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2013-02-11 09:58:58)
标签:

古彭新徐

分类: 古彭新徐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赏与游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群占地2万余平方米,著名的有崔、李、余、郑、刘、张、王、翟八大院,其中崔家大院规模最大。园主曾多次到大院内赏游,在此汇集部分文史资料成篇,权作记游和分享。

 一、崔家大院概况

崔家大院位于徐州市区户部山西坡,是崔氏家族在徐州的聚居地,因正门楼前矗立两个高大的旗杆,上面悬挂大大的“崔”字旗幡,民间又称崔旗杆。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嘉庆、道光年间扩建,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大院即下院、上院和客屋院,总占地近20亩,有房屋320多间,几乎覆盖了整个户部山西半坡。下院西临彭城路,为崔岫乾隆十一年(1746)任宿州训导前后兴建,院落依山坡顺势分布,院门南向,是崔家大院的主院。上院在下院东侧地势高爽处,为翰林崔焘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后兴建,院落呈南北向分布,院门亦南向。客屋院位于下院和上院的北侧,大门西向,院落依山顺势分布。现存下院和上院的南半部,东西长115米,南北最宽处51米,占地52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余平方米。20065月,包括崔家大院在内的户部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崔氏家族史迹

崔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国,为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是姜子牙的后代。徐州崔氏祖籍山东濮州(今鄄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翰林崔海率族人迁居铜山县吕梁城头村(今铜山县张集城头村)。崔氏世代书香,诗礼人家,科甲鼎盛,明清两代共有2位翰林,5位进士,为官者达13人之多。七世祖崔岫“幼颖悟,九岁能属文,以贡生选宿州训导,所著书藏于家,学行为闾党所宗”。曾孙崔炘以增生任广东高州通判,升广州同知,后以老父病重为由还乡。崔炘弟崔焘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入翰林院,被钦点为庶吉士,历任河南通许知县、裕州知州、郑州知州、怀庆知府等职,为政宽简,放赈救灾,深受百姓爱戴,咸丰四年(1854)卒于任上。崔焘子崔惠均“历任河厅二十余年,廉勤率下,无漫溢横决患……所得岁俸,宗党婚葬,悉赖以经纪。”由于崔家出了两位翰林,崔家大院也称为“崔氏翰林府”。

三、崔家大院建筑特色

1.房屋功能设置齐全

  崔家大院房屋功能齐全。下院集居住家孰、家庙祠堂于一体;上院是崔氏专设的学堂;客屋院是崔氏为迎接圣旨专门兴建的礼仪性建筑。下院分为正门楼(功名楼)、翰林楼院、佛堂院、祠堂院、墨缘阁院、墨缘阁东跨院、月亮门院、内客厅院等。正门楼是一座三开间的二层楼,门前立一对憨态嬉戏的石狮子,门楼上方高悬红底金字的“崔氏翰林府”大匾。正门楼内摆放“进士及第”、“孝廉方正”、“钦点翰林”、“旨暂赐六品顶戴以备召用”等各种匾额,实际上是崔氏家族的荣誉馆。因此,正门楼又称“功名楼”,以功名楼为正门,意在突出崔氏家族的门第和显赫的功名。正门楼平时大门紧闭,只有重大节日或重要客人来时才打开,平时只走两侧的偏门即左掖门和右掖门。正门楼前矗立高大的旗杆,楼对面与崔家巷隔路相望是一座八字形照壁,俗称“八方照”。八方照东侧是上下马石、拴马桩和轿地。整个下院门前威严、庄重,体现了封建礼制和崔氏家族显赫的门第。

   佛堂院和祠堂院位于下院最西侧。佛堂院是崔氏家族的家庙,除供平日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外,遇有家族重大活动则请僧人在此做法事。祠堂院有大小两座祠堂,是下院中最精美的建筑之一。大祠堂建于台基上,抬梁结构,屋面安装泥塑荷花脊,正脊中间置宝顶,轩廊下悬挂黑底金字的“崔氏宗祠”大匾,堂内悬挂“三戟堂”大匾,落地长窗裙板上雕刻二十四孝故事,堂内供奉有功名的崔氏祖宗牌位。小祠堂在大祠堂西,用于供奉无功名的崔氏祖宗牌位。翰林楼院为崔氏族长居住的四合院。翰林楼又称堂楼,二层硬山结构,二层明间饰雕花短窗,并以三层插拱承托挑檐檩,两山墙尖镶嵌“狮子滚绣球”泥塑山花,体形硕大,极富立体感。为突出山花的装饰效果,在山花周围用淡颜色的抹灰平塑出“蝙蝠”形的交趾图,寓意“福”星高照。翰林楼东侧是小妾居住的月亮门院,月亮门院东侧是供亲戚居住的内客厅院。

