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个坏习惯背后都有一个值得被看见和尊重的生命力

(2021-12-09 11:48:55)

一、

每个坏习惯背后都有一个值得被看见和尊重的生命力

1、

关于戒烟,常人注意力在“破戒”上,就是怕“破戒”嘛。主要靠拼意志力,强迫自己不抽烟,但是你没抽烟的时候,是没有奖励的,倒是破戒了,却有很强的自我惩罚,比如自责。

这真是力气活,很累,所以每次一破戒(我悲观地觉得,凭着意志力或者恐惧戒烟,破戒是迟早的事儿)就会非常崩溃,而崩溃的结果,是破罐子破摔,费了那么大劲儿还是破了,干脆多抽点儿。

靠意志力戒烟,很难不破戒,而破戒又太自责,这样就会怕再戒烟!

2、

而我现在干戒烟这事儿,开始有技术含量了,我会把注意力放在了“戒烟”上(上面说的是注意力被放在了“破戒”上,注意区别两者不同)。

比如我戒了一天烟后,万一没忍住“破戒”了,抽了一支烟,我是不会崩溃的,反而会开心。为啥呀?因为这次比上次戒烟牛逼,上次才戒了两小时,这次整整戒了一天啊!这反而让我有了“成就感”!

而且,我还很容易重新开始戒烟,因为我很想看看这次戒烟能不能超过一天。

这真让我爱上了戒烟这件事儿!

3、

其实,我戒烟也不是一开始就达到现在这个戒烟境界的(开个玩笑),我以前也是把注意力放在“破戒”上的,后来修炼中(王阳明说的在事上练嘛),发现不对劲儿,挫败感很强,人生总是处在挫败中,越关注破戒越容易破戒,真是——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人生就在那里呀!

就像我听说法国以前有个“禁止禁止”的运动一样,我现在越来越深刻地理解这个运动的心理原因了——无非人性啊。

因为你越禁止,人们的注意力就越被所禁止的动力(东西)所牵引,正如一句俗语说的:

想让一本书流行,你就把它列为禁书吧;想让一部片子流行,你就把它列为禁片吧。

所以,禁止的结果,往往是所需要禁止的事,更加撩拨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欲望。

每个人的意志力其实是有限的资源,是很容易消耗尽的。一旦消耗尽了,就会反转,所禁止的力量、东西,就会奔涌而出——你看,禁止的结果,不是适得其反吗?

说回戒烟的事儿哈,后来我戒烟进到了第二重境界(开个玩笑),我的“技术”进步了一点,所谓的进步,其实是认知的升级导致的——既然越怕抽烟越想抽,越禁止抽烟越会把(其实是不自觉地被迫)注意力放在抽烟上,就像,你能不能拼命地不要想象一头粉色的大象在房间里?那,我何不学着不去在乎抽烟不抽烟,这不就好了?

这个“技术”的进步,开始起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后来又崩溃了。

因为这样一来,心里是逐渐没有“烟”了,就像武林高手,手里没剑心里也没剑了,开始感觉效果很好,可是慢慢地效果就不行了:

在一个少有人抽烟的环境中,我心里没“烟”,所以不抽烟了,这很自然;而在一个很多人抽烟的环境中,则恰恰因为心里没“烟”,而不在乎抽烟了,反而抽烟越来越多了。

4、

你看,这就是我经历的戒烟的三重境界:

1)、少年不知戒烟之道,耗尽意志终难“破”;

2)、中年怕了戒烟之道,心里没烟,却成了环境响应器;

3)、老来识透戒烟之道,爱上戒烟爱上戒烟,却道戒烟好滋味。

二、

我现在乐于戒烟也擅长戒烟,曾经戒烟这事儿让我的人生充满挫败感,而今戒烟这事儿却让我充满成就感。

每个坏习惯背后都有一个值得被看见和尊重的生命力

人性就是如此,你的注意力在哪儿你的人生就在哪儿,你得顺着自己人性来。

伟大的催眠大师艾瑞克森说过;

人的行为或有偏差,但每个行为最深处的动力,尽皆圆满。

那你说:每个行为?那抽烟、犯罪、伤害别人等,这些行为的最深处的动力,也是圆满?艾瑞克森不是瞎说嘛!

不是,即便是这些行为,它们最深的动力,在发出者那里,也都是为了爱自己——可惜,被无明遮蔽了,所以行为有了很大的偏差。

抽烟这事儿,最深的动力仍然是爱自己,只不过这个行为,抽烟这个行为,是偏差的表达。

所以,你如果能看到自己抽烟的最深的动力,再以正向的行为去表达,那么就不需要耗费自己意志力去戒烟了——人性最深处,都是爱自己的。

艾瑞克森的徒孙,迪士尼的策划总监迪尔茨说过他父亲戒烟的故事:

“我父亲是个重度吸烟者,甚至在他被查出肺癌晚期,仍然无法戒烟,这令家人很崩溃。

“我有次单独跟我爸坐,我请他认真地做着吸烟的动作,我静静地坐在旁边。

“良久,我父亲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压力一直很大,可是我不想把这些压力带给自己爱的人,所以每次在繁重的工作后,我会一个人静静地呆着,抽抽烟。这时候烟是我最好的不离不弃的伴儿啊!”

你看,迪尔茨的父亲抽烟的最深的动力,是对自己的陪伴,是爱自己啊。这种爱,哪怕是癌症晚期,也不能迫使他屈服——戒烟。

但,神奇的是,迪尔茨说:“神奇的是,当我允许、“看见”和尊重了父亲的这个需求后,他反而不需要烟来陪伴了,很容易就戒烟了。”

人性如此,可能人最深的生命需求,就是被看见。一个生命的需求,一旦被看见被尊重了,就不需要“偏差地表达了”。

在这里,这个偏差的表达,就是用抽烟来陪伴自己。

当然,不同人抽烟,最深的动力是不同的,有些人是口欲的不满足,有些人是以此作为“成熟智慧”的一种表达方式,有些人是作为“我的人生我做主”的一种表达方式……

抽烟如此,其他所谓的坏习惯都是如此,其表达或有偏差,但它们的根本动力尽皆圆满。

这些根本的生命动力,需要被看见被尊重,尤其是被自己看见和尊重。当然这里需要觉察,这不就是人生的修炼吗?

一旦这些生命动力被看见被尊重了,所谓的坏习惯,自然就脱落了。就像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就是人生的自由之境啊! 底层认知的提升带来自由,这个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