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科学总复习知识点整理
(2013-01-04 13:34:30)
标签:
教育 |
五下科学总复习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1.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石块)、(铁片)在水中是沉的,(木块)、(泡沫塑料)在水中是浮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体积)、(重量),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变。
2.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把橡皮泥挖空成(船)形或做成各种(空心)的形状。
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排开水的体积),物体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大)。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大,所以受到的浮力很大)。
5.用手将一块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时,浮力=(重力+拉力);泡沫全部浸入水中时,与水接触的体积最大,排开的水量最大,受的浮力最大,所以上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6.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测力计测出空气中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沉入水底的重物,浮力=(重力—支撑力)。
7.不同的液体对于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浮力大小是(不同)。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的体积比较轻重。如铜能浮在水银上,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铜比水银(轻),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而比清水(重)。
8.我们采用(增大船排开的水量)的方法来增加小船的装载量,用(分隔船舱)的方法来保持船的平稳。
9.比较同体积液体重量的仪器叫(比重计)。
10.实验设计: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1.简答:问: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第二单元
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吃热的食物)、(做运动)、(烤火)等方法来增加热量。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少热量流失),起(保温)的作用。
2.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会(浮)。因为相同重量的水,热水的体积(大)。在加满水的试管上面包一块气球皮,加热时气球皮会(鼓起来),这一现象可以来说明。
3.用一个烧瓶装满水,上面橡皮塞上插一空心玻璃管,水变热时水位(升高),水变冷时水位(降低),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但水在(
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4.用一瓶口装有气球的瓶子来研究空气的变化,将瓶子放水热水里时,气球(鼓起来),比水的热胀冷缩的变化要(明显),说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架在滚轴上,说明(大多数金属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锑)、(铋)等正好与大多数金属相反,是热缩冷胀。
6.用酒精灯一端加热粘有火柴的铁丝及涂有蜡的圆盘来研究,发现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向(四周)传递,热总是由(温度高)物体向(温度低)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7.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8.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传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它吸热(快),散热也(快);而像(木头)、(泡沫塑料)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9.每根钢轨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是(为了钢轨在夏天受热时有膨胀的空间)。
10.野外的电线,夏天看起来(有点松弛),冬天(比较紧绷),因为电线会(热胀冷缩)。如果在夏天架电线,应该(稍微松弛一些)。
11.通过固体物体传热叫(热传导),通过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热叫(热对流),没有通过物体直接传热叫(热辐射)。
12.实验设计:A、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D、热是怎样传递的
器材:铁丝、火柴、酒精灯、支架、蜡
方法:将铁丝拉直固定在支架上;每隔一段距离粘上一根火柴;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现象:靠近热源的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解释:热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13.简答:A、乒乓球瘪了但没漏气,你有什么办法让它鼓起来?理由是什么?
C、夏天停电时,为什么可以用厚厚的棉被盖在冰柜上来减缓棒冰的融化速度?
答: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它可以有效阻挡外面热量的进入,使里面保持低温。
第三单元
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用(数心跳)、(数呼吸)、(有节奏拍打)等来估计1分钟,用(阳光下的影子)、(上下课的铃声)来估计几点钟,但凭我们的估计不能准备地知道时间。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40)几个字、看(10)行字,跑(300)米路等。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2.我们古时把一天分成(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每小时的时长是变化的。
3.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在滴漏实验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4.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重物的重量、拉开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越长,速度(越慢),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5.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齿轮、(垂体)。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
6.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光影变化规律)制成的。
7.像(日晷)、(水钟)以及(沙漏)
8.人类最早的计时工具是(太阳钟),最早的计时单位是(天)。
9.实验设计: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研究问题B、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与摆绳长短有关吗?
材料:细绳、螺帽、支架
方法:用细绳和螺帽做两个重量相同,摆绳长短不同的摆;分别把两个摆固定在支架上,测出他们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记录数据并比较。
10.简答:A、你对制作每分钟摆动30次的摆有什么建议?
