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5课古诗词三首之 《泊船瓜洲》名师课堂实录
(2016-03-23 15:29:16)| 分类: 课例欣赏 |
五上5课古诗词三首之
《泊船瓜洲》名师课堂实录
一、孙双金 《泊船瓜洲》课堂教学实录(聚焦式阅读)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新诗,题目是《泊船瓜洲》.跟老师把题目读一遍。
生:泊船瓜洲.
师:这首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那么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呢?先听老师把诗朗读一遍.(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
[评:这是第一遍读,使学生对诗整体感知一下.孙老师的教学语言相当出色,学生在听读后本着“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的要求进行自由朗读,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整体感知的效果。]
师:好.同学们,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路途中行驶到瓜洲岸边,在月光的照耀下眺望江南,思念家乡.请一位同学把这一首诗朗读一遍,谁来读?
生:(纷纷举手)
师:请你来读,请看着黑板来读.孙老师提一个要求:他读完诗后请你们找一找,诗中哪一个字表达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开始.
[评:这是第二遍读,要求提高了一步,不仅明确要带着作者是什么心情来读,而且还要在诗中找出哪一字表达了这个心情。看来是一个很平常的要求,其实是孙老师花了很多辛劳,找到了这首诗的诗眼,才这样提出朗读要求的。孙老师化深为浅,不是要学生找出字眼,而是问“诗中哪一个字表达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就很顺利地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了。]
生:(一生读)
师:好,哪个字表达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
生:“还”字表达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
师:很好.
师:“还”(加着重号),这是什么意思?
生:(齐说)回的意思.
师:“还”就是回去、回家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想回家呢?诗人是看到了什么景色引起想回家的念头呢?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
师:(指题)再齐读一遍.
生:(读题)
师:“泊”是什么意思?
生:停泊的意思.
师:准确地说“泊”什么意思?
生:“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师:“泊”是三点水,专指船靠岸.
师:汽车、飞机到站能不能用“泊”呢?
生:(齐说)不能.
师: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
生:是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师:瓜洲在哪里呢?
生:瓜洲在长江北岸,镇江对岸。
师:讲得很好,孙老师给大家画一个示意图。
师:(边画图边讲)这代表长江,瓜洲在长江的北岸(板书:瓜洲)长江北岸渡口,瓜洲渡口紧靠长江,这是瓜洲(指图)那么泊船瓜洲连起来讲是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
师:很好。(边画边说:紧靠瓜洲画一条小船)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就叫什么?
生:泊船瓜洲
师:那么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产生什么想法呢?我们先来学习诗的一二两句,一起朗读一下,“京口瓜洲……”齐——
[评:这是第三遍读,一句一句读。三读构成了由粗读到精读的读诗过程。]
生:生读句
师:前两句诗当中有三个地名,我们在题目中看出了瓜洲是一个地名,(在瓜洲一词下划横线),还有一个地名,第一句当中是什么?请你说。
生:京口。
师:好,京口(划线),京口在什么地方呢?
生:京口是地名,现在指江苏省镇江市
师:讲的很好,谁还有补充?
生:京口在长江南岸。
师:很好,那么“京口瓜洲一水间”这个“间”是什么意思?(在“间”字下打点)
生:指相隔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间隔
师:还有补充吗?
生:距离。
师:还可以解释为距离?有不同的意思吗?
生:中间。
师:中间、距离,这两个解释不准确,准确地说是隔开、相隔,那么这句诗连起来怎么说?谁来把它解释一下。
生:京口与瓜洲只隔着一条长江。
师:可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你可以把“京口”与“瓜洲”摆在“一水间”前面去说一说?
生:长江把京口与瓜洲间隔起来了。
生:一条长江把京口与瓜洲间隔开来了。
师:一条长江把京口与瓜洲间隔开来了。嗯,不错。还有什么补充?
生:长江的两岸就是京口和瓜洲。
师:对,这样说也可以的。那么要是老师在这个图上画上京口,你认为应该画在什么地方呢?
生:应该画在京口的对面。
师:画在什么的对面?
