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它内容广泛
,包括祭祖颂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等,这些内容都体现在《诗经》的作品中,而这些作品深刻的反映了殷周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大部分,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而我现在关注的是战争徭役诗。
以战争为题材的战争诗是《诗经》中的重要一类,同时也是《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歌类别之一.战争诗的种种特点归根结底来源于战争的特殊性.与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其它事物相比,残酷的战争确实是异乎寻常,令人惊骇,有的政治家因而称之为“怪物”.与爱情诗所写的爱情,祭祀诗所写的祭祀,农事诗所写的农事,宴饮诗所写的宴饮等诸事物相比,战争诗所写的战争显然要复杂得多.不管那些诗歌的内容如何丰富和深刻,其性质毕竟显得集中而单纯,而战争诗则完全不同,它的性质复杂,内容宏富而涉及面广:不仅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而且涉及到思想、道德、民族关系、阶级关系乃至家庭关系.就人来讲,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士卒,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卷入了战争惊涛骇浪,没有哪个阶层能够逃避开——哪类诗歌能像战争诗那样地面对整个民族和社会呢?由此不难看出,战争诗的特殊性和重要价值:
战争诗不但生动地反映了周代社会战争的历史,而且表现了周人对战争的态度,他们能够分辨战争性质的好坏,积极投身正义战争,敢于批判和诅咒非正义战争,使其成为具有崇高性质和教育人的艺术。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涉及的军礼,而军礼是《诗经》重要的创作源泉,也是诗人反映征战生活的一个角度。军力深刻影响了《诗经》的战争诗的用词,结构和物象选择。《诗经》战争诗的主题模式是恋土怀乡,闺怨与闺思。诗人选择与农业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意象结合是人抒情的需要,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诗经》站正式的抒情主体,抒情的对象化和从容的结构形式。
《诗经》的战争徭役诗的种类,一种是周边部族的抵御和抵御性进袭,多以描写抵御和进袭西北方猃狁为主要内容,《秦风·无衣》《小雅·采薇》;另一种是对内镇压叛乱,《豳风·东山》《豳风·破斧》。内容:首先是表现周民族作为一个核心文明、主体民族对周边部族作战时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小雅·六月》、《大雅·江汉》;其次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安居乐业、不事扩张的文化心理,一旦外敌来侵,就会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秦风·无衣》;
再次是周人热爱家园,但并不好战,因此诗中常常表现抵御外侮与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小雅·采薇》:由薇菜的初生、生长、变老,喻示时间之长;最后是面对统治者内部政治争夺的内战,诗人常常表现强烈的怨恨之情。《豳风·东山》:融现实、回忆、想象于一炉,展现诗人的厌战情绪。
《诗经》中的战争诗不但生动反映了周代社会战争的历史,而且反映了周人对战争的态度,他们能够分辨战争性质的好坏,积极投身正义战争,敢于批判和诅咒非正义战争,使其具有了崇高性质和教育人的艺术美,并且《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一种是大夫为诸侯、天子、或
“士”为大夫、诸侯、天子服役,奔走四方而效劳,《周南·卷耳》 《召南·殷其雷》、《王风·君子于役》;另一种是下层“士”、庶民或农奴为国君戍守征发、等各种杂役,《齐风·东方未明》、《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思念”—思乡、念亲:表现由于农业生产的遭破坏和人伦之常的被违背所造成的心灵之苦,
《唐风·鸨羽》呼天抢地时代倾诉痛苦;
《王风·君子于役》日暮黄昏,牛羊鸡鸭回圈栏,家家屋顶起炊烟,在典型朴素的农村生活画面里,女主人无奈地思念着问候着远方行役遥无归期的丈夫。“怨尤”:怨天、尤人:表现对个人劳苦后不公平命运的感叹,
《小雅·何草不黄》,不得不象野兽一样四处奔波经营四方的征人的哀歌。
而有些战争徭役诗,是对战争的正面歌颂,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气势磅礴,铺陈扬厉,写出军威严整,声势浩盛,表现出强列的自豪感和乐观情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也是表现对敌人侵犯的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保家卫国、守土抗战、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诗经》中这类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思想的体现。由于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问到的农业生活环境,所以有些战争徭役诗是对战争的沉痛反思,思想深刻,笔力精邃,写出战后萧索破败,田园荒芜,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中的《采薇》、豳风中的《东山》《破斧》等。
《小雅·采薇》是出征北方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北方少数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
《豳风·东山》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了。出征三年后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着家乡的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我”久征不归,现在终于脱下戎装,穿上平民的衣服,再不要行军打仗了。归家途中,触目所见,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田园荒芜,土鳖、蜘蛛满屋盘旋,麋鹿游荡,萤火虫闪烁飞动,但这样的景象并不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独守空房,盼望着“我”的归来。遥想当年新婚时,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久别后的重逢,也许比新婚更加美好?这里既有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中作者现象妻子怀念自己,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的表现手法对后世创作有极大影响,为杜甫《月夜》所祖。(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经》中的战争诗中强调的是道德的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撼,而不具体写战场厮杀与格斗,这与我国古代崇尚德义,注重文德教化有很大关系,使敌人不战而服,它表现出与其他各民族古代战争时的不同风格。
《诗经》战争徭役诗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表达证人厌战,思妇闺怨,在古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
以上就是我对《诗经》战争徭役诗的了解与看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