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记者朱文新
记者朱文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93
  • 关注人气: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江西万年县苏桥乡麻畲花屋随笔 口 王宗贤、记者朱文新

(2014-12-29 12:07:27)
标签:

历史

旅游

探访江西万年县苏桥乡麻畲花屋随笔 <wbr>口 <wbr>王宗贤、记者朱文新

探访江西万年县苏桥乡麻畲花屋随笔 <wbr>口 <wbr>王宗贤、记者朱文新

探访江西万年县苏桥乡麻畲花屋随笔 <wbr>口 <wbr>王宗贤、记者朱文新

 

在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苏桥乡西北部,有一个村庄名为“麻畲”,相传为唐朝兵部尚书刘汾的后嗣刘瀚臣归隐之地。村里有一幢古屋名为“花屋”,安安静静地矗立在村子一角,在满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现代化房屋中间,显得那样格格不入却又那么独特别致。

如今居住在花屋的,是一位8旬老妪,看到我们来访,她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饶有兴致地和我们讲起了这栋老屋的种种辉煌历史……

相传麻畲人的祖先刘瀚臣是一位为朝廷运送粮食的押粮官,在素有“贡米之乡”的万年担任这个官职非常辛苦,每年由此运往京城的粮食不计其数。瀚臣公是个实在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押粮官,他干得很卖力、很认真,并由此得到了朝廷认可,获御赐匾额一块。那种荣光,足以让仙去的祖宗开眼,让后人炫目。然而,春风得意的瀚臣公并没有留在京城终老,而是步了祖宗刘汾的后尘,中途弃官归隐田园。他来到当时的南溪附近,选择了一片荒绝人烟的野地,傍着竹林结庐而居,开荒辟地,植种桑麻,有兴时邀三五知已,“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为自己取号“竹所”,又将居所取名“麻畲”。之后,麻畲人家由一户变十,十户成村,渐成局势。象征刘氏家大业大的麻畲花屋也逐渐成形,雄立于村子中央。相传当年民间流传的一句童谣,唱的是对这座豪门大宅的羡慕:“射林县,烧桥府,麻畲是个金峦殿。”

麻畲花屋原本共有七栋,依山而建,每栋三进,姻连一体,形成一个U形,远望是一丛盛开的莲花。居中那栋建筑工艺特别考究,有120根落地梁柱,门窗精刻细雕,花样别致,俗称“花屋”。如今再来探访,却发现七栋已不见其六,只余中央的一栋,躲过重重灾祸,代代相传保存至今。让人感慨沧桑巨变、岁月无情的同时,又有一种庆幸、欣慰之感。感慨的是如若其余六栋仍存,那该有多么气派和宏伟。庆幸的是毕竟还留了一栋,倘若也都像南溪书院、虞坊古村那样早已被破坏怠尽,又将是何等的可惜。

对于一般人而言,花屋是一朵凋而未谢的花,来得及追睹残芳余韵,满足猎奇。对于在生活里打捞学问的人,花屋是一枚失了原形、干了水分而味道更浓的干果,值得在冬天的夜里烤着炭火,就着热茶细嚼慢咽。而对于出出进进的屋主,它不过是一件儿时的旧衣裳,说不上好与不好,只因与生俱来,永远有一种想抱在怀中贴在心窝的感情。青砖墙,石板地,酱色的琉璃瓦,木格雕花窗……一切不可移动的物件都固守在清朝的原位,时光的潮水似已把它们遗忘。

花屋毕竟是老了,红颜不再,就像热情接待我们的花屋主人,虽然看起来依然精神矍铄,但是蹒跚的步履和脸上深深的皱纹却早已将她“出卖”。花屋门楹石板上刻写的四个字已不可辨认,传说中的120根大柱也所剩无已,花窗被剜去承载故事的花心,留下一片空洞与茫然,呼唤今人的想象去填补。

在无力挽住韶华的痛惜里,竟也有惊喜留在墙角。那是天井两边、东西内墙上的两幅水墨画,竹所先生的手迹。东墙一幅画的是告别家乡进京赶考,一介书生奔赴考场心向仕途,飞骑跃桥,衣袂飘飘,多么的意气风发!西墙一幅画的是退隐山林的生活情景,一叶扁舟,柳下垂钓,逃离官场拼杀与外乡流离,归乡的日子多么闲适!

细细品味这两幅水墨画,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瀚臣公在春风得意之时突然选择归隐的真正原因。以古鉴今,它时刻在提醒着当世的人们,一切功名利禄皆如过眼烟云,当你逐渐老去,回头再看这个世界,再去品味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你会发现原来简简单单的生活才是最美的。花屋已老,它早已与时代脱节,但它仍然倔强地矗立在那里,等着你去品味、去评判、去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