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生活的诀窍---永远正向思维和建设性的态度

(2012-11-26 14:21:21)
标签:

杂谈

    一个二三岁的孩子,自己捧着奶瓶吃奶,不一会儿,把奶撒了一地。妈妈忍不住对孩子吼道:“你这讨厌的孩子,跟你说了多少遍?你以为奶粉很便宜么?”

    另一个二三岁的孩子,自己捧着奶瓶吃奶,不一会儿,把奶撒了一地。妈妈亲切地对孩子说:“好孩子,你做了一片白色的海,好漂亮!”妈妈领着孩子,把地上的奶打扫干净后,对孩子说:“奶是用来喝的,以后可以用白纸来做海,你看这样更漂亮。”

    第一个故事中的孩子,长大后,不敢做人生的尝试,不敢承担人生的责任,不敢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他的人生沉浸在埋怨和责怪之中;第二个故事中的孩子,永于探索,勇于承担,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人生那么短暂,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快乐呢?----乔布斯

 

    我发现,任何一件事,都至少可以从正向去理解,对人生持建设性的态度;也可以从负向去理解,对人生持消极破坏性的态度。

    当然,两者之间还有很多理解的角度。

    怎样理解一件事,我想跟理解者内心的信念有关和当时的心态有关。

 

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是两种:一是我们内心的信念已经形成,只不过我们并不察觉;二是还没有形成,他还是个孩子。

   

    第二种情况,为人父母不可不慎,因为原生家庭的关系,往往就内化成了孩子的性格,而性格的基础就是信念。

    就像片头的故事中所阐述的道理,第一个故事里的孩子,也许是无意也许真是把奶瓶里的奶当成玩具玩,但他的妈妈一顿痛喝,使他恐惧。以他的年龄,不可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珍贵。在他不饿的情况下,奶成了他探索世界的工具。从大人角度来看,这非常浪费甚至是犯罪。但是大人不理解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包括游戏),孩子得到不是鼓励而是斥责。这就使孩子对独立探索产生巨大的恐惧。同时,因为大人的呵斥,孩子以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不知道这个错到底有多大),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这也许让他嗅到被抛弃和死亡的味道)。所以,孩子会否认,这在大人理解起来会觉得孩子撒谎,于是,大人会更愤怒。而大人更大的愤怒导致孩子更恐惧,因而更执着地否认。这样,孩子的心中的信念逐渐形成,沉入意识的深处,决定孩子未来的生活。

    可以想见,这样家庭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他内心的信念是什么。

    而第二个故事里的孩子,在那样的家庭氛围里成长,他内心会形成健康积极地信念。这个孩子为了的生活,一定会更积极更敢于探索更敢于承担。

 

    第一种情况,是我们遇到最多的情况,也就是我们都已经有着不可更改的原生家庭不可更改的经历和内心信念。遇到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我们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信念和态度。在我们没有觉醒之前,我们的反应是不自觉的,是被我们内心已经成型的信念控制的。

    悲观者,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可以理解成灰色的;而乐观者,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理解成积极地。

    关键是我们要觉察这点,这其实也是我们的自我救赎,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二次生命是我们的新生。

    遇到任何事情,当我们心动了,我们能否清醒地察觉,并由此“看到”我们内心的信念。能,则说明我们是生活的主人;不能,则说明我们是生活的奴隶。

    当我们察觉了自己的念头,由此看到我们深埋在心底的过往的经历和信念,我们就成了自己的主人和自己生活的主人。

    所以,稻盛和夫说:生活就是一场修炼。

 

人生如此短暂,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快乐?

    悲观者以为,生活就是一场无意义的悲剧。不论遇到任何事,他都可以理解成悲剧的一部分。他的人生是无法控制的。

    乐观者以为,生活是一场喜剧。不论遇到什么是,他都可以理解成达成喜剧结果的一个过程。他的人生是快乐的。

    关键是深埋在他们心中的信念。

    但在没有察觉前,这两者的生活都是不可控的,他们其实都是过去的奴隶,都是心念的奴隶。

 

    在你开始觉察自己的念头,不加控制地、完全接受地觉察之后,你会“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当你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你会发现无论发生什么是,其实你都可以正向地理解,持建设性的人生态度,这时你的人生是自主的,你成了自己生活的主人。

   

    人生如此短暂,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