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2015-09-28 09:58:58)
标签:

旅游

分类: 古彭新徐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户部山修葺之中的郑家大院

2012年的1117,我曾到过户部山的郑家大院。

深秋初冬的季节,院子里的那棵500多岁的银杏树遍身披金,在暖阳的照射下片片透亮、摇曳生辉。飘落的扇形树叶,满地堆金,院中十分静谧。银杏一般情况下树体高大、树干通直,显得那么挺拔伟岸。而郑家大院的这棵,直中略有弯、向上带下垂,冠大覆院,又平添了几分娇柔与妩媚。

那一次,我只是站在过道下,偷偷地拍摄了一张银杏树的照片,至于院子里什么模样,没能进去看看。

919,路过郑家大院,见里面正在修葺,不由得停下脚步张望起来。看门的保安师傅看我好奇,便说院里的银杏树怎么怎么好,我们攀谈一阵后,问能否进去看看,保安师傅很爽快地答道:可以。

真是让我喜出望外

郑家大院位于户部山东侧,入门后,那棵银杏树依然遮天蔽日,只是叶子尚青、秋味渐浓。拾级而上,再进一院,门南一棵柿子树,果实青黄相间、着实可爱;门北一棵石榴树,枝叶青翠茂盛,空无花果。这些树种,民间寓意健康长寿、多子多福和事事(柿柿)如意。

院落次递依山而升,错落有致。第一进的院子主要开放的是琴房,分左、中、右三间,第二进院子主要是客厅和厅房。大院坐南朝北,南大门当然就属后门了。北门即正门,从正门一进入大院入眼的首先是客厅,用于接待客人;主人的卧室被安排在最后面。从整体布局来讲,以厅堂为主,建筑形式轻盈灵活,多以木版代替砖石墙壁。户部山是寸金之地,只能因山造景,房屋互相借依。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取自当地的山石。

据介绍,郑氏原居河南,北宋末年迁居苏州洞庭东山,始祖为驸马公。明朝末年迁到宿迁,清朝初年再迁徐州,始祖为郑茂芳。郑茂芳到徐州后,初距南关,以做小买卖为生,因乐善好施,被人送了个“郑善人”的称号。郑茂芳勤俭持家,乐善好施,而且后人一脉相传,到了清朝同治年间第七代传人郑孝理时,已经颇为富庶了。移住户部山后,先购置今南院,后又盘下北院。占地面积1770平方米。

郑家大院南北两路院落,大门朝东向,进过道前院,可去南、北跨院,向西进入主院。主院正房堂屋坐西面东,南主院堂屋面阔五间;北主院堂屋面阔三间,两院的左右厢房面阔均作三间,建于高台基上,设垂带式踏步,都为官式建筑样式。主院落房屋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建筑规制严谨,院内空旷宽敞。形成四进次第的院落体系。轴线南北贯穿、院落布局间隔分明。其建筑特征中路宽敞庄严;西路质朴典雅;东路雕饰尚华。由于郑家代代乐善好施与有效经营,被列为户部山八大家之一。

“戏马台”景区内的部分景观原是“郑家大院”的后花园。站在户部山的高处,俯瞰台下深宅古院,院落建筑错落有致,青砖黛瓦的古民居庄重古朴,给人一种沧桑之感。

郑家有个后人叫郑坦之,字叔平,光绪32年(1906年)以廪生身份应聘于铜山县高等小学堂任教,民国2年(1913年)又在戏马台创办楚台小学堂。郑坦之擅长古文,生前积存文稿甚多,后由王雪樵、王肯堂帮助选编成《邃庵文稿》上下两卷。为激励青年学生爱国爱家,他还编撰了一部《徐州历史》,开创了徐州乡土历史教育的先河。

