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日报副刊及海外作者作品
泰国《中华日报》副刊主编
梦 凌
中华日报秉承宣扬中华文化为宗旨,办报多久,副刊作品就有多久。53年来,不仅为泰华作者提供了发表平台,亦为泰华文化和海外文学搭起了平台。多年来,欧美国家、中国大陆,东南亚、东盟国家的文学作品在中华日报发表的不计其数,其中培养了不少本泰国华文作者,有的甚至成为国家级,东南亚地区著名华文作家。
中华日报副刊稿费是一个象征性,算是对作者在写作中付出的一点儿小报酬,多年来海外人士亦给予微薄稿费,后来因为银币兑换,加上海外作者无法亲自领到稿费而在两年前取消了给海外作者发稿费的规定。
近两年,中泰两个无论在文化、教育上有进一步的联系和发展,文学更有紧密的联系。中华日报副刊常年来一直刊发大陆东南亚、东盟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主编更把电子版上贴网络,以方便作者阅读或是转载。
2012年整年,中华日报副刊邮寄中国、东南亚国家的样报计有四五百份,除了中国大陆频出问题,其他国家都能如愿收到样报,并来信通知以致感谢。
中国大陆邮政管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不久前主编本人采访了中国驻泰大使馆文化处官员。
据透露,泰国邮件一般会航运到中国北京,再由北京邮政局根据信件地址发送各个省份地区,听起来简单,其问题就出现在国内的邮政邮寄上。
去年中华日报副刊邮寄信件将近25封,收到作者复信并表示感谢的不到30人,不知道是没有收到还是中国人向来不怎么感谢他人的做事方式?但还是有多位作者来信表示一直没有收到样报,希望作为收藏而要求再次邮寄。
今年二月底我的侄女刚好到中国天津上学,我麻烦她捎去二三十份样报,与天津诗人红杏取得联系,帮忙我按照我准备好的地址和电话,一一邮寄给中国作者,再次在此感谢红杏文友,问及邮费,他不肯回答,只说是小意思,好友的帮忙,让我深深感动。
几天前接到红杏的来信,通知已经陆续接到中国作者的复信说已经收到样报,详细打听才知道在中国国内必须邮寄挂号信,才不会遗失,我明白挂号信价钱比普通平信贵多了,如此作法,莫非我们身在海外必须邮寄挂号信才不会遗失?
我和编辑部多位长辈商量,唯一办法就是不采用中国大陆作品,其他国家均无问题,所以作品照刊。我觉得不妥,中泰两国的友谊及往来,不应该因为邮寄信件而断绝文学上的交流,再说了我时常前往中国参加大型文学活动,难道就不应该和好朋友们继续往来吗?
再叙三天前,我去信给中国一位大作家,问候有没有收到样报?结果对方回信说要感谢红杏,因为收到红杏邮寄的样报,虽然对方不懂礼貌没跟我说声感谢,但我还是理解这是中国某些文人缺少的教养态度。另一位作者则在他看到他的作品刊发后留言:排版不够大气。呵呵呵,此一国彼一国,怎能相提并论?中泰两国不同文化背景,难道就必需以中国报纸为标准吗?后来我给作者复信:谢谢提醒,也就只有这么一次的机会!
作为一名写作者,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多发表,并能够在不同国家发表,意味着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和刊登机会,也算是对提高自己创作的一种鼓励。记得以前有一位泰国华文作家说过一句话:几十年来我就是靠着稿费养活一家子的。其实那是一种骄傲,一种努力,一种作品水平的肯定,如果作品质量不好,我想即使很要好的朋友,副刊主编也不可能每天刊发同一个人的作品。
话说回来,作为副刊主编,我郑重地申明:从今开始不再给中国大陆作者邮寄样报,但坚持采用中国作者优秀作品,每一期的副刊作品将会继续以电子版上贴网络,作品一旦刊登后将会在三天之内通知作者本人。如果作者坚持需要样报的,无需向本报投稿,本报在每一次的征稿中均有注明欢迎优秀作品投稿,而事实上如果作者看到自己的作品刊登,复制后可以自己打印,大小由得自己的喜欢。
再次感谢多年来一直支持中华日报副刊版的海外文友、作者,特别值得骄傲的是一些优秀的作品,一直为泰华作者喜爱和追踪,如张昭金、北城、阿土、裴国华、鸽子、陈海金、余佳琪、张静、聂难、罗广才、李愫生、兰采勇、方华、王垄、红杏、杨岁虎等以及微型小说界的殷贤华,闪小说界的蔡中锋、程思良等作品。
握手春天,冀望中泰两国友谊永在!
2013-3-26于中华日报编辑部
链接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504e9b01015jbb.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