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板技术最新进展和研究展望

标签:
教育 |
塔板技术最新进展和研究展望
李春利,王志英,李柏春, 张文林
(河北工业大学 化工学院,天津 300130)
关键 词:塔;塔板;传质;分离;CTST
中图分类号: TQ053.5
0
近些年来,塔板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国内外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结构新颖、性能优良的新板型。国内的如:河北工业大学的大通量高效塔板——立体传质塔板(CTST)、华东理工大学的导向浮阀塔板和组合导向浮阀塔板、浙江工业大学的DJ系列塔板、南京大学的新95型塔板和混合箱塔板等;国外的如:Koch-Glitsch公司的Superfrac tray、BiFrac tray、Nye tray[1,2],Norton公司的Triton tray, UOP公司的ECMD tray、VGMD tray、MD tray[2,3],英国诺丁汉大学开发的Flow contral tray, Jaeger公司的CoFlo tray,此外,德国开发了一种带金属片传质元件的复合塔板,原苏联开发了新型气相分流式塔板、带旋转接触元件的旋流塔板、带纵横挡板的喷射导向塔板和新型高速旋转塔板等[4]。这些都显示出板式塔在工业应用和未来发展中的强劲势头。
1
1.1导向浮阀塔板和组合导向浮阀塔板
针对F1浮阀缺点开发的新型浮阀还有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研制开发的条形浮阀塔板[5]和石油大学开发的HTV船型浮阀等。
1.2 ADV微分浮阀塔板[6]
ADV微分浮阀塔板是清华大学在90年代末开发的新型塔板,在对常压或加压下操作的塔的改造中获得成功应用。其主要设计思想是:(1)在阀顶开小阀孔,充分利用浮阀上部的传质空间,使气体分散更加细密均匀,气液接触更充分;(2)局部采用带有导向作用的微分浮阀,消除了塔板上液体滞留现象,提高气液分布的均匀度;(3)采用鼓泡促进器使整个塔板鼓泡均匀,同时使气体分布也趋于均匀,从而增加了塔板的处理能力和提高了传质效率;(4)适当改进降液管,增加鼓泡区的面积;(5)阀脚采用新的结构设计,操作时浮阀不易旋转,不会脱落。与F1型浮阀相比,微分浮阀的塔板效率提高了15%,塔板处理能力提高40%以上,塔板压降低10%,塔板操作弹性大幅度提高。
1.3 Triton tray
Triton tray 是Norton公司推出的新一代大处理能力塔板,外形结构与国内通用的F1型浮阀塔板大致相同,其特点是:塔板上的浮阀按一定的规则排列,在同一塔板上安装两种不同质量的浮阀;阀套固定在塔板上,其形状不受限于开孔,并配合特殊设计的斜截降液管。这种塔板能改善气相分布,抑制喷射液泛;可使得在低气速下塔板上的汽液接触更为充分合理,操作弹性范围更大,操作性能更好。
类似的新型浮阀塔板还有:德国Stahl公司在80年代末推出的高弹性浮阀塔板(Varioflex-valve tray),苏联的新型并流式浮阀-筛孔塔板、补偿并流浮阀塔板、流体动力学分段式喷射浮阀塔板等[7]。
2 筛孔型新型塔板
2.1 MD筛板[8,9]和国内开发的DJ系列塔板
2.2 95型大通量塔板[10]和混合箱塔板
95塔板是南京大学通过改进降液管结构和板面设计,从而提高塔板的有效传质区面积而开发的一种新型大通量塔板。其结构特点为:①采用月牙型溢流堰,其上部面积仅占塔截面积的5%左右,下部仅为3%左右,并取消了入口堰前的安定区,使其有效传质区面积约占全部塔板面积的95%,一般比传统塔板通量增加10%~25%;②采用管尾向塔壁开口的降液管,使液体直接从塔壁降下,延长塔板上液体的平均停留时间,从而提高板效率,一般比传统塔板要高5%~10%;③采用全塔板液体均分导流,使板上液体呈活塞流状态。该塔板与美国最新型的NYE塔板相比,通量要高10%~15%,效率高5%以上。
混合箱塔板是南京大学的又一专利,特别设计用于强化传递与分离效果的传质元件,基本可以实现高通量下的高效率。它是一个个罩在塔板孔簇(筛孔、斜孔或舌形孔)上的结构特殊的小箱子,当气流穿过孔簇上升时,由于其有一定的速度和动能,便带动孔簇周围的液体一起离开塔板,形成气、液混合流股,此流股在混合箱空间内经充分搅动混合,实现气液间的充分接触、传质与传热,并沿塔板上液流的宏观方向斜向喷出,其中的液体由于喷射动能和重力的作用而落入板面,归入液流主体之中,而其气相则自动与液相分离而上升至上一块塔板。当气液两相实现分离时,已基本上接近于热力学汽液平衡状态,此种结果将意味着气液传质效果的大幅度提高,即板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3
