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中医13:鲁迅——从反对中医到渐渐发现中医的好处
标签:
博士后健康产业田书华银河证券中医药 |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于1904年9月到1906年3月共一年零六个月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师从于藤野严九郎教授学习解剖学,得到了藤野教授的热心指导,凝结了两人深厚的友情『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也广为人知。当鲁迅决定弃医从文时,离开了仙台。后来鲁迅将离别时藤野教授送给他的照片挂在了自己的书房里,用以自勉,努力工作,不久他发表了大量名著,成了中国的文学之父,名闻天下。
人们在讨论中医的存废问题时,总喜欢把鲁迅搬出来,因为他曾经下过一个骇人听闻的言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span>呐喊>自序》)
鲁迅和中医到底有什么仇什么怨,为什么要这样诋毁中医呢?
原因一:父亲病重,中医医生无能为力
鲁迅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年仅十五岁,年纪尚轻的他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父亲早逝离去,不知他当时受到了多大的打击,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阴影,乃至成年后,父亲当时病重、痛苦就医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而且主要是在父亲治病的过程中,遇上了很不好的医生。
当时鲁迅家请了两位名医,当时也是开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而刁钻的药,刁钻到遍地难寻,一味药材的寻求途径都繁琐的不得了,最后却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一点效果,不见好转却反而慢慢变得更加严重,只能看着父亲日渐衰弱,步入死亡。
故事要从鲁迅的少年时期讲起。根据《朝花夕拾·父亲的病》,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患病,病症是从吐血开始,于是请了几位名医来医治,最主要的一个是陈莲河(本名何廉臣,把名字颠倒过来写,也是鲁迅讽刺他的一种手段)。这几个中医秉持的是“医者意也”的理论,也就是一种纯唯心主义,具体是什么意思,看这几个药方就知道了:
1.喝墨汁治吐血。“据旧传的学说,陈墨可以止血”“取其黑色可以盖过红色之意”。
2.破鼓皮治水肿。周伯宜的病后来发展成鼓胀,医生说用打破的鼓皮制成药丸可以克服这一症状。
周伯宜谨遵医嘱,但是服药很久丝毫不见效。后来何廉臣黔驴技穷,又发明了一种点在舌头边上的丹,因为“舌乃心之灵苗”,有了之前的教训,这次鲁迅一家不再买账。最终,周伯宜以37岁之龄病逝。几个庸医的瞎搞让鲁迅看透了中医的落后愚昧,并且把父亲早逝这笔账记在了中医头上。
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父亲患病的一篇文章中,鲁迅写道,他的父亲当时得了水肿,而中医名家给他开的药方中有一味药引子是:原配的蟋蟀一对。

鲁迅便以一贯地口吻讽刺道:仿佛蟋蟀丧了偶,就连做药的资格也没了。最搞笑的一味药是:鼓被敲破的鼓皮。因为水肿病又叫”鼓胀“,所以就需要破鼓的鼓皮来克制,说起来简直像是小孩子想出来的办法一样。但这位名医每次都药价不菲,在当地已经算是很好的中医了。
至此,鲁迅和中医彻底结下了梁子。
原因二:他从小牙齿不好,看了很多医生(中医)都没用
鲁迅和中医结仇,不只是因为这一件事情。他从小牙齿不好,看了很多医生都没用,某天一位长者告诉他“因为不自爱,才会生这病”。后来鲁迅看医书得知,“齿是属肾的,牙损的原因是肾亏”,这下子他的暴脾气上来了:
顿悟先前所以得到申诉的原因来,原来他们在这里这样诬陷我。到现在,即使有人说中医怎样可靠,单方怎样灵,我还都不信。自然,其中大半是因为他们耽误了我的父亲的病的缘故罢,但怕也挟带些切肤之痛的自己的私怨。(《坟·从胡须说到牙齿》)
鲁迅对中医的看法就是把它当成一种愚昧的,接近交感巫术的骗人的东西,看得好就是自己高明,看不好就说病人染了什么冤孽,自己医得好病,却医不好命。这简直就是迷信和诈骗了。鲁迅对这种流氓骗子自然是没有什么好脸。
原因三: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因,那就是西医的影响
除了中医自身的原因以外,鲁迅憎恶中医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因,那就是西医的影响。鲁迅在学校里学了《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又知道了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医的事实,对西医十分信服,于是,对比之下,他更加觉得中医是一种骗人的把戏。
我想,鲁迅学医很大一部分原因一定离不开自己父亲当年的病,他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子,无力帮助父亲,这种无力感多多少少影响了他走向学医的道路,学到后来,他发现自己认识的中医竟然这么荒谬,是杀死自己父亲的凶手,并且还有很多人利用他在行骗,自然就会有这个态度了。事实上,鲁迅开炮的对象并不只是中医,而是那种整个集体的愚昧和无知。
原因四: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差不多一百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这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试图挣脱几千年封建枷锁发出的内心呼喊,也是近代西方文化在东方的一次成功扩张,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作为中国文化一个分支的中医,自然也逃脱不了被鞭挞的命运。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反对中医自然是顺理成章。
不过,随着阅历的增长,鲁迅渐渐发现了中医的好处。
他在《南腔北调集·经验》中写道:
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有些实在是极可宝贵的,因为它曾经费去许多牺牲,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
偶然翻翻《本草纲目》,不禁想起了这一点。这一部书,是很普通的书,但里面却含有丰富的宝藏。自然,捕风捉影的记载,也是在所不免的,然而大部分药品的功用,却由历久的经验,这才能够知道到这程度……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时竟吃到了对症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地累积下去,乃有草创的记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

认为《本草纲目》这样的药学著作是前人宝贵经验累积下来的成果,这显然是对中医药的正面评价。除了这一段话以外,还有一些证据也可以证明鲁迅对中医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许广平文集》第二卷记录:鲁迅在上海的时候经常和弟弟周建人讨论《本草纲目》,还谈到中医以草药治病见效的事。鲁迅对《验方新编》中的一些药方非常赞赏,还曾推荐给朋友,用于治疗孩子的疝病。他自己患过“抱腰龙”,也是用民间的草药方治好的。他亲眼看到白凤丸治妇科病有效,就热心向朋友介绍,他还时常把中医中药治病有效的点滴经验分享给医学刊物。他常向人谈论一种叫“草头郎中”的医生,认为他们以简单的生草药治病,却有很好的效果,可惜这些医药没有得到重视,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