生:(笑)画在瓜洲的对面。
师:喔,画在瓜洲渡口的对面。(师板书:京口)
生:(齐说)京口。
师:(指着板书)瓜洲的对面就是京口。“京口瓜洲一水间”指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长江。靠的很近,是不是?
[评:诗是四句,为什么要一、二放在一齐读,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老师是有用意的。第二句中的“只”,其实是互文,第一句实是“京江瓜洲只一水间”。因为诗句里含有“只”的意思,所以才能揭示出瓜洲和京江靠得很近的意思。]
生:是。
师:第二句中还有一个地名,是什么地方呢?
生:钟山。
师:是钟山。(划线)那么钟山在什么地方呢?有同学知道吗?
生:钟山在江苏省镇江市的紫金山。
师:再说一遍,钟山在哪儿?
生:在镇江市。
师:钟山在镇江市,有不同意见吗?
生:钟山在南京。
师:对,钟山在南京,在南京的什么地方呢?
生:紫金山。
师:在宋朝时候紫金山也叫钟山。那么有同学知道钟山和作者有什么联系呢?
生:(纷纷举手)
师:很好,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呀!
生:当时王安石的老家就在钟山。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外书。
师:好,你是从课外书预习得来的,哪位同学有补充。
生:当时王安石的老家就在半山腰上。
师:请坐,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王安石很长时间一直住在钟山,所以王安石就把钟山当成了他的故乡,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师板画:钟山)钟山也在长江的南岸,即今天南京的紫金山。那么“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个“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呢?(划线)
生:“数重山”的意思就是几座山。
二、特级教师施建平《泊船瓜洲》课堂实录
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 施建平
师:听你们老师说,我们班不少同学对古诗挺感兴趣,是吗?
生:是
师:好,那老师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学生举手,三个学生先后背了《春晓><</font>游园不值》《绝句》
师:看来,大家确实学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王安石,听说过吗?
生:王安石是宋代的一个大政治家、文学家
师:说得对。王安石是宋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这首诗是他沿着长江行驶的旅途中写的。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
生一:瓜洲
师:瓜洲在江苏省,离南京不远。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这个“泊”是什么意思?刚才同学们背的《绝句》中就有这个“泊”字
生:
师:好,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出示: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一首怎么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读得很好,刚才他这个字(指板书间)读对了,但我在下面听的时候,有的同学把这个这字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第几声?
师:(板书:jian)读第四声,为什么读第四声呢,你们看,瓜洲在这儿,京口在它的对岸(画0标出京口的位置)在江南,就是在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和瓜洲,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被长江隔开了,所以在这里读第四声,比如“间断”还有间 ——什么?
生:间隔
师:在这儿就是间隔地,隔开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读
师:好,京口我们知道了,那么钟山在哪呢?钟山在京口的西边(画钟山)在南京。王安石的家就在钟山南面的半山园。数重山的数是什么意思?
师:(在钟山和京口之间画几重山)从瓜洲到诗人家乡只隔着一条江,几重山,离得很近了,在往下读(学生读后两句)
师:绿在这里是吹绿的、染绿的意思。还是什么意思?
生:还是归的意思师:还就是归,也就是回家,何时呢?
生:就是那时候
生:什么时候
师:对,就是什么时候,这首诗大家都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再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谁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好,先说说这个泊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把泊、间、数、绿、还、何、时几个词语的意思复习了一遍)
师:谁能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生:京口和瓜洲两个地方只隔着、隔着。。。。
师:隔着什么
生:只隔着长江
师:哦,只隔着一条江。第二句呢?
生:钟山只隔数山就是隔着几重山
师:好,你慢慢说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 就是春风来了,春天到了,许多树都发芽了,绿了
师:就是春风把江南岸怎么了?
生:吹绿了
师: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
生。。。
师:说得挺好,诗人非常想回家。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
(是出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
师:学习古诗要明白诗的大意,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诗人的感情。老师把这首诗读一读,你们听一听,体会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听了老师的朗读,大家对这首诗表达的感情,肯定有了新的感受。那么,怎么样才能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我想,我们要想办法进入诗人写诗的意境。你们觉得诗人写这首诗 可能是在什么时候?