3.1 穿流筛板与规整填料相结合的复合塔板[11]
该塔板是浙江工业大学的徐崇嗣等在90年代初开发出的一种新型塔板,它是在对板式塔的传质效率和填料塔传质效率的进行分析之后提出的:板式塔上的鼓泡区为主要传质区,而其上的气相空间对传质贡献很小;填料塔则存在液体再分布不好的问题。复合塔板就是将气相空间加以利用,同时保留鼓泡层的高效区,又能使填料在气液分布良好的状态下操作,从而提高塔效率。其结构特点是:由穿流筛板下加一层高为50~100mm的规整填料,板间距为250~350mm,不设降液管,气液呈逆向流动。穿流筛板与填料这种巧妙配合,使复合塔板具有如下优点:①穿流筛板实际上相当于下面填料层的液体分布器,对填料起到液体均匀分布的作用;②填料起到气体均布的作用,并且由于填料的存在,基本消除了雾沫夹带;③复合塔不设降液管,使空塔截面积增大15%左右,可以增大通量;④穿流筛板开孔率大,因此板压降也比一般塔小。
4
图1 |
4.2 立体传质塔板(CTST)
CTST是河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在对New VST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创新的结果,已获国家专利。其核心部件——气液接触、传热、传质元件为梯形喷射罩,结构如图2所示:塔板采用矩形开孔,矩形开孔上方设置带筛孔的梯形喷射罩;罩的两侧为带筛孔的喷射板,两端为梯形的端板,上部为分离板,在喷射板与分离板间设气液通道。喷射板与塔板间有一定的底隙,为液体进入罩体的通道。
从结构上比较,CTST和New VST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New VST的气液喷射几乎各向均等,而CTST的梯形喷射罩体结构使得气液主体喷射方向与板上液流方向垂直,因而板上的液相返混很小;(2)CTST设置了分离板,可以大幅度地减少雾沫夹带量,因而操作负荷上限比New VST高;(3)在喷射板与分离板间设有气液通道,该通道使得半开放式帽罩结构的CTST的板压降比New VST的低。
CTST是气液并流喷射型塔板,其操作工况如图3所示:http://s15/middle/6d447b7dgbfe3e0a0a2be&690
|
CTST的特殊结构和喷射操作工况使其打破了传统塔板以板上液层为主要传质区域的平面型模式,把传质区域扩大到塔板至罩顶的立体空间范围,将塔板的空间利用率提高到50%~70%,又由于气液在罩内和罩间接触非常充分,故塔板效率很高(比F1浮阀高10%以上);矩形开孔使得开孔率大幅度提高(达20%),与浮阀塔板相比,CTST的通量可提高50%~100%。
|
CTST自开发成功以来,在石化、维尼纶、聚氯乙烯、制药、化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16、17],迄今已成功推广应用了500多座塔。对于扩改项目,原塔外壳、降液管均不变,仅将原塔板更换为CTST塔板后即可提高处理量50~100%;对于新设计项目,塔径则大大减小,可节省设备投资1/3以上。
对New VST进行改型的还有倒锥顶帽罩垂直筛板[18]、宝塔罩型塔板[19]、喷嘴孔垂直筛板[20]和H型帽罩垂直筛板(HVGT)[21]等。
5
通过对新型塔板的分析研究,今后板式塔研究的发展方向应是:
2.充分利用板面面积,扩大传质区域。
3.复合塔的使用。
包括塔板加填料型复合塔板和整塔的复合,整塔复合即根据塔内各段的不同分离要求和两相负荷沿塔高的分布,为适应不同的工况而选择最合适的塔板,以强化板上的两相传质,提高处理能力和分离效率;
4.对塔板的局部进行改进,如滞止区的导流和降液管的优化设计等。
板上气液流动状况与板效率密切相关[22],因为板上返混和级间返混都会降低塔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板上液相呈活塞流,相邻塔板上液体流向相同的液体并流型塔板具有最高的塔板效率。在滞流区设导流装置有利于改善流型,使板上流动接近活塞流;今后应对优秀塔板的气液流动行为进行研究,在提出更合理更可靠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新塔板的开发。
参考文献:
[1]John A.Williams.Optimize Distillation System Revamps.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gress,1998,94(3),23-33.
