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开篇词是杨慎在所写?
(2018-03-12 15:19:32)| 分类: 知识 |
http://www.cnchu.com/attachments/2015/07/jingzhou_201507241028281PH93.jpg
《三国演义》开篇词是杨慎所写,让我娓娓道来。荆州市把长江边的滨江公园改名为临江仙公园,也是为了纪念杨慎、黄娥夫妇。
临江仙 · 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看《三国演义》,很多人都以为这首开篇词是作者罗贯中的原创。
其实,它的原作者是大明朝第一才子杨慎。大明朝三大才子,另两个是解缙、徐渭。杨慎是大明朝四川唯一的状元。更重要的是,它是杨慎在荆州(江陵)古渡、长江边上创作的千古名词。
元未明初的罗贯中写这本书时,刊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宗岗对其进行删改,成120回,并把杨慎写的这首词放在篇首。
杨慎后人——第十四世孙杨德力近来向公众披露,《新都杨氏家谱》中明明白白记载着上述事实。
今居成都的杨德力说,1524年因为“大礼仪”事件得罪了世宗朱厚熜,杨慎被发配到云南充军。写这首词时,他正好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荆州(江陵)。当时,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他很是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临江仙》。杨德力说,诗词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表达的就是再大的官、再高的位置也是“浮云”,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达的是要用淡定的心态面对尘世。“他写这首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想告诉自己的妻子黄娥,不要太悲观,要平淡看待生活,并照顾好家人。”
杨慎(1488-1559)明代状元,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无所不通,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史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
杨慎虽然才华横溢,却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杨慎夫妇在荆州留下了大量的离愁别恨!
荆州(江陵)古渡恨别离
正德十六年(1521)暮春,淫乐无度的明武宗朱厚照在纵欲时死去,年仅31岁。因为他没有子嗣,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杨慎的父亲)决定,选在湖北钟祥的堂弟朱厚熜继位,即后来的明世宗嘉靖。后来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的显陵,就是其父母的合葬陵墓,荆州人还曾编书“江汉平原走出的帝王”津津乐道。
朱厚熜登位6天后,便想把他亡故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尊为“皇考”,享祀太庙。这与明朝皇家“祖宗家法”是相违背的,遭到了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派的竭力反对。明世宗朱厚熜借机打击内阁立威。
嘉靖三年(1524)二月,内阁首辅杨廷和被迫辞职还乡;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正德六年的状元、翰林院修撰),聚众请愿,竭力抗争。嘉靖皇帝派锦衣卫将杨慎等近200人拒捕下狱。
杨慎连续两次受到廷杖,死去活来,最后被发配云南永昌卫,且“永远充军”。
秋风起,押解出京,由潞河一路南下,再溯江西上。
杨慎的夫人——工部尚书黄珂的女儿黄娥闻讯赶来,一路陪护,调理杨慎的杖伤。她誓与丈夫同生死,共患难。
奸佞派遣的刺客,从京城一直跟到千里以外的山东临清,伺机暗杀杨慎,都被黄娥的警惕化解,只好悻悻然退去。
到了江陵长江渡口,两人就要分别了,此后山川险恶,前路难行。