生:可能在夜晚
师:是在什么季节的夜晚?
生:是春季的一个夜晚
师:是春天的一个晚上,在你的想象中,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望着哪儿吟这首诗的呢
生:是作者站在船上望山的时候
师:可能站在船的哪儿?生:船头上
师:(在黑板上简笔勾画诗人站立船头的形象)这天晚上,天上可能还有什么
生:天上还有月亮
师:(画月亮)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听听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片断)
师: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到。。。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 。。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师:如果你就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议论)
师: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找一个同学)
师:你现在就是诗人,站在瓜洲的船上,那你开始应该怎么说?
生:对面就是京口
师:(拍拍同学的肩)好,你说吧
生:(表演钻出船舱)咦,对岸不就是京口吗?京口这边再隔几重山就是钟山了,春风又一次次吹绿了江南岸,家乡的青山,家乡的绿水真是太美了,我何时才能在明月的陪伴下回到故乡呢?
师:好,还有补充的吗?想到家乡的美景如何呢?
生:家乡的田野被春风一吹又绿了师:田野里长的是什么?
生:这时候田野里长的是麦子
师:长的麦苗,绿油油的
生:果园里的果树被春风一吹都开满了美丽的花
师:这时候开的什么花?
生:桃花,迎春花
师:家乡的油菜花什么颜色?
生:金黄色生:大地换上了一件绿装
师:他是总地说,大地换上了一件绿装。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得非常好,想到诗人脑海中浮现的许多的美景,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对,这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生:绿
师:好,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有到、过、入、满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让我们来用到呀过呀吟吟,比较一下,好不好?
生:春天又到江南岸
师:怎么样?太一般了吧,只能说明春风到了,我们再用过字来吟
师:过,吹过了,吹过去以后怎么样呢?也没写出来,所以也没有用。还有入,满等,诗人也没有用,最后选了这个绿字,我们再用绿字来吟吟
生:读
师:用绿好在哪里?
生:它描写敢春天到了江南岸,使大树成了绿色的了
师:哦,写出了春风到了江南岸把大树吹绿了,吹绿这个意思有了
生:如果用到、过、或满的话,春风吹过去以后没有什么感觉。春风又绿江南岸 写出了春风吹过以后,江南岸就变了样,成了绿色的了
师:你也体会到了。春风又到,又入,还有别的字等等,只能说明是春天到了,但是绿字,不光写出了春天已经到了,而且把春天到后景色的变化写了出来了,写出了春天的鲜明色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你们再读读。
生:读后两句
师:这里还有个又字,又绿说明时间过得——
生:快
师:第四句的“何时”要注意,诗人是那么急切地想回家,家乡是那么的美,但是他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所以这个何时能够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你们再轻声读一读
师:学到这,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
生:是《静夜思》(齐背)
师:刚才我们根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景,好象我们自己已成了诗人,更深地体会到诗人的感情,就是“想意境,悟到了诗情”
(出示:想意境,悟诗情)
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演(放音乐朗读)
师: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会背吗?
生:试背
师:学习古诗就要注意有感情地朗读,熟读,直到能够背诵。这首诗写了诗人泊船瓜洲时的所见、所思和所感,诗人觉得家乡是那么美,那么可爱,他是多么急切地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这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的家乡是多么的地热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是人之常情,这种感情是无比深沉无法磨灭的。
三、自主阅读 引领探究
——特级教师陈金才 《泊船瓜洲》课堂实录及点评
一、确定自学目标,引导学生先学初探
师:(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大家一起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这首诗同学们之前已经按照老师的自学提纲进行了认真的自学。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自学提纲。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纲)
师:自学提纲有三个要求:一是熟读诗歌, 特别注意诗歌中多音字的读音;二是理解诗句, 要运用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 理解诗句,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三是先提出一至二个问题,然后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已经解决了,你可以把答案告诉大家;如果还不明白,在小组学习的时候你可以问问其他同学。
(点评:自学要求明确,不仅有目标要求,而且有方法指导,能有效激励、指引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先学先探”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群学群探
师:下面我们带着学习的收获进行小组交流,请组长主持。
(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步骤。主要从朗读、理解、讨论疑问、合作展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引导。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学习步骤认真开展合作学习。各组学习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每一个同学都在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比较充分,达到8分钟。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在各组间巡视,倾听,指导。)
(点评:在先学先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是给了每个学生先学先探的所得在组内得到展示的机会,二是可以使个体先学先探所得在组内实现共享,实现组内个体间的所得互补,三是通过展示与互补,相互激励,彼此触发,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过程实际是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过程,也是获得愉快学习体验的过程。妙!)
