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在家经常挨打,几天没人打他,他总会惹点事出来,就是俗语说的生得贱、欠揍。
我想惹事是他是他获得关注的一种方式,可能他从小得到的关注太少,没人关注对孩子来说是致命的,宁愿找揍至少有人关注,至少能活下去,所以形成了孩子的生命模式。如果没有好的机缘使得这个孩子觉察到自己执着的方式是幼稚可笑的,那么他(她)会执着于这个方式一生,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欠揍、生得贱,或者发展出新的借口搞对抗。
大人往往更执着,越想越生气,靠打去纠正孩子的错误,屡打不改,越大越重。同时可能有些孩子会生出新的执着,打的越痛他越有存在感,顺便说一句,性虐待可能源于此种模式。
于是大人小孩都在自己的模式中,离觉察越来越远,离事实背后的真相越来越远,形成了宿命。
我们一位总监出道以来,遇到的都是粗暴的上司,上司的内心模式都是:我行你不行,棍棒底下出孝子,慈不掌兵。这位总监的职业生涯也不错,于是他也很执着这种方式。
来到我们酒店,他很困惑,几天没有上司骂他,他觉得可能上司对他很不满意。对员工更不满意,总觉得员工很不像话,不收拾不行,不足以立威。
我们找他谈了很多次,效果不大,开始他以为是他的方式不好,于是他说:行啊,你说我粗暴,其实不严那能出好员工,但你比我官大,我没办法,那我对员工多忽悠嘛,谁不会呀!
最近我觉得我们的方式也有问题,因为我们总是觉得他不对,总想马上改变他,其实跟他的方式一样,只不过他是以攻击的方式,我们是以说服的方式(另一种攻击),他还没从内心觉醒,他自己没想改变,而我们一直勉强要他改变,佛陀也做不到。我们越急,他内心的防御越强,搞得我们很郁闷,他也很郁闷,甚至见到我绕着走。
一个生命模式是与周边环境互动形成的,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甚至成为我们的生命构成部分,否定一个人的生命模式,在他(她)心里形同于否定他(她)的存在,是很难接受的。
要放下一个生命模式,首先要使他(她)觉察,挨打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关注,但得到关注的方式有很多种,得鱼忘筌,我们不必执着挨打这种幼稚的方式。况且挨打和攻击会带来更多负面的东西,毕竟我们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挨打和攻击,而是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所以,我不执著自己的方式,而是找他协商:现在情况是这样,目标是这个,我们怎么做比较好,或许他的方式比我的好也未可知。
还是那句话:我们把自己的方式放下了问自己,1、客观情况是什么?2、我们怎么做比较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