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和勤亲王墓

寻迹和勤亲王墓
2019.05.09,东直门公交枢纽站南,东外大街路北侧,850快车窑坡站下车向西徒步1.9公里,庄子营村大门内向南王家坟村西南。回程向南出村向西到头二营市场再往南在龙塘路乘顺42路,岗山站换850快车直达东直门。
和勤亲王永璧墓
和勤亲王墓位于北京顺义区李桥镇庄子营村。庄子营村和王家坟村同属一个大队一个行政村,庄子营村和王家坟村分别是庄子营行政村的两个自然村。所以有人说和勤亲王坟在王家坟有人说在庄子营也就不足为奇了。准确的说是王家坟村。
王家坟自然村有一座清代始建的古墓,为和恭亲王弘昼之子和勤亲王永璧的墓地。原墓地规模较大,有享殿、宝顶、碑亭等建筑,占地近3.3公顷。现仅存墓碑一座,为顺义区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文字资料部分摘自):
https://baike.baidu.com/item/和勤亲王墓/16983712?fr=aladdin
和勤亲王永璧的父亲和恭亲王弘昼是雍正皇帝的第五子,为了避免卷入弘时和弘历(乾隆)的皇位争夺战,而选择了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被成为荒唐王爷。弘昼的墓园寝在密云卸甲山,如今已经没有了遗迹。不过和亲王府的第二代王爷永璧的陵墓,仍然有遗迹可寻。
和亲王家族共历七代八位,而王家坟村的这处家族墓正是始于第二代和勤亲王永璧。
和勤亲王园寝坐北朝南,外有玉带河但未建神桥。河后有碑亭一座,其内螭首龟趺碑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过碑亭有宫门、享殿、月台、宝顶等常规建筑。和恪郡王绵循薨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四月,葬于永璧墓之西,规制与和勤亲王墓相仿但略有缩减。再至道光十二年(1832)六月,第四代人贝勒奕亨又葬于陵墓更西侧。光绪七年(1881),二月,敏恪贝子载容葬于密云卸甲山祖坟。但光绪二十四年(1898)润三月奉恩镇国公溥廉又葬于此地。
这是和勤亲王永璧家族墓的大致发展情况,当时的规模是占地八十八亩八分。至于民国时期,各处清代王爷坟均遭到盗掘和子孙出卖,这处家族墓自然也不能幸免。1929年和亲王府后人来此将柏树、宫门、享殿等建筑卖给了头营村王乐三家。再至1933年3月,兵匪刘某率众盗掘了王爷坟。当然至解放初该处王爷坟仍然有大量遗迹,却毁于文革期间。
如今寻迹王家坟村的和勤亲王永璧时,仅见到螭首龟趺碑一座,立于村子西南部的村民健身公园东北侧,该石碑被完好保存并围上了铁栅栏。在石碑北侧现在全都是农居,大概就是当年墓道的位置。至于原本属于宫门、享殿的地方已经都是农家的房舍,除此之外,也再无遗迹可寻。
(以上文字资料部分摘自百度文库相关文章)
图IMG_6387
图IMG_6388
图IMG_6389
图IMG_6390
图IMG_6391
图IMG_6392
图IMG_6393
图IMG_6394
图IMG_6395
图IMG_6396
图IMG_6397
图IMG_6398
爱新觉罗·永璧----和硕和勤亲王
爱新觉罗·永璧(1733—1772年),雍正帝之孙、和恭亲王弘昼第二子。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六月十三日子时生,母嫡福晋吴扎库氏。乾隆二十一年(1756)十二月,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乾清门行走。二十四年(1759)正月,授镶白旗汉军副都统。三十五年(1770)十月,授镶黄旗蒙古都统,承袭和硕和亲王。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三月初二日亥时薨,薨,年四十岁,谥号为勤,是为和硕和勤亲王。
祖父:雍正帝。
父亲:和硕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昼
母亲:嫡福晋 吴扎库氏
妻子:嫡福晋 博尔济吉特氏、侧福晋 李佳氏
儿子:绵伦,袭郡王。乾隆三十九年,薨,谥号为谨。
绵循,袭郡王,嘉庆二十二年,薨,谥号为恪,
孙子:奕亨,袭贝勒
曾孙:载容,袭贝子。同治中,加贝勒衔。卒,谥号敏恪。
(以上文字资料部分摘自):
https://baike.baidu.com/item/爱新觉罗·永璧/7993483?fromtitle=永璧&fromid=7693463
照理,和亲王并未得世袭罔替,到第二代永璧时应该降级为郡王。但永璧为人“不仅赋姿明敏、禀气冲和,而且礼法娴熟、趋跄有节,深为清高宗喜爱”,所以得开恩再为一代亲王。不仅如此,永璧薨后,其长子绵伦嗣位,为和郡王。但两年后(1774)绵伦又薨,永璧四子绵循又得承继和郡王爵。也算是高宗皇帝乾隆对弘昼后人的格外怜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