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姑母《郭巨埋儿》一诗如何解读?人情乎?天理乎?
(2015-04-30 10:53:52)
标签:
情感 |
近日读到据说是清大才子袁枚姑母的诗,生了些想法,我认为,无论是从人情还是从天理上看,郭巨的做法殊为不妥,这样狠心的人在史上竟为人称颂,名列二十四孝,树为道德模范,供后人膜拜!读完诗后,发现与郭巨一样残忍的古人还有几位!(估计还有更多)先看这首诗:
无端枉杀娇儿命,有食徒伤老母情。
伯道沉宗因缚树,乐羊罢相为尝羹。
忍心自古遭严谴,天赐黄金事不平。
乐羊是战国时代的一位将军。最初他为中山国服务,后来叛逃到魏国。他有一个儿子,也作将军。在乐羊叛逃魏国之后,他的儿子仍然为中山国将兵。逃亡到魏国的乐羊投在一个叫做翟黄的人的门下。当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想攻打中山国,正愁没有一位合适的领兵打仗的人,翟黄就把乐羊推了出去。乐羊受命于魏文侯,领兵去攻打自己的故国,战事进展非常顺利,最后,没有办法的中山国人将乐羊的儿子抓了起来,威胁说,如果魏国不撤兵就杀了他。乐羊当然不能撤兵,为了防止魏人对他的怀疑,他还得表现狠一点。中山国的人就把乐羊的儿子煮成了肉羹,派人送给乐羊吃。乐羊没有悲凄,当着使者和魏国将士的面,喝下去许多,有整整一杯的样子。他这样做当然有向魏文侯表忠心的意思,但是他居然能喝得下,还喝得那样坦然,着实让人吃惊;魏文侯也很吃惊,他专门就此事咨询一位名叫睹师赞的人,结果睹师赞说:“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魏文侯深以为然,所以在打下了中山国之后,魏文侯重赏了乐羊的军功,但是从此再也没有起用过他。
乐羊的做法的确是太过分了。虽然说杀死他儿子的人是中山国的人,并且为了忠于魏国,他做出不受中山国人威胁的决定也可以理解,但是当肉羹送来的时候,哭也正常,怒也正常,吃肉羹而且咽得下这就太不正常了,他后来被魏文侯冷落不是太应该了吗?不过,比乐羊还狠心的人仍然有。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市)人,是晋朝时候的干吏。他不幸赶上永嘉之乱,也就是西晋与东晋交替的混乱时期。永嘉之乱时,邓攸与自己的家人都做了石勒的俘虏。公元312年,在石勒由南方向北方退却渡过泗水的时候,邓攸乘机逃跑了。在逃亡的路上,邓攸的牛和车被强盗抢了去。当时跟着邓攸一起逃跑的家人有邓攸的妻子、弟媳,还有两个小男孩,一个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另一个则是他早逝的弟弟的儿子。邓攸于是与自己的妻子商量,他说,我们带着两个孩子走,很困难,得丢掉一个,可是丢掉弟弟的儿子,那我们就太对不起他了,他早已长眠地下,不会再有儿子了,可是我们不同,我们身体还好啊,儿子还可以再生,我们就丢掉我们的儿子吧。邓攸的妻子万般无奈,只得含着眼泪同意了自己丈夫的计划。于是邓攸起了一个大早丢弃了自己的儿子逃走了,没想到晚上那孩子又追了上来。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个小男孩有着非常强的求生欲望,也有一定的逃亡能力。第二天,为了让儿子不再追上来,邓攸干脆将他绑在树上。当然邓攸后来成功逃脱了,还当了大官,可是他的儿子——那个被绑在树上的小男孩,他的命运再不会有人知道了。
后来,邓攸努力地想生儿子,他的妻子却再也没有怀过孕。为此,他还娶过妾,可是妾也没有生育。就这样,他终于彻底地没有儿子了。当时有很多人称赞他,认为他绝后是因为保全他自己弟弟的儿子,尽到了兄长之义,老天不长眼啊,竟然让这样的人绝了后。正如《晋书·良吏传》的记载:“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兒’。”
今天有人认为邓攸弃子存侄的义气是封建礼教吃人的一个典型事例,他被收入《良吏传》是儒家宣扬封建礼教的结果。这样的看法对儒家思想是一种误解,对《晋书·良吏传》也没有认真地看。《晋书·良吏传》在其序言中说“今采其政绩可称者,以为《良吏传》。”所以,邓攸入选《良吏传》的原因是他有政绩,而不是因为他对弟弟的义气。他弃子的做法与正统儒家的伦理观完全不符,真正的儒家思想不会推崇他的行为。今天,有一出京戏传统剧目叫做《桑园寄子》,演的就是邓攸的故事,不过编剧对情节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与真实的历史不同,在戏中,他的儿子后来又回来了,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实际上,在《晋书·良吏传》的后面,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史臣评论:“攸弃子存侄,以义断恩,若力所不能,自可割情忍痛,何至预加徽纆,绝其奔走者乎!斯岂慈父仁人之所用心也?卒以绝嗣,宜哉!勿谓天道无知,此乃有知矣。”意思就是说,如果邓攸真的无力保存二个孩子,那么舍弃亲生也说得过去,可是也用不着将儿子绑在树上啊,不绑在树上,那个孩子自己还可以奔跑,绑在树上,那与亲手杀死儿子有什么区别?这哪里是慈父仁人所能忍心做的呢?他无后,正是因为天道有知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邓攸比乐羊要狠,乐羊的儿子是敌人杀的,而邓攸邓伯道的儿子应该就是自己杀的,不过,比邓攸还狠心的人仍然有。
早年读《二十四孝》知道了一个孝子,叫郭巨。郭巨是东汉人,他家里很穷,上有老母,下有娇儿,粮食常常不够吃。郭巨的母亲非常爱惜自己的孙子,吃饭时自己舍不得吃,都给这个孙子吃。于是郭巨就对自己的妻子说:“我们太穷了,由于这个小孩的缘故,母亲常常吃不饱,我们不如埋掉他,儿子将来还可以生,但母亲饿坏了,就无法弥补了。”郭巨的妻子不敢逆丈夫的心,夫妻二人就开始挖坑,没想到居然挖出一罐金子,上面还写着字:“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于是乎皆大欢喜,小孩也没死,郭家也不再穷。这个孝子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还有人作了这样一首诗:“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郭巨的心比上面讲的邓攸还要狠,邓攸弃子缚树,可以说是处于困境中的人无法抗拒天灾人祸,而郭巨只是在平常的生活里,由于食少就要杀掉自己的儿子,这不是真正的孝道。试想,如果郭巨真的埋了自己的儿子,喜爱孙儿的老太太还有心情活在世上吗?孝与慈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世界上哪里有杀子成孝的道理呢?
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论理的角度,这首诗都写得非常棒,因为它发自善良的真情。袁枚秉承自己姑母的观点,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郭巨埋儿论》,可惜我无缘读到这篇文章,但是有感于袁家姑母的真知灼见,所以把乐羊、邓攸,以及郭巨的事情分列于上,也许于人间正义会有一些益处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