师:刚才各小组在认真地学习、交流。下面我请几个小组上来做展示,看哪个组的同学最自信。
学生活动:
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都给自己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如“活力组”、“书香组”、“阳光组”等等。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每一个同学都自信地把手举得高高的。
(点评:先学先探了,小组合作学习时先学先探没有弄懂的不少问题也在组内相互交流中又得到解决,学生自然会“都自信地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请“活力组”的同学上台展示。
学生活动:
“活力组”的全体同学非常开心地上台并“一”字排开,由主持人主持展示过程。先让小组成员展示朗读,读得正确、流利;接着有两个同学领读“间”、“重”等多音字的读音,讲解不同读音所表示的不同意思,这些多音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和意思;再展示了对这首诗的理解,由四个小组成员一句一句讲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提出的问题是: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为什么要用“绿”?并公布了本小组同学讨论的答案:这里用“绿”是说春风吹过以后,草变绿了,长江两岸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师:请对“活力组”的展示做点评。
学生活动:
学生表扬活力组朗读很有感情,理解诗句也很准确,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自己解决。指出的不足是:没有解释题目,也应该适当介绍一下作者。还建议他们,要根据汇报的顺序来确定小组成员站立的位置。
(点评:小组展示,每个个体展示的是小组集体的学习所得,避免了个体发言的紧张。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代表集体的个体往往会表现得更好,因为每个个体在集体里有了角色感,有角色感就会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自然会转化为“我要为集体争光”的行动。)
师:刚才这个小组展示了朗读、理解,也展示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水平很高。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准确。现在再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展示,要学习第一小组的优点,同时还要注意尽量跟他们不一样,要有创新。
(其余小组再次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请“书香组”为大家展示。
学生活动:
书香组首先把朗读和理解诗句结合起来进行展示;然后出题考大家:
学生问:本诗的作者王安石是什么人?
学生答: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做过丞相,写过很多诗歌、散文。
学生问:作者王安石是在什么时候写这首诗的?
学生答:我从“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知道,王安石是春天的时候写这首诗的。
学生答:我从“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知道,王安石是在春天的晚上吟诵这首诗的。
学生问:诗中写了“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哪里才是作者的家乡?
学生答:诗的题目是《泊船瓜洲》,所以瓜洲是作者停船的地方,不是他的家乡。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我认为“京口”就一定是作者的家乡。
学生答: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一条长江,所以京口不是作者的家乡。作者的家乡应该是在“钟山”。
(点评:小组展示形式发生了变化,反映了学生的创意追求,这也是老师所期望的。这种创意追求在小组展示时候最容易表现出来,因为我们是“书香组”,而不是“活力组”。“我们一定要与别人不同!”这是每个组员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
师:(出示简单示意图)瓜洲在长江北岸,京口就是今天的镇江,在长江南岸,与瓜洲隔江相对。钟山就是现在南京的紫金山,是作者的家乡。从京口到钟也只是隔着几重山。
(点评:教师及时补充,非常有必要,这是这首诗理解上的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表扬书香组,并给主持人提了建议:要认真听别人的回答,当别人回答错了的时候,你要给他指出来,不要只说“谢谢”。)
师:我还想请一个组上来展示,最后这个组展示的水平应该更高。
请“阳光组”为大家展示。现在你们准备的有些内容可能已经跟别的组重复了,你们准备怎么调整?
生(阳光组主持人):下面我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先看我的板书(学生画了一张简单的标有“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和长江、山峰的示意图),京口和瓜洲之间只有一水之隔,钟山也就是南京,它跟京口也只是隔着几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又是一年的春天到来了,作者离开家乡,什么时候才能在明月的照耀下回到家乡。这句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你像一个小老师一样,讲得非常好。你们组有问题吗?
