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究: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的研究成果报告

(2010-10-18 15:45:17)
标签:

教育

校园

化学

探究

实验

分类: 化学教学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的研究成果报告

 

第一部分:

有关情况说明及课题计划

一、课题名称:

《关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调查研究》

二、成  员:

组  长:洪恩泽

组  员:徐步杰、林汝德、廖维明

指导师:林世强老师

四、课题由来

化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她的功用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到尖端科技,重大工程,小到刷锅烹饭,培土育花,化学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为我们静静地释放温暖。

而在平日的学习中,我们深切体味到化学带来的便利,也了解到化学,这一神奇学科,在其身后巨大的可探知性——一次简单的课本例行实验,却让全班人几乎全都体验到失败之感,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这两个常见试剂、这条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后的秘密。为此,我们也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于是,我们选择这个课题,以此充实自己,改变自己,以此为一叶小舟,驶向浩瀚的知识海洋。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了解氧氧化钠与硫酸铜在不同情况下反应的结果,反应产物的性质、类别,反应现象及其原因。

2、借此更深入地了解化学,理解化学,树立探究精神。

六、课题目标

1、培养收集、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加强实验操作技能。

3、拓展视野,丰富内涵,发展合作精神,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4、适应时代需求,把书本知识勇于开展、勇于研究、勇于实践。

七、方案设计及人员人工

1、具体方案设计

①查找资料

②汇总、分析,对结果提高假设。

③实验

④对实验结果汇总及补充

⑤撰写报告

2、人员分工

①资料收集:徐步杰

②实验操作:林汝德、洪恩泽

③资料汇总、总结:廖维明

八、活动过程

1、(05年10月11月):查找资料。由于对其他结果不够了解,小级成员分头前往信息室及图书馆寻查资料,再集中给此步骤负责人。

2、(05年11月~05年12月):在已知资料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及指导师指导,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归结。

3、(05年12~06年2月):在做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

4、(06年2~06年3月):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并查找资料,对其进行补充。

5、(06年3~06年5月):对一学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在参考指导师意见后,开始撰写结题报告。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报告

(注:由于资料所查到的非常少,故归入实验结果)

一、实验原理

由于仪器有限,我们时间有限,故选择此实验为定性探究型结果的实验。

二、标准

由硫酸铜溶液是酸性,而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故我组挑选PH值为两者量之比的参考标准。

三、实验用具:

烧杯(400ml,250ml,100ml各若干),药匙、漏斗、铁架台、试管若干,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PH试纸、滤纸、胶头滴管、火柴。

四、实验药品

氢氧化钠固体硫酸铜粉末、盐酸、稀硫酸、苯酚、乙酸、氨水、硝酸铜粉末。

五、反应结果

1、完全沉淀(PH=6~7)

反应式:2NaOH+CuSO4=Cu(OH)2+Na2SO4

此时,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物质的量之比近似1:2。所得反应产物为蓝色絮奖沉淀,久置后上层溶液无色,即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与水。

2、硫酸铜过量(PH值<6)

反应式:4CuSO4+6NaOH=Cu4(OH)6SO4+3Na2SO4

在试管内装1/3体积的硫酸铜后,滴入4~5滴氢氧化钠溶液,生成兰绿色块状沉淀。溶液久置后呈蓝色,经查证,兰绿色沉淀即为碱式硫酸铜。

3、氢氧化钠过量(PH>7)

反应式:4NaOH+CuSO4=Na2[Ca(OH)4]↓+Na2SO4

我们在装了1/3试管的氢氧化钠后再滴入3~4滴硫酸铜溶液。久置后,上呈无色,而沉淀层为一种蓝白杂泪的糊状沉淀,此为铜酸钠。

六、生成原因及生成物性质

1、氢氧化铜[Cu(OH)2]

这是实验最简单的结果,生成原因是一个铜离子正好与两个氢氧化铜。其为一种蓝色固体。难溶于水,加热易分解,微显两性。

2、碱式硫酸铜。[Cu4(OH)6SO4]

在实验中,氢氧化钠处于不足,故氢氧离子相对铜离子也就不足,使氢氧根离子无法完全结合所有铜离子,故它代替一部分硫酸根离子,生成碱式硫酸铜。

这是一种兰绿色固体,受热可分解(生成硫酸铜和氢氧化铜),但受热时间比氢氧化钠分解的时间还要长,生成蓝色与黑色并存浊液[Cu4(OH)6SO4=CuSO4+3Cu(OH)2,Cu(OH)2=CuO+H2O]

并且,碱式硫酸铜可溶于无机酸(实验用盐酸和稀硫酸),有机酸(实验用苯酚和乙酸),碱(实验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等。

它还会与氨水反应,生成钢蓝色溶液,有氨味[Cu4(OH)6SO4+8NH3=3Cu(NH3)2(OH)2+Cu(NH3)2SO4]

3、铜酸钠[Na2Cu(OH)4]

它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删繁就简地就是氢氧与铜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铜后,由于溶液中氢所氧根偏多,而氢氧化铜又微显两性(氢氧化铜可写为Cu(OH)2及H2CuO2)故又结合两个氢氧根离子,再与钠离子结合生成铜酸钠。

这是一种相当不稳定的蓝白色物质,难溶于水,它只有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存在,溶液稀释后,它即分解成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钠[Na2Cu(OH)4=2NaOH+CU(OH)2↓],在久置之后,它会风化分解[Na2Cu(OH)4=2NaOH+CU(OH)2↓]。

它会与酸反应,例如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氧气与钠盐,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和氧气。

(注:酸的反应,是要求在碱性条件下,使沉淀与酸优先结合,较之我们的水平,难度极大,故只暗摘抄资料谨作参考)

第三部分:

研究性学习的心得体会

洪恩泽:通过这次实验,开阔了视野,渊博了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化学兴趣心,这些都将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为我指航,为我扬帆。

廖维明:这一学期的艰辛工作,使我对于这个反应的认识更透彻,更深刻,也看到了理论与实际间结合的困难,但我明白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

林汝德:化学是一门五彩斑斓的学科,实验是其重要的研究手段。在研究中我们虽遇不少难题,但我们学会自主奋斗,克服难关,独立自主地完成课题,提高自我修养,让我可以更好地学习化学。

徐步杰:科学研究是困难的,这是我在这次研究中最大体会,并且在实验中要态度认真,工作细致,总让人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经过锻炼,我的实验水平,收集资料能力有所提高,思绪更加严密。

 

参考书目,网页:

《化学词典》、《中学化学教研手册》。

信丰教育网:www.xfjy.com

人民出版社主页:www.pep.com.cn

中国铜网:www.copperchina.com

最后说几句:

也许结果不尽人意,但人生即如此,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你要一一品尝,只因我们挥酒了汗水,付出了辛劳,即使看不到鲜花与微笑,但我们无愧明天的朝阳。

高一(2)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结果研究组

06年4月15日

 

教研组录入:李凤肖    责任编辑:李凤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