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付出与索取

(2013-07-23 11:03:37)

一、

    最近,我遇到了三件事,使我意识到: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本账,是关于付出和索取的,如果不平衡,就会出问题。但是这个账,每个人的算法不同,决定账怎么算的,是我们的价值观。这里要强调一下,我们的价值观,其实深埋在我们心底,未必每个人都完全觉察得到。还是先说说这三件事吧:

 

1、

    一个月前的一个下午,我和一位朋友坐在西堤咖啡一条街的路边喝咖啡,正聊着,一位中年妇女过来行乞,我朋友给了她一些零钱,我则没给。

    我们继续聊天,但我的心理有些不舒服,于是对我朋友说:“我之所以没给,是因为我给过这人几次了,而且我觉得她完全可以去靠自己的劳动赚钱养活自己,我们这样的不断给钱,是否在鼓励她不劳动。”

    “我给只是我心安,没想那么多。”

    朋友这句话倒使我有点不好意思,我似乎想多了。

 

2、

    半个月前的一个周末,我在高速上加完油,刚要驶上高速,见路边一辆车停着,车上两名妇女向我示意,我想是不是车坏了,于是停下来把车场摇下来。

    “先生,我们是浙江的来龙岩做绿化工程的,有点事想请你帮忙一下。”

    “什么事。”

    “这样的,我们正准备赶回浙江,但是我们身上没有现金了,可能路上还有加一次油和交路桥费,你能不能借我们一点?你放心,我们一定会还的,你电话多少,我打给你,这样...”

    我突然想起上次没给行乞者钱的事,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我没给钱了,原来更深的原因是:我觉得被骗很不舒服。但那次与朋友聊过之后,我一直有点内疚的心理这次被这件事激发出来了。

    于是我说:“多少钱?”

    “五百吧。”

    虽然有点犹豫,但我还是想试试吧,于是给了她们五百。

   

    到现在她们并没有跟我联系过。

    

3、

   一周前,我在虹桥机场被一位衣着时尚的男孩(二十几吧)拦住,他跟我说:“叔叔,我想请问您一件事。”

    “嗯,什么事?”

    “机票在哪买?”

    “那边应该是吧。”我指指柜台那边。

    “还有件事。”小伙看我准备走,又说:“我能不能问你借点钱,就一百多。您别误会,我不是骗钱的,我在上海读书,刚才钱包丢了...,您别误会,我还有钱,只是买机票去长春,还差一百多...”

    “对不起,我不会借钱的。”我突然想起上次的事,有些恼怒地说。

 

     这都多老的招术哇。

 

二、

    从上海飞回了,我就想把这三件事写下来,第一件事,我因为曾经被欺骗的感觉,而没给行乞者钱;第二件事,我因为没给行乞者钱而内疚,而给路边借钱的陌生人钱,当时想这几百块如果还了,我对这个社会更有信心,没还回来就算了,至少图个心安;第三件事触发了我被欺骗的愤怒,其实我并没有什么证据认为这个孩子在骗我。

 

    最近我的想法有些改变,我意识到我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有本帐的,以上三件事,我的帐本来是平衡的,却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了不平衡,而不平衡就形成了情结,情结就会促使下一次的行为。

    具体来说;

    1、在第一件事之前,我见到行乞者总会付钱,我希望好人有好报,这是平衡的。但后来我发现我并没有因此得到什么好报,而且我还发现我给钱其实形同于被欺骗;

    2、于是对于第一件事,我内心形成了新的平衡,就是不付出,所以我见到第一个故事中的行乞者,我没给钱,这本是平衡的。但这个平衡被打破了,因为我朋友说:但求心安。这句话映衬出我功利的内心观念,导致我内心付出和接受的不平衡,形成我的情结,而这情结直接导致了我第二件事的付出;

    3、而我在第二件事中的付出是得到感谢的,这本是平衡的。问题是对方专门问我要了电话,目的是还钱,而实际上她们至今还没跟我联系过,这样平衡有被打破了,因为我的好意可能受到恶劣欺骗,这又形成了我内心付出了接受的不平衡,形成新的情结,而这情结直接导致了我的第三件事;

    4、第三件事中,我内心平衡的新观念是:宁可不付出,也不要被骗。结果是,这孩子的借钱请求被我简单粗暴地拒绝了,这个简单粗暴里,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上次的怨气;二是我害怕又被骗。

 

三、

    人是活在关系中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付出与接收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种。

    任何一个个体,都得接收别人的付出,否者是无法生存的。付出与接受有几种模式:1、单项索取者;2、单项付出者;3、付出索取平衡者。

    如果仅仅在物质层面来衡量,索取者如孩子之于父母;付出者如父母之于孩子;付出索取平衡性者如每个如我们一般的芸芸众生,这三种方式很容易区分,但如果加上精神因素,就变得很复杂了。

    如父母因向孩子付出了,而由此生出许多对孩子的诸多权利感;而孩子因向父母索取了,而向父母生出了诸多内疚感。都会在我们心理中留下很深的不平衡感。

    所以,佛陀说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一众生被度。换句话说,不带条件的付出才是真正的付出。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期望每个人都如佛陀,我们能做的是觉察自己的念头。

   

    而对于社会的思考,我觉得好的社会,我想是群体观念鼓励付出索取平衡型的社会,也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反之则是不好的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