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奉亲庵——念佛堂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古彭新徐 |
http://s12/mw690/00205hm9gy6JzcGpwRJ1b&690
http://s10/mw690/00205hm9gy6JzcHyV0R79&690
http://s8/mw690/00205hm9gy6JzcILk8L77&690
http://s15/mw690/00205hm9gy6JzcLJSbkde&690
http://s6/mw690/00205hm9gy6JzcMlZfnc5&690
http://s3/mw690/00205hm9gy6JzcMQZYSd2&690
http://s11/mw690/00205hm9gy6JzcOFF9w8a&690
http://s2/mw690/00205hm9gy6JzcPdf0dd1&690
http://s4/mw690/00205hm9gy6JzcPESHh03&690
http://s14/mw690/00205hm9gy6JzcQd0Cxed&690
http://s4/mw690/00205hm9gy6JzcQEcIHc3&690
徐州奉亲庵,又称“念佛堂”, 落于户部山脚下,始建于明代初年,原为供奉仙人吕洞宾的道观。后来看堂道士弃堂而走,吕公堂逐渐荒废破败。清代道光年间,徐州十王堂住持僧绪忍法师,在居士董凤临的资助下,重修吕公堂。自此吕公堂改为佛教道场,但仍延用吕公堂之名。
清末民初,吕公堂在经历了百年风雨后在慈修的主持下再次得到重修。慈修原名周张氏,生于徐州张家望族。自幼聪慧,通诗书,精算术,擅经营。其母信养佛教,她就随母在家吃斋念佛,周济贫弱。待其稍长,拜皇藏峪瑞云寺冬岭老和尚为师,赐法号慈修,法名觉敏,在家带发修行。慈修看到吕公堂大殿破败,佛事冷落,就变卖自家土地,出资整修原北屋殿堂、西屋大殿和南屋配房,之后请来同门师兄悟修前来住持。至此,吕公堂更名为念佛堂。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慈修法师削发为尼,并变卖家产,在念佛堂前续接一院落。此院建北屋与南屋各三间,山门一间。与此同时,慈修法师北上京城,请家叔张伯英(民国著名书法家)题字。张伯英感其一意吃斋念佛,供养母亲,欣然提笔,写下了“念佛堂”、“法轮堂转”、“佛日增辉”、“南无阿弥陀佛”手迹。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山门落成,大门门额高悬“奉亲庵”(取自慈修供养母亲之意)三字大匾;北便门门额嵌“念佛堂”石刻;大门向南墙壁镶着“南无阿弥陀佛”五个大字。整个念佛堂形成两进院落、房舍二十余间的规模阔大的佛教建筑群。念佛堂在解放后收归公有。改革开放后,国家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把部分房产交还给僧人。1987年,隆明法师来念佛堂住持佛事,集十年之力,重修大殿。2001年,随着市政建设需要,念佛堂被拆,移至原址东200米重建。
据说: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刹,原占地约700多平方米。庵前古树参天,与院里的古树互为连理,大殿、配殿、寮房、山门依次排开,青砖灰瓦一如徐州最初的幽雅容颜,两进院子颇有曲回之感。虽然文革中佛像被毁,但是奉亲庵的建筑依然保持了原貌。可是,在文革中没有被毁灭的古刹,却在城市大开发中,被彻底拆除了,重新翻盖的奉亲庵只有原来一半大小,且只有大殿和配殿。
新建奉亲庵坐南向北,正殿为圆通宝殿。大殿两旁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手迹:大悲山上开千眼,垂千手,超拔沉溺;婆娑界内行六度,运六通,化道凡情。圆通殿的左侧是“华藏世界”。毗庐遮那佛端坐于四十莲台之中上,每个莲花瓣上都立着一个栩栩如生的庄严佛。在大殿前方,左右两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