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龙揽胜之苦觅黄茅岗

(2011-11-03 09:58:58)
标签:

文化

分类: 古彭新徐

http://s12/middle/6d495b39nb0cc1306c18b&690

http://s6/middle/6d495b39nb0cc3c6a94c5&690

http://s14/middle/6d495b39nb0cc17db402d&690

http://s16/middle/6d495b39nb0cc01cd93cf&690

http://s7/middle/6d495b39nb0cc20bd8146&690

http://s3/middle/6d495b39nb0cc099aa1d2&690

http://s6/middle/6d495b39nb0cbf9619545&690

http://s5/middle/6d495b39nb0cc2ff51c94&690

http://s14/middle/6d495b39nb0cb583f5b9d&690

http://s13/middle/6d495b39nb0cb58fc3afc&690
                                   云龙山门票未对“黄茅岗”地点标注

 


 

 

    醉中走上黄茅岗,

    满岗乱石如群羊。

    岗头醉倒石作床,

    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

    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这是苏东坡在徐州做官时,登云龙山留下的一首诗。

    早年读这首诗,一直向往黄茅岗,想亲眼看看那“乱石如群羊”的模样。

    有书云:黄茅岗在云龙山第三节靠云龙湖处。去找了几次,既没看见“群羊”,也没瞧着个标志,具体哪块不详。问了些行人、游客,都说不清,兀自有些郁闷。向住在市内的同学、朋友打听,竟也一个个地直摇头。

    这“黄茅岗”,就如同迷雾一样,笼罩在心头、积郁在胸中。

    1997年10月,有幸到坐落于泰山西北麓的千年古刹灵岩寺一游。漂亮的女导游指着刻有东坡诗的一处景点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是黄茅岗,苏东坡当年游此而留下这首‘醉中走上黄茅岗’诗篇。”我问:“这首诗不是写徐州云龙山吗?!”她很大度,莞尔一笑答到:“也有这么一说。”此黄茅岗非彼黄茅岗,东坡一不在此为官,二无养鹤好友张天骥,何故跑到此处醉卧了呢?!听后,我直想发笑,真是名人之争啊。

    今年4月3日,趁着春和景明,与妻又同登游了一次云龙山。东坡醉卧的“石床”不再是露天裸石,已开辟了景区并建廊檐覆盖保护。抚摸着石床、品读着那诗、想象着“如群羊”的黄茅岗,不免令人产生一丝惆怅。

    一日访友,朋友递我本《古今名人咏徐州》的书法集,集中书有东坡的这首诗,令我惊异地是所配发的照片,“黄茅岗”三个鲜亮的红色大字赫然在目地刻在摩崖上。不久,又从报纸上读到一幅老照片,上面一干人等身着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礼帽,或立或坐或侧卧,拍摄的地点依然是那个刻有“黄茅岗”的摩崖。细一探究,这三个字还竟然还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笔。这黄茅岗早已有之,它究竟在哪儿呢?

    到网上搜索,不少文章说:“东坡石床”南50米的山崖上存有摩崖石刻,“在黄茅岗南部,有明朝遗臣查继佐书写的‘黄茅’和‘遐观’;在黄茅岗的北头,有清代乾隆皇帝来徐钦书的‘黄茅冈’三个大字镌刻在峭壁上。”

    顺着这条线索,6月14日我再次登临云龙山。于“石床”处上下攀援,看到了“遐观”,往北逐一查询,如同捉迷藏般,依然没有“黄茅岗”的踪影。向大士岩一年长的女管理求问,她思索了一会说:这个,我还真的不知道,你到西门问问吧。赶到西门,卖香人和售票员也是一脸茫然。最可恼的是,在山上碰到一五、六十岁的下山妇女,问起山西会馆,她竟然给我指向西门。云龙山有两大奇妙景观:一则是山东“山西会馆”,二则为西坡“东坡石床”,方向相反,相映成趣。“山西会馆”明明在山的东面,不知道倒还罢了,却给我指了个相反的方向,真乃“泼妇刁民”也。

    无果而归,颇为郁闷。拿出门票,背面的游览示意图上竟也无乾隆御笔这一刻石景点标注,网上也查不到更为详尽的注说。分明就在云龙山上,为何就是找寻不到呢?

    6月22日,我决定三登云龙。以“石床”景点为中心,上下南北,逐一细致地查找。蹊跷的是,往返数遍,就是不见“黄茅岗”的真容。向正在此处施工的女民工们打听,有的答没见过,有的说是不是拆掉了。继续向北。出了“云龙书院”的门,与一五十多岁的男子相遇,提及此事,他思了又思说:“我虽然是这地的人,也经常爬云龙山,可“黄茅岗”这几个字在哪,我还真的说不上来。”得,还得继续我的寻觅之旅。找到了“戴碑”、跨过“三义桥”,北大门在望。哎,再到北大门向管理人员询问一次,若无,就彻底死心吧。

    北大门售票房内有几个人在谈论着什么,礼貌的上前打听“黄茅岗”刻石。一头头模样的男子爽快地说:“有”,我心中惊喜。接着他又说:“但你现在看不到,正在维修施工。”当下又凉了半截。我想,不管怎么地,先找着地方再说。按照他的指点,我向西而行。

    已是中午时分,一群民工正在树影下吃饭。回头一扫寻,那“黄茅岗”三字结结实实地刻在一面西的巨石上,抑不住欣喜,要不是乱石绊脚,差点狂扑过去。施工是在恢复和营造“如群羊”的意境,看样是要着力开发这一景点了。面对“黄茅岗”,我瞧了又瞧,照片拍了又拍,才心满意足、恋恋不舍的离去。

    原来,这地方曾经住满了居民,以致形成了“云西巷”,“黄茅岗”也一直隐藏在一户朱姓人家中。后来,居民们虽作了搬迁,但这石刻孤零零的立在山的西北角,加上面西,游客很少到此和望到,被人遗忘就在所难免了。

    唉,黄茅岗,你让我寻找的好苦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