生(阳光组另一同学):我们组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离开家乡?经过查找资料,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作者当时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只发好离开家乡。最后一句其实就是整首诗的灵魂,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但回答得是否准确呢?我们先把它记下来,等一会儿我们再讨论。
(点评:学生讲解比老师讲解,学生听得会更专注。这不仅是形式的变化,而且是教学思想的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提炼核心探究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
师:现在我们齐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思考诗歌中每一句话的意思。
(生思考性地齐读)
师:再轻轻地读前两句。一边读一边思考:前两句集中写了一个什么意思?
(教师让学生反复读了三遍)
生:作者所在的瓜洲离家乡很近。
师:(板书“近”)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要把“近”的意思读出来。
(生齐读前两句,通过抓住“一水间”、“数重山”等关键词,突出了“近”。)
(点评: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是把诗读“厚”,这里是把诗读“薄”,厚薄之间意趣盎然。以“近”来引导学生读好诗句非常巧妙!)
师:再轻轻地读读后两句,一边读一边思考:后两句又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读出来。
(生齐读后两句,突出了“又”、“何时”、“还”。)
师:能像前面那样,用一个字来概括后两句诗的意思吗?
生(齐声):还!
师:下面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读出一个问题来吗?
生:这首诗前面说离家“近”,后面又说非常想回家。既然离得那么近,他为什么不回家呢?
(点评:近而不能还,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也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只有弄懂这个问题,学生才能真正与诗人进行对话,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准确把握诗心、诗魂。)
师:对呀,他为什么不回去呢?站在瓜洲岸边的王安石,眺望着沐浴在月光下的家乡,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看补充资料。
补充阅读资料:王安石与《泊船瓜洲》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丢掉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南京。
师:带着问题,拿着笔,一边快速浏览,一边把你觉得有用的地方划下来。
(生认真地看补充资料,边看边划记号。教师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一会儿,边组织学生交流。)
师:王安石这次出门是要干什么去啊?
生:到京城去做官,做宰相。
师:王安石是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原来就是宰相,后来被罢了官,这次进京又是去做宰相。他在做宰相的时候,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声):变法。
师:什么叫变法?
生:改革。
师:变法,就是把原来的那些不好的制度换成新的制度,好的制度。王安石变法给国家带来了很多好处,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后来他却被罢了官。这次皇帝又让他去做宰相,他两次推辞,做宰相都不愿去,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他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罢去了宰相的职务。这次去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生:他担心自己再次被罢免。
生:他担心自己坐牢,甚至被杀头。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王安石写后两句诗的心情。
生:忧。
师:他忧什么?
生:他在担忧自己的命运:这次进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啊。
生:他担忧,这次去会不会坐牢、杀头?还能不能回到家乡啊?
生:他也在担忧国家的命运,变法好能不能进行,能不能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呢?
师:他不仅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也为国家的前途担忧。这个时候你再读后面的两句诗,你怎么读?
(几个同学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无限感慨地,入情入境地朗读了后两句诗,读出了诗人的“忧虑”、“惆怅”、“茫然”。学生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对诗歌的情感体会明显比之间深入了。)
师:“诗言志”,诗人写诗的时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的。我们读诗的时候,要读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点评:及时补充必要的资料帮助学生读懂诗心,而不是靠老师的“告诉”,这又是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
四、延伸阅读,训练学生探究能力
师:下面我们看看王安石的另外两首诗。
(出示《元日》,全班一起读)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元旦
师:这里讲的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元旦,而是新年的第一天。
师:王安石写了这一天的一些什么情景呢?
生:放鞭炮,过新年,春风送暖,喝屠苏酒,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
师:对。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一次做宰相,推行变法的时候写的。大家思考:王安石为什么要写“放鞭炮,过新年,春风送暖,喝屠苏酒,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会想些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师:还有一首诗,大家读一读。
(出示:《梅花》,学生朗读。)
师:《梅花》这首诗这首诗写什么?