郑坦之世居户部山,其南与翟家相邻,两家的后花园紧贴,且都与戏马台仅一墙之隔。翟家后花园里有花坛、鱼池,林木扶苏,原先典当给军官陈某。上个世纪20年代初,陈某离徐他去,翟家无力赎回,遂转典给郑家。这时,郑坦之便将两家后花园打通,连成一体,并沿居室之侧修砌石磴通道。同时填土平整台地,广植花草,还在园内建造小楼三楹,登楼远眺,云龙秀峰、奎山残塔和黄河故道,尽收眼底。在郑坦之看来,此园真乃是不可多得的玩赏之地。

因为张伯英是郑坦之从子郑万钟的岳翁,加上郑坦之与张伯英同有碑帖癖好,所以张伯英与郑家往来频繁。一次,张伯英在郑家花园居住时为该园题名曰:“郑谷”。“郑谷”者,典出《汉书》,据载西汉高士郑子真隐居于云阳谷口,世称“谷口郑子真”,成帝时大将军王凤礼聘之,不应。在张伯英看来,郑坦之与郑子真,不仅同姓,而且共有高士之气,故亲笔题“郑谷”二字作为花园名以赠。与此同时,徐州举人祁汉云亦为园中小楼取名曰“上月”,为园中一角小亭取名曰“伴云”。因为有了这些具有诗情画意的雅名,再加上园内不寻常的鱼池花坛、曲径草茵和丹桂浓香,因而郑谷园便很快名噪一时。

值得一提的是,由清末一批地方文人组成的“九九消寒会”,每年九尽之时都会在郑谷园如期举行。参加消寒会的文化名流主要有郑坦之、祁汉云、王惺三、王嘉诜、韩元方、李允庵、张从仁、张伯英、余湘之、崔叔兰等。届时,大家登楼观景,把酒吟诗,谈时论政,情真意切,一时被传为美谈。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光绪24年(1898年)举办的“九九消寒会”上,郑坦之曾有诗云:

  我是狂生尚不孤,

  良朋相聚共围炉。

  论诗争效三唐体,

  列坐如披九老图。

  暖阁宴开摇烛影,

  老梅月上拂墙偶。

  消寒再会无多日,

  归语庖丁早治厨。

张伯英自去北平以后,便很少有机会参加一年一度的“九九消寒会”。但他只要回到徐州,便必定要登上“上月楼”与老友相会,重温旧情。民国12年(1923)年2月,老母陈太太病故,张伯英回徐州奔丧,在徐期间老友轮流设宴招待。有一次,祁汉云、王惺三、李允庵、郑坦之又在“上月楼”设宴相待,酒后张伯英信笔赋诗道:“城市能兼严壑幽,不因风雨阻清游。最是旧雨偕新雨,读书勘碑在此楼。”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故乡、对挚友的惜恋之情。

郑家还有一个叫郑异之的后人,大学毕业后,即遇日寇入侵,徐州沦陷,被迫去重庆谋生,后辗转迁移,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文一直到退休。他早年写过(上世纪三十年代)一阕《菩萨蛮》,词里摹写了他的年少时期的经历,描述了郑家大院庭院深深、雕栏锦屏、花团簇拥的美丽景致,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生于大户人家的空闲落寞:

“庭院寂寂帘栊静。画栏红药相辉映。午梦正关情。落花帘外轻。锦屏山几点。芳意江南远。睡起倚斜阳。闲看归雁翔。”

19925月时,郑异之先生飘泊了半个多世纪之后,重回故里。当他看到旧居易主,不禁百感交集,随吟《鹧鸪天•徐州访旧居》一阕曰:

“戏马台边是我家。迁离六十二年些。当时别去年方冠,今日归来鬓早华。庭院破,宇檐斜。窗前犹绽石榴花。房庐易主无谁识,瞥见生人尽诧讶。”

郑家大院日常维护工程于今年6月启动,主要维护项目有:屋面防漏处理、檩条和椽木更换、门窗更换、油漆、室内墙体粉刷、室内地面方砖铺设、室外地面青石板铺设、局部屋山墙红砖更换为青砖等。致力将大院打造成私家花园,展现“古风悠远、史韵留香”的明清民居建筑风貌,并将于“十一”完工,面向市民开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