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园田居》和《饮酒》是律诗吗?

(2010-11-11 22:37:15)
标签:

陶渊明

中国

平仄

归园田居

律诗

分类: 教研文章

《归园田居》和《饮酒》是律诗吗?

——与莫家泉同志商榷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   万永翔

 

1997年第9期《语文教学通讯》上由莫家泉老师执笔的《高中单元知识比较与课外配套阅读训练》“高五册第四单元:诗歌”“知识点比较”中的“体裁比较”写着:“《归》《饮》是律诗,前者是五字(其实,此处之“字”按术语应称“言”——笔者)排律,篇幅稍长,后者是标准的五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两首诗讲究押韵、对仗、平仄,显得很严整。”(p22左上)我认为,此说值得商榷。

其一,从《归》《饮》二诗本身来看,并不符合律诗的文体特征和要求。“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谨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b.押平声韵;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王力《诗词格律》p14,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第12版)关于律诗的认定,除去古人著述(含编著)不谈,仅现代有名的文学史和古汉语教科书,如刘太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王力的《古代汉语》等都如此认定。可见对以上有关律诗的特点和要求的认定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归园田居》(其一)二十句,共一百字,不是五律当显而易见。那么它是不是“五字排律”呢?当然不是!因为《归》诗虽然一韵到底,但其他方面并不符合排律要求。(一)排律除尾联或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外,从第二联到倒数第二联每联都必须严格对仗。《归》诗第二联(在非律诗中,不该称“联”,此姑妄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便是不对仗的。(二)对仗必须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并严格遵循平仄使用规则。平仄相对尤其重要,若无此点,仅在字数、词性、结构上符合要求,也只能是假对仗。五言律诗的平仄只有四种类型:A.仄仄仄平平 B.仄仄 仄 C. 平仄仄平 D.平平平 仄(加“·”号者可平可仄;加“△”号者,为有条件变更,即拗救;不加符号者,为不能违反。此规则完全适合排律)。根据律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对仗通则和拗救原则,分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句是:“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类型上根本不能构成对仗。即以《归》诗各句而论,也不符合“二、四、六分明”的通则和拗救原则。若按律诗平仄类型对这两句归类的话,前句属C型,则“鸟”字所在必须用平声字;后句属D型,则“渊”字所在必须用仄声字。再如“守拙归园田”是“仄仄平平平”,“桃李罗堂前”是“平仄平平平”,都是“三平调”。这在近体诗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但“三平调”却是古体诗(古诗或古风)中特有的句式。可见,《归》诗不是“五字排律”,而是五言古诗。

那么,《饮酒》(其五)是不是“标准的五律”呢?所谓“标准的五律”,即指五言律诗而不是五言排律(这一点莫文已作了区分),其内涵是:①五言八句四十字;②偶句押韵,必须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③颔联、颈联(腹联)必须严格对仗;④一句内平仄相间,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一篇之内平仄原则上相等。《饮》诗十句五十字连五律最基本的“五言八句四十字”的条件都不符合,更遑论符合其他条件了。可见,《饮》诗不是“标准的五律”。由于该诗第二联(亦姑且称“联”)不对仗,故也不是五言排律,而只能是五言古诗。

关于这两首诗体裁的归属,古人编《陶渊明集》时便已界定清楚,以“四部丛刊”所收著名的《笺注陶渊明集》(元·李公焕)十卷本为例,《归园田居》收在“卷之二 诗五言”中,《饮酒》收在“卷之三 诗五言”中。

其二,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来看,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根本没有出现律诗尤其是“标准的五律”。直到南朝宋永明年间,周顒才最先发现汉字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著成《四声切韵》(今佚)。其同时代诗人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形成了被称之为“永明体”的新诗体。这种新诗体成为我国格律诗的开端。而此时,陶渊明已去世近六十年了。后来唐初上官仪、杜审言等人对格律诗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在诗歌声律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后,近体诗才得以与古体诗明确划分并定型,成为诗坛之主流,并取得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突出的成就。格律诗完全定型并形成明确的近体诗概念之时,去陶渊明已二百五十多年了。这里的时间差是否也能给我们一点提示呢?

                                   (该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11期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