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好我一个坏我(这个好和坏不完全是道德层面的好和坏,而是心理层面的),大家都想成为好我,讨厌坏我。这样的结果是,我们都努力成为好我,压抑坏我。
一、
成为好我的动力,会产生几个结果:
1、我在向好我发展;
2、我以为我就是那个好我,而事实上我并非那个好我,甚至内心厌恶这个好我。
压抑坏我的动力,会把坏我压倒潜意识深处,产生几个结果:
1、我以为我的坏我已经消失了,察觉不到了,我成了单纯的“好人”;
2、我把这个坏我投射到了别人身上,我很讨厌这些“别人”;
3、我总是摆脱不了这个坏我,令我很自卑或者怨恨自己。
成为好我和压抑坏我的动力,是我们产生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内化到心灵层面,这对矛盾使我们分裂。
二、
好我和坏我的形成,有它独特的心理机制,是我们与外界互动的结果,这个外界首先是我们的原生家庭(当然也许还有前世的无明)。互动形成我们的信念,好我和坏我的产生源于我们内心的信念。
需要说明的是:
1、这些信念核心的部分往往源于我们的幼年,那时我们还没学会说话,这些信念往往并不是以语言的形式存在于我们内心,同时越核心的信念越深,我们越难以察觉,但却是这些信念控制着我们的人生;
2、这些信念是动态的,在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触动,这些触动或大或小改变我们的信念;
3、好我和坏我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好我和坏我都不同,这个好我和坏我并非完全道德层面的。倒似乎可以说,社会大众的好我和坏我标准构成道德;
4、我们生活的核心动力往往在坏我中,不幸的是 ,我们不接纳而压抑了我们的生命力。
5、人是处在关系中的,而关系是一面镜子,关系包括两种,一种是我们与他人,一种是我们与事情。
三、
对这面镜子,有的人会抗拒甚至击碎它,有的人会无视或者逃避,有的人会接受。
抗拒者会不断碰现实这堵墙,而碰壁可能会导致抗拒者更执着地抗拒,就像唐吉可德;逃避者会越来越封闭,逃到自我的深处,就像鸵鸟;接受者不断在关系中觉察,不断接纳自我和世界,不断觉悟,他们的人生会得到升华。
四、
我们对“镜子”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内心的信念。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我们怎么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呈现什么模样。呈现出的模样,其实不是世界的本然,而是我们的内心在世界的投射。
五、
能改变世界的人其实是少数人。
何况,改变是建立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而深刻认识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客观是建立在完全接受的基础上。
这个接受,包括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这个世界。
顺应自然。
六、
这个接受,更准确来说是:接纳。
此心不动是客观,心静方能万物印心而不扭曲,是接纳;无住而生其心是动态地接纳,不住于万物,万物动而心静,也是接纳。
七、
我们是哪种人?
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决定权在自己手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