11.人类历来使用过哪些计时器?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第四单元
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2.“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他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日心说”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他著有(《天体运行论》)并认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是宇宙中心,地球围着太阳转。“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3.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已为世界所公认。
4.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所以我们看到天体(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比西边(早)。
5.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6.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公转一周是(一年),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形成了(四季变更)和(极昼极夜)现象。(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7.北极星“不动”是因为北极星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围绕地轴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来北极星是“不动”的。
8.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首先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9.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0.地轴倾斜的角度是大约(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那么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扩大,对地球会产生巨大的灾害。
11.阳光直射——受热面积小——温度高——夏季
阳光斜射——受热面积小——温度低——冬季
12.简答:A、我们为什么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答:自转证据:傅科摆、天体东升西落、卫星直接观测。
C、地球的运动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答: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南北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转。
D、四季是怎么形成的?
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倾斜不变,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使得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四季。(会画图)
五上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种子发芽总是先长(根),再长出(叶)。根会朝(有水)的方向生长。
3.植物的生长必要的条件:(阳光)、(空气)、(水)、(温度)、(空间)等
4.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5.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7.自然界里的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8.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9.我们常常做对比实验,它需要有两组实验数据,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不改变。
10.(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1.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2.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举例说明。(以下是解答参考)
答:植物:仙人掌,它的叶变成了叶刺,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生活在干燥的沙漠地区。
动物:青蛙,当冬天来临时,青蛙会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找地方冬眠。
13.连线:仙人掌——叶刺——沙漠
14.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以下是解答参考)
答:人类的行为有:1.为发展经济,过度放牧行为;2.大量猎杀野生动物行为;3.为经济利益驱赶动物行为,4.乱砍滥伐,盲目开采破坏植被行为.
最终的结果是:使草原生态系统失衡,草原沙漠化,最终将引发沙尘暴.
我们应该如何做:1.努力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建立自然保护区,2.多植树造林,保护大自然的空气,土壤,山林,动物,植物.3.大力宣传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4.模范遵守《自然保护法》等各项法规,不狩猎,不采伐,不破坏环境,努力维护大自然的平衡等。
我的推测:种子发芽需要有充足的阳光
相同的条件:相同的温度、相同的水分
不同的条件:光照不同(光亮和阴暗)
实验的方法:找6颗绿豆种子,分成两份,加入相同数量的水滴,把其中3颗种子放在光亮处,另外3颗种子放在阴暗处。观察哪一组种子先发芽。
我的发现: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B:研究的问题:蚯蚓适于生活在干燥的还是潮湿的环境里?
我的推测:蚯蚓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
相同的条件:同样多的蚯蚓、同样阴暗
不同的条件:土壤水分不同(干燥和潮湿)
材料:一个长方形盒子,泥土,水
实验的方法: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泥土,一端干燥,一端淋水变潮湿,把10条蚯蚓放在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打开观察并记录。
1.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
2.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通电的白炽灯)、(太阳)、(点燃的蜡烛)、(萤火虫)等。
3.从不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4.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清晨和傍晚影子(影子最长)
5.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角度)和(距离)有关。
6.古代,人们用日影观测仪来计时,也称(日晷),其原理是(阳光下物体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7.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反射光线也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是约每秒(30万千米)。
8.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
9.光的反射在生活中利用的例子:(
10.人眼中的瞳孔在遇强光时会(收缩),在遇弱光时会(放大)。
11.(凸透镜)和(凹面镜)能会聚光线,产生强光和高温。奥运会圣火火种就是利用(凹面镜聚光)取得的。
12.物体的吸热本领和(物体的颜色
13.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4.
15.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是将(光能)转换为(热能)。
16.光有(可见光),也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如(红外线)、(紫外线)等。
17.太阳能是一种新型能源,具有(清洁)、(节能)、(安全)的优点。
18.连线:光的直线传播——影子
19.简答:A、夏天为什么穿浅色衣服?