[2]Andrew W.Sloley.Should you switch to high capacity trays.Chemical Engineering Progress,1999,95(1),23-35.
[3]Jose L.Bravo.Select structured packings or trays.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gress,1997,93(7),36-41.
[4]曹纬.国外板式塔最新进展与新分离技术开发.石油化工设备,1999,28(4):39-41.
[5]张荣庆.条形浮阀塔板的研究与应用.化学工程,1992,20(3):66-69.
[6]刘吉,吕家卓,谢润兴等.微分浮阀塔板的研究和应用.化学工程,2000,28(5):10-14.
[7]曹纬.国外塔板的发展及新板型介绍.石油化工设备.1991,20(4):34-37.
[8]李好管.塔器分离技术最新进展.现代化工,2000,20(8):19-24.
[9]W.V.Delnicki,J.l.Wagner. Performance of Multiple Downcomer Trays.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gress.1970,66(3):50-55.
[10]郭敏强,李鹏,吴有庭等.新结构95型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化工学报,2000,51(3):395-398.
[11]姚克俭.复合塔板的开发及其应用.石油化工,2000,29(10):772-775.
[12]杜佩衡,于文奎,王庆瑶.新型垂直筛板塔流体力学性能研究.石油化工设备,1986,5(9):1-7.
[13]张海跃.新型垂直筛板塔的液体提升量的测定与关联.化学工程,1986,14(2):75-77.
[14]刘衍烈.新型垂直筛板塔的流体力学理论分析及关联.化学工程,1983,11(5):1-13.
[15]李春利,曹立姗,王金戌等.新型垂直筛板液滴粒度的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7,26(1):26-31.
[16]李柏春,于文奎,李春利.梯形立体喷射塔板在醋酸精馏塔技术改造中的应用.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28(2):60-62.
[17]李柏春,于文奎,李春利,梯形立体喷射塔板在回收六塔扩改中的应用.维纶通讯, 1999, 19 (1) :44-46.
[18]杜冬云,方云进,肖文德.一种改进的新型垂直筛板.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26(3):251-255.
[19]郑学明.宝塔罩型塔板性能研究.化学工程,1995,23(2):10-13.
[20]徐维勤.喷嘴孔垂直筛板塔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研究.石油化工设备,1991,20(2):17-21.
[21]杜冬云.新型垂直筛板塔研究的进展.石油化工,1998,27(5):374-378.
[22]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现代塔器技术.烃加工出版社.1984.47-57.
[23] W.J.Thomas,Campbell.Hydraulic studies in a sieve plate downcomer system. Instn.Chem.Engrs.,1967,Vol.45:53-63.
[24] W.J.Thomas,Campbell.Mixing,efficiency and mass transfer studies in a sieve plate.Instn.Chem.Engrs.,1967,Vol.45:64-73.
LI CHUN-LI, WANG ZHI-YING, LI BAI-CHUN,ZHANG WEN-LIN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0)
Abstract: The latest progress of tray is reviewed. Some of new tray designs developed from F1 valve and sieve trays are presented. In addition, the principle and features of tray-packing combination tower are also summarized. A type of patent tray ——CTST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er capacity and efficiency, lower pressure drop and entrainment and better fouling resistense. Its gas/liquid mass-transfer field is extended from the liquid above plate to the space between two plates so that the efficient space between two plates gets to 50-70%. Finally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ray are prospected.
Key words: column; tray; mass transfer; CT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