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尼采说过:所谓自我就是一团欲望。那么哪个欲望才是本来的真我呢?
其实可以往前推(找感觉和态度),推到最后一定是对爱的追求。
对爱的追求,甚至大大高于对生命执着。
像,有的孩子就因为一次测验考了低分,就自杀了。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且不去探讨,但有一点,那就是父母的责怪不高兴,在那个孩子的心底,是比生死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的文化可能对欲望是有很大的排斥的,甚至是敌意的,极致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我们比较讲究“克己复礼”讲究压制自己的欲望。
我们比较讲究忠孝,而忠孝的本质就是:
不要听自己的话,要去听别人的话。
因为经常听从别人的话,经常克制压抑自己的欲望(需要),这实际上是自我攻击,导致我们自体虚弱,所以就常常听不到内心真实的声音了。
自己内心自我谴责的声音、强迫自己的声音、鞭策自己的声音高出天际,而真我的声音弱到几乎无声。我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欲望、梦想,这其实是长期自我压抑的结果。
总是压抑自己,使我们迷失,也使我们的人生枯竭。
总是在跟所谓的现实妥协,这里让一步,那里让一步,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这里面好像有一个潜在的看不到的认知前提,就是:
欲望是不好的甚至有罪的。我们自己如果要活成自己想活的样子,一定会被人讨厌,一定会跟现实碰壁,一定会死的。
而所谓别人的要求,其实不过是别人的欲望,所以我们常常欲望着别人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