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要把自己搞得很忙,连很忙的样子也不要装。因为很忙,心就会很乱。你看这字形就很糟糕,忙,心就会死啊。而装着很忙的样子,心同样会被装得很乱,装成很忙的样子岂不是心装着去死啊。
心要空,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这就是发现了这个空和闲的妙处。
1、
我又想起10年前我出HY这件事的时候。宏学法师跟我说了一句话:事来则应,事去则空。我当时,说实话,对于宏学法师还不是特别佩服,只不过是我要求着自己对他很尊重。现在我才发现,宏学法师跟我说的这句话的深意,我当时以为理解而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如果真的理解了,就不可能有数年仓皇了。
我是一个很拖拉很被动的人。以前我对于自己的拖拉和被动的对治的办法,是鞭策自己——就是不断的内疚自责,要求甚至强迫自己去做(静下来看看那时内心的画面,还真是对自己挺不信任的挺残酷的)。结果非常不好,结果是我真恨起了这种鞭策、这种内疚和自责,以至于我更加拖拉和被动,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现在看来,如果说我的心真的能够闲下来能够空,我就会产生一种主人翁的感觉,主人翁怎么会拖拉和被动呢?
现代社会和原始丛林的最大区别,是原始丛林里面有点风吹草动,如果不赶紧跑,可能会马上就会死。而现代社会看起来非常紧急的事情,可能绝大部分,并没有什么要紧,而我们却吓得要死疲于奔命,迹象背后的事情往往没什么大不了,倒是我们被惊吓和疲于奔命这件事,对我们的伤害却是极大的,难怪我们会拖拉被动了。这个时候对我们拖拉的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把心空下来让心闲下来,把生命的主动权拿回来。
我想王阳明说的此心不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突然又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了。他的知行合一的前提有一个此心不动,所以他是主人翁。他意识到的事情他不纠结,所以他就能毫不纠结地去做,所以就知行合一了。而我们不是主人翁,我们意识到的事情,我们非要给自己鞭策非要内疚责备。越鞭策越内疚责备我们越讨厌甚至憎恨这种内疚鞭策和责备,我们就越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翁(显然是奴隶嘛!),而我们对自己的鞭策、内疚责备等无效的时候,我们又会加深这种感觉,会更加执着固有的模式(就是加倍的鞭策啊)——这是人性使然,一种固有模式失效了,人反而会更加执着固有的心理模式。而且还加上无力感和时空感,我们当然就更做不到知行合一了。
2、
那你说如果事情本来就是很危机很急的呢?
首先,这样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是很少的,极少极少的,你可以。或者更理性一些,画一个四象限图,一边先按原来的方式做,然后给自己一个时间,画一个四象限图,把事情从重要和紧急两个纬度分成四类,就是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重要而紧急和重要但不紧急。当然还可以加上程度,从1到3就可以了。结果你发现真正重要的事,其实没多少,尤其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倒是要认真去做,不过也可以从容不迫地做。
其次,可以透彻些,即便是很急的事,也可以做到先此心不动,这是王阳明的心法,心静可以彻照万象。你会对事情有更深的理解。而且,此心不动非但不会耽误事,反而是对事最好的应答。
再次。如果更透彻,你会看透一切,世事皆是空,你的心也可以空下来,这就闲下来咯。看空其实并非消极,反而是真正的积极,或者更准确来说,会使你的看法更深刻全面,从而使你的行动基础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更有效。
而且,无心,这时候你才是主人翁。
我想,这时候,根本没有什么被动呀拖延症了。
3、那你说我本来就是急性子的人呢?
我觉得先别急着骂自己,先接受自己,可以一边还是像以前一样,但是要保持觉知,知道自己是在急,也允许自己急,然后呢?然后就可以了。
你说这是什么话?
对,有觉知,知道自己急,这就开始心静了,慢慢来,不要急,自己的性子可不是一下子可以改的。然后,在事上练。对,经历的事情多了,有觉知地经历的多了,自己的性子也就练出来了,心也就可以从事情上跳出来了,也就是闲了。
4、你说我本来就是慢性子,如果心闲下来,也不鞭策自己,那岂不是完全消极了?
我想倒不会,人的性格背后是有逻辑的,你如果能时时刻刻保持觉知,尤其是在事上,你就会看到自己慢性子的原因,然后,也先别急,慢慢来。在事上练久了,觉知久了,你的性子变不变不重要,而是你的会更智慧了。生命的主动权回到你手上,你对自己的事完全的责任,当急则急当缓则缓,操之在你——此时,你的心闲了,有主了,却并不是消极,因为你成了主人翁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