20.实验计划:
A、研究问题:光的强弱和温度有关系吗?
C、研究问题: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吸热本领有关系吗?
1.常见的地形主要有:(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我们家乡的地形以(丘陵)为主。
2.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地形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在地形图上绿色往往表示的是(平原
3.地球的从内到外可以分成(地核)、(地幔
4.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5.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是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6.土壤是(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能使土壤变得肥沃。
7.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是(沙砾),其次是(沙),接着是(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8.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9.影响侵蚀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植物的覆盖程度)、(降雨量的大小)等。(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0.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因此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1.自然力如(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都会对土地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
12.防止和减少灾害发生采取的措施:(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修筑水坝)、(修梯田)、(封山育林)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14.连线: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细菌——分解动物、植物的残留体
蚯蚓——使空气和水更容易进入土壤
蚂蚁——在土壤中群居
蜗牛和甲虫——靠腐烂的生物为生
植物的根和茎——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15.为什么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
答:1.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3.土壤能储存水和热量,并在需要时释放。
4.土壤能把垃圾分解成有用的肥料。
16.实验计划:
A、研究问题:温度变化能使岩石发生变化吗?
实验材料:酒精灯、大理石块、镊子、冷水
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石块。
将石块在酒精灯中烧热并立即放入冷水中,使石块冷却。
反复操作几次。观察并记录。
实验现象:大石块出现裂缝,杯底有石屑(小颗粒)掉落……
实验结论:冷和热的作用会使岩石发生风化。
B、研究问题:土地的坡度大小对侵蚀程度有影响吗?
推测:有影响,坡度小土地侵蚀程度小,坡度大土地侵蚀程度大。
实验方法:设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
要改变的条件:坡度不同。
保持不变的条件:土质一样、降雨量的大小一样,植物覆盖一样。
C、研究问题: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程度有影响?
推测:有影响,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被侵蚀程度小,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被侵蚀程度大。
实验方法:设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
要改变的条件:实验组的土地上种上草和树;对照组不种植物。
保持不变的条件:土地的坡度一样、降雨量的大小一样。
D、研究问题:雨量的大小对土地侵蚀的程度有影响吗?
推测:雨量小土地不容易被侵蚀,雨量大土地容易被侵蚀。
实验方法:设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
要改变的条件:降雨量的大小
保持不变的条件:同样的土质,同样的坡度,同样的植物覆盖。
第四单元
1.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2.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
3.物体形状被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形)的力叫(弹力)。利用弹力作动力的有(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弹簧)。
4.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的方向与小车行驶的方向(是一致)的。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速度越快)。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6.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一定的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必须对物体(施加一定的阻力)。
7.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测量的工具叫(弹簧测力计),生活中常叫它(弹簧秤),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8.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9.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滚动)和(滑动)两种方式。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利的,有时是有害的。当人们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增大)它,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减小)它。
1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12.请列举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实例。(各至少3个)
减小摩擦力:;在拉链上涂蜡烛;往合页里加点油等。
13.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花纹、脚蹬车把手的表面粗糙、刹车;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自行车上滚珠轴承、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14.请列举生活中应用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实例:
滑动:走路鞋底与地面接触,刹车时轮胎与地面接触,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接触。
滚动:汽车行驶时轮胎与地面接触,足球在草地上滚动,滚珠轴承的转动。
15.赛车的设计特点:(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
16.连线:
弹力——海绵被压扁后产生的力
反冲力——放鞭炮时让鞭炮向上冲的力
摩擦力——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时与滑梯接触产生的力
使小车运动慢的因素——载重量大、摩擦力大、拉力小
使小车运动快的因素——载重量小、摩擦力小、拉力大
17.实验计划:
A、研究问题: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吗?
B、研究问题:摩擦力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系吗?
C、研究问题:摩擦力大小和物体运动方式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