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汪的泉(1)——神奇的桃花源“圣泉”

(2012-02-09 09:58:58)
标签:

文化

分类: 贾汪风情

http://s16/middle/6d495b39hb8472853d2bd&690
                                  贾汪宗庄万亩桃花源中的圣泉


http://s1/middle/6d495b39hb84734b9df24&690
                                    万亩桃花源中的圣泉泉面 

 

http://s16/middle/6d495b39hb847426765f6&690


                             贾汪宗庄万亩桃花源中的圣泉    2012年2月2日摄

   

http://s15/middle/6d495b39hb8474dc0d55f&690
                                        泉 边 的 圣 泉 


http://s10/middle/6d495b39hb84756c69ad6&690
                                     贾汪宗庄万亩桃花源牌坊

 

http://s9/middle/6d495b39hb8476003fe95&690

http://s11/middle/6d495b39hb84768ce8f96&690

http://s1/middle/6d495b39hb84773b46dbf&690

http://s1/middle/6d495b39hb8477edc5068&690
                                  贾汪宗庄万亩桃花源圣泉山公园


http://s6/middle/6d495b39hb84785b3aece&690

http://s14/middle/6d495b39hb85dc000b8d8&690
                              宗庄村民王遵才给博主讲述泉的故事


http://s8/middle/6d495b39hb8479bfab32f&690
                                  张道立给博主讲述淘泉亲历


http://s14/middle/6d495b39hb847fcc0b5b6&690
                             宗庄木匠刘世彦给博主念听他的“求雨辞”


 

以往旱年,老百姓多是到龙王庙通过祭祀龙王爷、曝晒龙王或抬着神位神像游乡展示等形式求雨。而让人感到稀奇的是,贾汪宗庄村民则是去当地龙固山上的“塔山泉”,以祭拜泉王和淘泉来进行求雨,据说还屡有灵验。

贾汪宗庄位于风景秀美的万亩桃花源每当桃花盛开和熟桃季节,山坡上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游人如织,蔚为壮观。

2月2日博主走进桃花源,沿着青石铺就的阶爬上龙固山,一直行到“塔山泉”旁。这是一眼东西长四、五米,南北宽二、三米深约二米形山泉当天气温虽然低到只有零下度,但泉水池、清澈见底,丝毫没有结冰现象。

    山泉不远处的圣泉山公园西旁经引见一位正侍弄桃树的老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可能是便于农活,无法讲究的缘故,只见他头戴一顶带毛护耳“雷锋式”黄棉帽,上身外罩一件蓝色中山装,俨然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装束他面相纯朴忠厚,一看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老人名叫王遵才,今年76了,山下宗庄人,在这里承包着七、八亩的桃树。

得知博主欲了解有关山泉的事,老人歇坐在桃园边的围石上,点燃一颗香烟,讲述起来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地里旱的冒烟,百姓们急得团团转。忽然一天,西北的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只见那狂风纠集着乌云,在霹雷闪电擂着隆隆战鼓的助威下,以“黑云压城城欲摧”汹涌之势,直奔龙固山而来,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倾盆而下。谁知乌云行到龙固山,只听“咔嚓”一声巨响,雨倒是没下下来,却滚落下一个惊雷,见那落雷处随即腾起一柱浓烟,直冲云天。转眼的功夫,烟消云散,天晴如昨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村民们被这一景象惊得目瞪口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急忙跑去看个究竟。让人喜出望外的是,落雷处竟然劈出了一眼汪汪山泉!这救旱的山泉,就是“塔山泉”。

“塔山泉”虽在山顶,地势较高,但即使天气再旱也从不干涸。不论男女老少、乡民还是游人,走久了、口渴了,捧起就喝,喝的再多,也不会出现拉肚子。近年,贾汪区有关部门多次对山泉取样化验,得出的结论是:此水特别适合做啤酒。

老人说:“这泉还有一奇特现象,就是再旱的天,只要一淘泉,三天之内准会下雨。”村民们在大旱时节,也会有组织地到泉上求雨。见博主心存疑惑,老人接着说:“参加求雨这事,我经历两三回了”。

王遵才说:“有一年,天旱的玉米实在无法点种下去,农季耽误不起呀。于是,大家就各家一角两毛地乞钱集资。听说是买贡品到泉上求雨,村民们都十分自愿和乐意。各项事宜准备妥当后,一帮人如同开会的一般,有抬着贡品的、扛着叉子的、拿着铁锨的、拎着抓钩子的开上山来。到了泉边,摆上贡品、执事致求雨辞,放罢鞭炮,众人行跪拜礼。而后,开始淘泉。三天没出,果然就下了一场及时雨。”说起“塔山泉”这一神奇现象,王遵才老人至今仍感到不可思议。

话到此处,一直坐在旁边58岁的张道立开了腔。他原是一家企业的中层干部,退下来后,现就在圣泉山公园帮忙,他说就经历过这样的奇事:

去年6月份的一天,公园老板借着天晴闲暇,安排员工对“塔山泉”进行一次清挖和整理,同园的王荣翔喊着我一起前去。我们一队人开着挖掘机来到泉边,放过鞭炮后,先用挖掘机清理了泉中的淤泥,又把泉向东扩了扩。往下挖时,一般的山泉里是红土泥,“塔山泉”却是耐火泥,接着还有海沙一样的细沙。王荣翔对我说:这泉很神,只要一淘,三天内准会下雨。抬头望望晴空朗朗,又是许久没有下雨了,我不以为然地冲他道:若三天内无雨,别怨我不给你拉倒。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就下了场“地皮湿”,我算是信服了。

按照王遵才老人的指点,博主来到山下的宗庄,叩开了刘木匠家门。寻访刘木匠,是因为王遵才说“求雨辞”多是他的手笔。

刘家的院里屋内堆满了做家具的木材料,我们落座旁的茶几上摆有厚厚自制的《歌曲与民乐选》、《革命歌曲精选》,以及饮食养生等方面书籍。59岁的刘木匠本名刘世彦,不光木匠活做得远近闻名,他吹拉弹唱,无所不能。在2010年“徐州文艺广播电台”举办的节目比赛中,曾获两届周冠军。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能写会画。他指着挂在门上方的《迎客松》和《群虾图》说,这都是他画的。上学期间,刘世彦按着毛泽东的诗词写诗布韵,作品竟登上了校橱窗。看样,他是个懂得劳逸结合、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也是村里多才多艺的“秀才”。

对写“求雨辞”一事,刘世彦不置可否。他楼上楼下经过一番查找,很快拿来1997年夏季写下的本子。足见,他的资料保存、保护意识也是比较强的。他的“求雨辞”是这样写的:

“夏旱汪塘水都光,秋季作物种不上。农民最怕饥荒年,来此塔山求泉王。摆贡念诗鞭炮响,并请玉帝为民想。千家万户跪头拜,龙王大禹都帮忙。礼节有些做不详,各位神仙多体谅。希望贵雨三日下,秋后才能收宝粮!”

求雨成功后,村里还包了场电影,以示庆贺呢。

刘世彦说,事后,他还应邀写了“谢雨辞”。博主感到好奇,让他念来听听。 

“油雨下了好几场,父老乡亲喜气洋。为庆降雨演电影,安下心来种上粮。再次泉边鞭炮响,薄礼献上谢泉王。庄稼人户把您赞,秋后粮囤准满仓!”

质朴的词语,表达了农民的心声。

如今,贾汪宗庄万亩桃花源正在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经济。为适应市场,前两年,村里修建了一条通向山泉的上山青石路,在“塔山泉”北立碑建亭。因为泉有圣灵,故更名为“圣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