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在每天晨走的时候,都是向前赶进度听《得到》。今天我想改一下,把陈海贤讲的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关系这一章的一个非暴力沟通这一节又重新听一遍。以前很多遍貌似我早就懂了,很简单的东西。可是这一遍却很震撼,像是在我人生旅途中暂时停了下来,挖了一口深井。我发现了很多简单的事情,都可以稍微停下来,向人性的深处挖一口深井。
陈海贤在这一节介绍的是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米歇尔卢森堡教授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它分成四个方面。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观察
你需要像一面镜子一样的,平静地映照客观现实。我们平常对事情的看法貌似是观察,其实是完全扭曲的,首先我们只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其次,我们看见的部分还是被我们扭曲过的。
比如我们男士看见太太在淘宝上买东西。我们经常会说到的观察是:我看见你又在浪费钱,或者浪费时间,或者不务正业。
天哪,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所谓的观察,其实这不是观察,这是评价。
而米歇尔说的观察其实很简单,就是:我看见你在淘宝上买东西。
至于是浪费钱还是必要的采购,这个都是你的想法你的评价,而不是观察。
2、感受
客观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感受,要注意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感受负责,而不是请别人负责。
还是说刚才那个例子。大多数人会说:你在淘宝上浪费钱,你总是浪费钱,你把家里的钱都败光了。
这就不符合这个原则,可却是常用的。而且这也并不是感受,这只是贬低、议论和评价对方。
我看见你在淘宝上买东西——这是观察到的事实。
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就会被触动,就会觉得有点悲伤,有点激动,有点愤怒——这是我的感受。
并不是你在淘宝上买东西导致了我的这些感受。而是我对看见了你在淘宝上买东西。我自己心里有什么东西触发了我的这个感受,比如说不安全感,比如说我对你的偏见,等等。不是你在淘宝上买东西这件事,要对我的这个感受负责,而是我内心对你在淘宝上买东西这件事的这些观念和感受,这个反应机制要对我的这些情感负责,是我要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3、需要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提出了需要,但其实我们提出常常并不是我们的需要。我们常常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只是一味的指责对方。
还是淘宝上买东西这件事,我们看看大多数人是怎样提出需要的:
你又在浪费钱!我们家的钱都被你败光了,你总是这样!你知不知道我们本来可以住大房子,都是你害的。我们本来可以过更好的生活,都是你害的!
其实他真实的需要可能是。
我看见你在淘宝上买东西,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触到有很强的危机感,很揪心很慌。我想我心里是缺乏安全感,我需要有人来安慰我,需要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环境。我也需要稳定的经济收入和支出的平衡。这样能够给我安全感。
4、请求
别以为请求人人都会说。应该说几乎绝大部分人都在以负面的批判的方式提出命令和要求,而不会提出自己的请求。
首先他很难知道自己的需求,以为他只是对别人愤怒讨厌等等批判。可能他内心深处觉得请求是虚弱的、不好的甚至是有罪的。
还是回到上面这个例子,看看大多数人是怎么说的吧。
我看见你天天在淘宝上浪费钱,你从来没有挣什么钱,没有做什么正经事,你总在浪费钱。买一大堆没有用的东西,你就知道买买买,我们都快活不下去了,都是你害的。你还有没有对我们感情的珍惜,你还有没有对我们家庭的责任。你自己还能不能对你的生活负责?你眼里还有没有我有没有这个家?
你看从上面这件事这些话,你听得出他的请求吗?你听到的是敌意、指责和评价,就是听不到他的请求是什么。
一个完整的顺畅的感觉,是世界是友好的理直气壮的感觉,世界是爱我的。这样的人,他提出的请求是自然顺畅的。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需要负责。我提出自己的需求是我的事,你接不接受我的请求是你的事,即便是至亲的关系也是如此,毕竟是两个自由的主体,双方的自由都应该得到尊重。
我看见你在淘宝上买东西,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触发了我,我有很强的焦虑不安。我想是我的不安全的感觉在起作用。我觉得我们需要更好更多的沟通,更完全的敞开。给彼此更多的关注和温暖。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收入和支出弄的更平衡些。这是我的需要。我想请求我们共同来把我们这个家经营得更好一些,更温暖一些。
我想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可能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预示外界和他人对我们是敌意的,是排斥的,我们有需要是有罪的,是不受欢迎的。但是我们又抵抗不了自己的需要,所以我们无法正常的提出自己的需要的请求。我们常常都是以评价诋毁批判的方式来变相压榨对方和外界,期望他们主动意识到我们的需求而主动来满足我们。
这是我们自动化的应答机制。这也是需要我们需要突破超越自我的地方,这也是我们的修炼。
所以要在内心澄清这几点:
要客观真实的理解包容,甚至是欣赏自己的需求。
不要预设外界和他人的敌意。也要客观真实理解,包容外界和他人。
真诚敞开坦荡的。说出自己的需要和请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