  墨缘阁院是下院面积最大的四合院。墨缘阁既是接待客人的大客厅,也是崔氏子弟研墨读书的地方,因位于下院南部,俗称南书房。据《徐州府志》记载,崔焘的父亲崔树楠“乐善好施,人称长者。嘉庆十八年(1813),滑县教匪滋事,徐郡戒严,树楠捐赀募勇二百名,助官军守御。歉岁时,又贱卖粮食以周贫乏”。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崔氏十分重视对后代的教育,以求进入仕途。崔树楠“尤好造就人才,戚族子弟无力就学者,招致家塾,延师课读之,成立者甚众。”

  为光宗耀祖,崔焘于道光年间兴建上院,主要用于培养教育族人。前三进为教学设施以及老师居住的四合院,最后一进为花园。现存一进小前院、西花厅院、二进东跨院及二进西跨院,其间穿插影壁、天井、雕花腰廊、腰房等装饰性建筑。

  崔家大院西临繁华的商业街,且徐州为兵家必争之地,安全防盗成为崔家大院建设的重要内容。大院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大门朴素不张扬,门后设有厚重的门插石,晚上房门紧闭后,用整木的门杠插上,盗贼很难撼动。为了加强巡逻,在客屋院的西北角和上院的东南角各建一座三层的更楼。客屋院的更楼西临彭城路,在楼上可以俯视整条彭城路;上院的更楼位于东边的制高点,人在更楼上,整个崔家大院尽在眼前。同时,在院墙的隐避处辟有更道,以便夜间更夫巡视全院,这些更道不为一般人所知。

2.院落选址位于城市中轴线

  户部山位于徐州南门外,原名南山,因西楚霸王项羽曾在此操练兵马又称为戏马台。明天启四年(1624)黄河暴涨,徐州户部分司署主事张璇在堤溃的前一天告示全城,并将办公机构迁至戏马台聚奎堂,“因筑垣修宇,遂为署焉”,后渐名户部山。从那以后,户部山成为富商大贾建房造屋之地,故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在户部山”的民谣。崔家大院西临彭城路,为古城徐州的城市中轴线,不但地理位置优越,且负阴抱阳,是理想的阳宅之地。2001年在崔家巷改造施工中发现一方“永远示禁”碑,碑文记载:“郡城古迹,凡有关风水者,俱不准附近居民擅自拆毁。户部山旧存玉铃、右节、左丽、金雉四门,历经重修,更应仍存旧制保护。诚恐附近居民人等不知例禁,私自拆毁合行,出示禁止,以使附近居民及乡保人等知悉。嗣后倘有因盖私宅将该古迹擅自拆毁者,该乡保即赴县禀告以拿究,各具凛遵,毋违特示。特授江南徐州府铜山县正堂加十级纪录朱为立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原来,户部山西坡山前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河上南北各架一座石桥,在此建房正符合背山面水的阳宅选址要求,这通碑刻反映了崔家大院选址时对风水的勘察。

3.建筑布局依山借势

  崔家大院全盛时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这一地块东西狭长,南北较短,东西坡度35度,落差7.1米,建筑布局十分局促,但古代工匠精心布置,创造出了比平地更为出色的院落格局。崔家大院整个地块由低至高分为五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前后布置四合院,其间以影壁、天井、腰廊、垂花门、月亮门、随墙门等贯穿连接,形成轴线交错、严谨多变的院落格局。因此,整个大院虽然房屋众多,院落重重,但轴线清晰,严谨有序。户部山为寸土寸金之地,为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对建筑的处理往往依山就势,自由灵活。如上院一进小前院的堂屋(一层)和西花厅院的鸳鸯楼(二层)东西并列,为一条屋脊,处理手法十分巧妙。为巧借山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工匠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楼房鸳鸯楼,这种楼的一层和二层处在前后两个不同的四合院,房门朝向相反,因此,鸳鸯楼的一层为西花厅院的堂屋,二层为二进西跨院的南屋,它巧妙地解决了地势落差较大造成的不利因素,一楼而隔成前后两个四合院,可谓独具匠心。

4.梁架结构及建筑构件地域特征鲜明

  崔家大院的梁架结构和装饰构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少是徐州古民居中独有的文化基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梁架结构。崔家大院除厅堂等重要建筑使用抬梁结构外,其他房屋基本都使用“金字梁”结构,或“金字梁”与抬梁的混合结构。所谓“金字梁”因其屋架部分的轮廓和形式类似于汉字的“金”字而得名,梁架由一根大梁和两根叉手组成,大梁上各有一根短的站柱,俗称“站人”。“金字梁”不但结构简单,用料节省,且受力坚固,施工方便,在进深不大的民宅中非常实用。“金字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梁架形式、受力特点和构造做法完全不同于穿斗和抬梁建筑体系,这种古老的梁架结构受到越来越多建筑专家的关注。

