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死亡实验》的观后感(一)
(2011-09-17 19:25:25)
标签:
杂谈 |
刚看了《死亡实验》,感触颇深。
我想现实中,不大可能有这样的实验吧,但人类可能真的需要这样的实验---人类太需要真实深刻地反省自己,看看我们的人性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又究竟需要怎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有可能建立在我们人性的基础上吗?
电影《死亡实验》可以有很多理解,但都脱离不了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反思。
一开始,电影交替播放着动物界的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和人类社会充斥的战争、屠杀场景,接着是美国的反战游行。在这样的背景下,男主角A下岗失去工作,他在和女朋友参加完反战游行后,有过一段关于人性、生活方式的谈话,约定过段时间一同去印度去过禅修的生活。
因为要筹集路费,A到处找工作,找到参加一个行为心理学实验的机会,如能顺利完成为期十五天的心理实验,就将获得10万元的报酬。
这个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一群自愿参加实验的男士,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被分成两组,1/3这一组为狱卒,2/3这一组为囚犯,在一处完全封闭的监狱里,各司其职,如出现暴力,则实验立即结束,大家都将拿不到一分钱报酬。
和A同时应聘的一位黑人,在短短的应聘面试的几次接触中,与A互相有了较深的好感,姑且名之B吧。实验开始,他们坐大巴到了远离人烟的一处监狱,B被分配作狱卒,A却被分配作囚犯。
实验开始,工作人员公布了五条规则,确定了各自的角色(狱卒或者囚犯),并告诉大家,监狱里布满探头,绝对禁止暴力,确保安全。一旦出现违规行为,红灯就会亮起,实验马上结束,大家将失去报酬。公布完毕,工作人员离场,切断了整座监狱与外界的联系。
第一天,大家彼此很客气,可谓相敬如宾,狱卒和囚犯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大家心照不宣,都觉得能顺利度过这十五天,共同获得巨额报酬。
第二天,出现一点小状况,囚犯放风的时候打篮球,一个囚犯开玩笑传球给一个狱卒,这位狱卒没注意,一下被篮球砸中鼻子,流了很多血。
为此,狱卒内部出现了争论,有的认为这只是无意伤害,不计较了,但有位狱卒的观点起了决定作用---必须树立狱卒们的管理威信。于是狱卒们集合囚犯,要求惩罚“肇事者”,因为不能暴力,所以狱卒要求“肇事者”做十个俯卧撑,“肇事者”拒绝了,他说又不是有意的,而且这只是一个实验,狱卒于是加码,要求全体囚犯做十个俯卧撑,有些囚犯为了息事宁人,开始做,逐渐全部囚犯都陆续下身做了十个俯卧撑。
这次事件,鼓舞了狱卒,强化了他们的权利感。
第三天,又出现一点小的状况,狱卒给囚犯打的饭里,有一道很难吃的菜,规则规定囚犯必须吃完全部的饭菜,否则属于违规,红灯会亮起,A和其他囚犯吃完其他饭菜后,餐盘里就剩这道菜,他和几个囚犯拿着剩下这道菜的餐盘,到打饭的狱卒那里说,这道菜无法下咽,狱卒坚持他们必须吃完,为此狱卒和囚犯之间发生了一场小冲突。
为此,狱卒们又开了个会,出生社会底层的失业人士B站出来,他策划了一场惩罚事件,半夜突袭将全部囚犯全部集中,并将带头的A单独铐着吊起来惩罚了一夜,为此大大强化了狱卒的权威。
从此,B俨然成了狱卒们的领袖,电影里有一个很经典的镜头:B在此次惩罚成功后(事前他其实也很忐忑,生怕被探头看到会结束这次实验。),他单独走到盥洗台的镜子前面,看着自己在镜子里的影像,眼里从一丝恐慌逐渐到一种权利在握的狂妄、冷酷,他意识到自己的下体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硬了起来!
从此后,狱卒们的权利欲越来越强,对囚犯的暴力开始出现并不断升级。
A在对着探头大喊:"实验必须马上结束"后,被狱卒们关了禁闭,而探头后面并没有任何反应,没有任何工作人员赶来结束实验,阻止暴力。这强化了狱卒的权力感,使他们在暴力控制、甚至欺压囚犯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殴打一名囚犯致死!
终于爆发了,A从被关禁闭的地方逃出来,又救了一名狱友,打倒了一位狱卒,从他身上拿到了钥匙,打开牢门,放出所有的囚犯,愤怒的囚犯开始暴动复仇...
直到红灯亮起,监狱大门打开,人们还很难控制着复仇的怒火。
影片的最后,A和他的女友到了印度...
我看了几篇这部电影的影评,有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有说:“那位黑人欲望太强的。”有说:“人性的。”我觉得都有道理。
但我觉得本片对人性的理解,尤其是人性在一个小社会中的表现及内心的揭示,是十分深刻的。
首先,从整片大的结构来看,大致分为三部分:
一、开篇是动物界的竞争杀戮、人类之间的战争、杀戮;
二、中间部分则是这个人类行为心理实验,一群素不相识的人被简单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短短的十五天,每人都不存在生存竞争的情况下,还是在监管不够严厉的情况下,为权力控制欲爆发了你死我活的斗争。这虽是一个可能不存在的实验,其实是人类社会的缩影;
三、影片的最后,主角到了印度,在佛陀的诞生地寻求自己的(对影片的编剧导演来说,也许是寻求人类的)真正生活方向。
就在这种情况下,战争还是爆发了!
这是人性使然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