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标签:
心灵深处 |
分类: 随笔 |
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最初是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这首诗认识陶渊明的,只知道他是东晋末期的一位固守茅舍,超然物外的田园诗人。此外,对他的了解就是百度搜索中对陶渊明的生平简介。不过好在有他的《拟古》、《饮酒》、《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等诗作,难道走进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里,还有什么比阅读他的作品更直接、更深入吗?
作为一名读书人,陶渊明早期一定接受过全面的儒家思想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这从那句“少时壮且历”的诗句中,显然可以看出年轻的陶渊明本身其实还是想走一条学而仕则优的人生道路。
为此,陶渊明曾先后入仕,担任过祭酒、参军,参军,县令等这些小官职,最后在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印弃职。其实,像陶渊明这样视操守如性命,注重自身人格完善的传统书生,在风云变幻的政坛,相互倾轧的官场,注定无所适从,离开——虽然有些无奈,但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很早以来,我就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非勇武矫健的纠纠武夫。或许我可以从陶渊明身上寻找到某些答案:那就是文化的力量。受传统文化浸泡的有良知的读书人,注定要与现实格格不入,注定内心要充满孤独无奈,除非对这个社会做出妥协和让步,而这对陶渊明这样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失去做人之本,这决然无法接受。
从那篇我们非常熟悉,中学语文教师曾经要求我们背诵的《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后的陶渊明似乎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悠然。这里我不去说陶渊明挂印弃职后立即面临的生活之忧——强大的精神力量抵抗不了妻子儿女肚子中的饥饿。我只说想问醉卧东篱下,在雾霭如烟的山野林间悠游的陶渊明就真的超凡脱俗、不关心人间了吗?《桃花源记》告诉我——不。实际上归隐后的陶渊明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现实中得不到,那么就在自己的心中建造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怡然自乐的世外桃花吧!好在有一支笔,可以让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不肯违背良知的诗人在现实世界之外虚构一个理想王国。同时,通过诗作在后世遇到知音,虽然时间太晚,但诗人地下必定有知。
因此,我眼中的陶渊明自始自终都没有放弃知识分子渴望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陶渊明和他的那个时代早已离去了。此刻,面对大雨如注的夜空,我只能举起茶杯,以茶代酒,聊表对诗人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