  二是大量使用挑檐檩。为增加非厅堂类建筑的美观,明间往往使用挑檐,并在檐柱外设多层插栱以承托挑檐檩。崔家大院的插栱为两出跳或三出跳的“插栱”形式,即在二或三层的插栱上置座斗,最高的座斗上翼形的横栱“一斗二升”,承托檐檩。迎面望去,层层插栱、一斗二升的横栱与挑檐檩形成的立面造型美观,极富装饰效果。

 三是屋脊上安装各式泥塑构件,脊端安装兽头。为增加屋面的装饰性,每个四合院有一口主屋屋面安装荷花奇石脊、凤戏牡丹脊、富贵牡丹脊等,脊两端安装高大的龙头鱼尾兽头。荷花奇石脊每块长50厘米、高37厘米、厚15厘米,五块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画面中心或为盛开的荷花,或为含苞欲放的荷花,两侧为或翻卷或浮于水面的荷叶,并分别配以斜竹、太湖石、螃蟹、鱼鹰、青蛙、小鸟等,下部是泛起的涟漪,内容丰富,生动传神。凤戏牡丹脊中间是两只相向起飞的凤凰,凤凰身后是朵朵盛开的牡丹。除屋面安装花脊外,两侧山墙上还安装狮子滚绣球、凤戏牡丹、富贵平安等山花,以与花脊相配。如果是厅堂,垛头上还安装“鹿鹤同春”、“松鹤延年”墀头砖雕,加上长窗裙板上精美的木雕,整个建筑被装饰得富丽堂皇,和谐喜庆。其他如勾檐、滴水等瓦件有“富贵牡丹”图、“锦上添花”图、“鱼跃龙门”图、“兰草菊花”图等,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体现了崔家大院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5.建筑风格南北兼融

  由于受气候的影响,我国北方古民居多以四合院为主,墙体厚重,门窗严实,私密性强;南方民居以厅堂为主,建筑轻盈,以木板代墙,与外界较开放。崔家大院两者兼而有之,用于居住的内宅如下院的翰林楼、月亮门院的东七间,上院的一进小前院堂屋、二进东跨院堂屋等门窗严实,冬暖夏凉,适于人居。用于接待客人的客厅如上院的西花厅、下院的墨缘阁皆为厅堂结构,阶前安装落地长窗,开放自由。上院的西花厅面阔三间10.1米,进深七檩7.2米,檐高3.6米,硬山屋面,抬梁结构,前廊为船蓬轩做法,双轩桁由月梁承托,月梁下由驼峰和斗拱承托。明间梁架底梁雕刻凤戏牡丹图,雕刻精美,体现了崔家书香门第、诗礼人家的家族风气。

四、才子佳人浪漫往事

据说,崔家的上院曾经以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而出名。传说状元府中的李蟠年轻时酷爱养鹰。一次,他的小鹰从家里飞入了崔家的上院。他便逾墙寻找,恰好在后花园中与崔家的小姐邂逅,两人一见倾心,最终结下了百年之好。

大院中一株石榴树惹人注目,那是1840年崔氏后人从北京带来栽植的,距今已170多年了仍然枝繁叶茂,它默默地注视和见证着崔家大院发生的一切。

       五、不设楼梯的鸳鸯楼

崔焘故居上院的鸳鸯楼是历史遗留下的徐州市仅存的建筑类型。鸳鸯楼上下两层,利用山坡的落差建造,不设楼梯,朝向相背,楼的前后各自开门,通往前后高低不同的院内地面。鸳鸯楼巧妙地解决了山体建筑地面落差大、又要形成多进四合院带来的困难,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可谓实用、经济、适用三者兼备,使聚祖而居的几代人既分得开,又和谐相处,且保护各自的私密性等多种需求。这座楼的名字在全国非常稀有,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为何被称为鸳鸯楼等许多问题都值得深度挖掘探讨。

  六、精心施工“修旧如旧”

崔家大院建筑独有的“里生外熟”墙体结构,砖雕、木雕、石雕也极具艺术价值。近年,徐州市对崔家大院进行“修旧如故”地修缮和开发,努力把崔家大院修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首先拆除院里的各种乱搭建建筑,对已经消失的原有建筑进行发掘清理,找到原有的建筑遗址。其次是对现存房屋进行揭顶维修,对损毁的墙体进行加固或挖补,做到最小的干预性,存在安全隐患的墙体则拆除重砌。三是恢复装饰性建筑构件。四是恢复院内经典建筑,如下院的影壁、各式院门、凉亭等装饰,起到连接院落、美化空间视线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五是完善院内水电、消防等基础设施。

崔家大院的建设,经历了从明清至民国初年的三个历史时期,20余代400多年的经营,记载着崔氏家族的历史,反映了古城徐州明清数百年的建筑风貌,见证着国家民族的曲折社会进程,它也是一部浓缩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史书。

20065月,包括崔家大院在内的户部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