年作者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接下来,我就逐层来解释我为对《左传》懂得看法吧。《左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人物太多,而且很多人物个性鲜明。如晋文公是《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他由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成熟的过程。而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他在即位前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作者又表现出他宽容纳谏,知错能改,不计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并写了他最后后悔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那么,怎样才能让读者对这么多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呢?作者使用了很巧妙的手法,那就是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和对话来把表现人物形象。如成公二年的齐晋安革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拜君之大事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传》这样描写战争场面,既展现了战争的全貌,也使人物性格在对话和行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值得一提的是,《左传》在叙事过程中的突出成就就是对战争的描写,左不仅介绍战争的过程,而且深入探讨战争的背景和起因。这一点在城濮之战中最为明显。晋文公罚怨报德,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则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侍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军。于是,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不仅如此,《左传》还写了祥和次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争进行了完整的总结。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左传》的叙事事件中也并非具有绝对真实性,有的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就如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之间的对话,当时根本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记录,再如,成公十年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写晋侯所梦大厉画鬼如生,令人毛骨悚然;桑田巫释梦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所有这些应该都是左丘明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

而且,《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简洁精炼,委曲达意,婉而有致。如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作为郑使说秦伯。他着重对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厉害关系作了具体的分析。先把郑国之存亡放在一边,“郑既知亡矣”,在叙述郑亡并无利于秦“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然后归结到保存郑国于秦有益无害“若舍秦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攻伐其困,君亦无所害”。最后还补叙昔日晋对秦之忘恩负义以加强说服力。说辞有意置郑国厉害于不顾,而处处为秦国考虑,委婉而多姿,谨严而周密。因此,能打动秦穆公之心,使他不但退兵,还留将杞子等三人率军助郑守卫。晋人也只好退兵,郑国得以保全,充分显示了烛之武说辞的分量。再如隐公三年石腊谏宠州吁,隐公五年臧僖伯谏观鱼,桓公二年臧哀伯纳鼎,桓公六年梁谏追楚师,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成公十三年吕相绝秦,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管桓,等等。这些辞令,由于行人身份暨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并济。这些辞令又因事因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但都用词典雅,生气勃勃。

而读《左传》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左传》宣扬了“尊礼,敬德,保民,慎罚”等思想,发扬了儒家思想的经义,从而奠定了后世儒学的理论根基。如《石昔大义灭亲》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像石石昔那样为了义而灭子的人,就显出了与众不同,显出了伟大和高尚,让人敬仰,可歌可颂。是啊,世界上哪有不疼爱自己儿女的父母呢?丧失了亲情便是丧失了人性,丧失了天良。所谓大义灭亲便更需要更高的道德修养和理性力量了。再如《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则宣扬了这样一种观点:人是万物和谐的最高境界。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认同而不和”。我想,左丘明也是在表达这种思想吧。而在《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则又告诉后人这样一种人生道理——依靠智慧和实力才能无畏。面对入侵的大兵压境,鲁国的政治家们并没有惊慌失措,没有义愤填膺,而是想出了一个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是妙绝的高招:犒赏前来入侵的敌军,并对之以令敌手无言以对的绝妙外交辞令,真能使人拍案叫绝。其实,鲁国人之所以“有恃无恐”,不仅仅是他们的先君曾有过“和平友好条约”,恐怕更在于他们的自信——自信道义是在自己一边,自信自己拥有对付入侵者的智慧,也自信自己有同敌手对抗的实力。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作为后盾,大概也难以用一言让敌手退却,毕竟来者不善,敢于来犯。所谓大义凛然,只有在这种关键时刻才能显露出来。战场上的浴血奋斗、刀光剑影是一回事,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巧妙应对又是另外一回事,并不一定非要真刀真枪地厮杀才算得上英雄。而在现代社会中,要么是赤裸裸的恃强凌弱,要么是谈判桌上的利益交换。要真正具有与敌人抗衡的实力,应当软硬两手兼备,既要在外交场合周旋的智慧和技巧,也要有军事的、国力的、民众的实力作为后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左丘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儒学家。

总之:读完《左传》,我真的受益匪浅,它的写作手法和叙事过程都令人拍案叫绝。而且,我相信精神上的收获也应该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那是最朴实,最生动的儒家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