在这里,杨慎即兴留下一首《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给妻子。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
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
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江涛呜咽,夫妻执手立于江陵古渡(或许在沙头、或许在城南,明时江渡以沙市为盛),泪眼望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
纵有万语千言,也无语凝噎。才女黄娥也填了一首越曲《斗鹌鹑》:
分手东墙,送君南浦。目断行云,泪添细雨。
载恨孤舟,戛愁去橹。厮看觑,两无语。
在回蜀途中,黄娥还写下《罗江怨·阁情》四首,其一:
空庭月影斜,东方亮也。金鸡惊散枕边蝶。
长亭十里、阳关三叠,相思相见何年月。
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鸳鸢被冷雕鞍热。
黄娥和着血和泪写成的散曲,追忆了她与杨慎在江陵惜别的心情,让人九曲回肠。
分别后,杨慎又作有诗歌版《江陵别内》
江陵初解帆,仓皇理征衫,
家人从此别,客泪不可缄。
黄娥回寄《同泛洞庭波》
同泛洞庭波,独上西陵渡。
孤棹溯寒流,天涯岁将暮。
此际话离情,羁心忽自惊。
佳期在何许,别恨转难平。
此后,他们跌入苦难的深渊,开始了长达30年之久的分别和辛酸。
琴瑟和谐流佳韵
江陵一别后,黄娥独自回到新都,静居榴阁,茹苦含辛,孝敬公婆,教哺子侄,为关山万里的杨慎排除后顾之忧。
嘉靖五年(1526),杨廷和病重,杨慎回蜀探望,父亲痊愈后,黄娥随同杨慎,跋涉千山万水,到云南边陲,成为升庵讲学、著书的好帮手。
嘉靖八年(1529),杨廷和因忧国思儿病故。杨慎乞假奔丧。之后杨慎仍去云南服刑,黄娥只身留在老家挑起重担。
花开花落,只有寂寞的云根笔和清冷的薛涛笺陪伴黄娥度过无数不眠之夜,织就长长的相思。天涯望尽,离愁最苦,黄娥遥想夫君,寸肠欲断,飞雁不到,锦书难寄。一腔衷情惟有倾注诗笺,又写出了脍炙人口、争相传诵、催人泪下的名篇《寄外》:
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朝花柳妄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日归日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还有广为传诵的散曲《黄莺儿》:
积雨酿春寒,看繁花树残。泥途江眼登临倦,云山几盘,江流几湾,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送走了无数个寒暑春秋,天下大赦,嘉靖皇帝也特旨不赦于他,至死也不肯原谅杨慎。
按照明朝的律例,罪犯年满七十即可归休。可是,当白发苍苍的杨慎七十岁归蜀不久,又被明世宗的鹰犬抓回云南。半年后,杨慎在一座古庙中死去。晚年的黄娥徒步云南迎回夫君的灵柩安葬。时人认为,相比杞梁之妻孟姜女,黄娥更坚强,也更悲壮!
十年后,风华绝代的才女黄娥病故。她和杨慎一样活了七十一岁,并实现了与丈夫“生同心,死同穴”的誓愿。
黄娥也已名垂芳史。
宰相媳妇状元妻
黄娥(14981569),字秀眉,生于四川遂宁,父亲黄珂曾任工部尚书。
黄娥自幼受黄梅县尉之女、母亲聂氏的教导,琴棋书画,博览群书,通经史,工诗文,能词曲,擅书札。少女黄娥天真烂漫,早以诗曲名满京城。玲珑盎然的《闺中即事》是她的处女作:
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
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东墙。
散曲《玉堂客》是她拨动的心弦,后来有杨慎知音倾慕。
——东风芳草竟芊绵,何处是王孙故园?梦断魂劳人又远,对花枝,空忆当年……
那时,黄父和杨父都已还乡,但黄父一直有一个心病,女儿渐长而终身未托。不久,杨慎元配病故,杨慎得知黄娥年过二十尚未许人,便请人提亲。
黄杨两家本是世交,又门当户对,才子才女状元佳人。
八年前,杨慎高中状元时,杨慎本要拜见父亲的至交黄珂,因黄珂不在,只在黄府留下一张拜贴。那年黄娥年仅十二岁,她就许愿,嫁人当嫁杨升庵。
黄娥与杨慎是在正德十四年(1519)结为伉俪的。可谓尚书女儿知府妹(哥哥曾任松江知府),宰相媳妇状元妻。
明隆庆以来所刊行的《杨状元妻诗集》、《杨夫人乐府词余》、《杨夫人曲》、《黄夫人乐府》、《榴阁偶存》是黄娥著作中幸存的珍贵遗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