生(齐声):梅花。
师:王安石第二次做宰相后,又丢了官。这是他回到家乡以后写的。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心里又在想什么呢?他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带着这些问题,请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给学生分了工,有三个小组讨论《元日》,另三个小组讨论《梅花》。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讨论《元日》。谁能读懂王安石的内心?
生:新年的第一天,王安石心情好,他写“放鞭炮,过新年,春风送暖,喝屠苏酒,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是表达他愉快的心情。
生:王安石写《元日》时,是在改革成功时写的,他看到老百姓过着幸福的日子,所以很开心。
师:你想得很深刻。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有两个意思,它的表面意思是写人们把旧春联取下来换上了新的。他内心的意思是:他所推行的变法也正是这样,把旧的制度废除,换上新的制度。
师:旧的总是要去掉的,新的总是要来到的。看看这首诗中代表“旧”的有哪些?
生:旧的一年,旧桃符。
师:代表“新”的有哪些?
生:新桃、初升的太阳、新年、春风。
师:王安石是借这首诗表达他的心声:除旧革新,废除旧的制度,创造崭新的生活。
(点评:拓展读两首诗,仍然是分组学习,如果说学习《泊船瓜洲》是“举一”,这里是在“反三”,进一步强化如何读懂诗“心”的方法,指向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师:这首诗理解得很好。再看《梅花》,你能走进王安石的内心吗?
生:王安石再一次被罢官,他孤独地回到了家乡南京。他写的梅花也是孤独的。
生:梅花开放的时候正处于严寒的冬天。再一次被罢官孤独地回到了家乡的王安石,此时也是他的冬天。他的心里很寒冷。
生:梅花在严寒的冬天里还要开放;王安石在困难的境地也没有放弃他的理想。
生:梅花在墙角发出暗香,它是高洁的,是坚强的,也是傲慢的,王安石也是一样的高洁,一样的坚强,一样的有傲骨。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跟以往学古诗相比,你们觉得今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读进诗人的内心。
师:好。这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下课!
总评:
读完实录,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特级教师陈金才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语文课堂!在这节课里,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决不再是老师独霸的舞台而是学生的学习的天堂,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完全退居到幕后,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这节课里,我们看不到老师的步步紧逼,听不到老师的如珠妙语,有的全是学生的合作、交流与展示活动,有的全是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得和发现。在这节课里,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读懂了诗,读懂了王安石,还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读懂诗的方法,不仅获得了合作探究的乐趣,集体学习的快乐,还得到了交往的指导、学习的自信心!
陈老师用这节课告诉我们:
课堂是用来干什么的?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用来教学生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真的不知道课堂上教学生什么,不应该教学生什么。这节课上,陈老师告诉我们,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坚决不要教。这节课里,老师只教了两个容,一是“瓜洲、京口、钟山”三个地方的位置及关系,一是如何读懂诗心。这两个内容一个是诗在理解上的难点,一是学习诗的方法,其余的全交由学生自己去学会。课堂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是为了分享自学所得,巩固所学得的知识。从《泊船瓜洲》到《元日》、《梅花》,我们看到了学生掌握读懂诗心方法的过程,看到了学生在一节课里学习智慧是如何生长的。我一直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真正要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有存在的价值。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弄清学生有什么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有探究的需要,有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有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有责任承担的需要。传统的语文课堂,只是几个少数的“优秀学生”在与老师周旋,多数学生的这些需要被忽视了,成了课堂的“看客”,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连“看客”都不当了,成了课堂里的“木头人”或是破坏者。看特级教师陈金才的这节课,就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这些需要。先学先探,群学群探,深度探究,训练能力之探,一节课都在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展示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获得认可和欣赏的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问题,读懂了诗心,在一节课里获得了新体验,得到了新知识;通过小组学习、展示这种形式,让学生全员行动,使其产生角色感,进而赋予每个人以责任感,满足了学生承担责任的需要。学生能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看特级教师陈金才的这节语文课,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语文课堂缺少了什么,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当下中国的语文课堂缺少了什么。有专家总结陈金才的语文课是第三代语文课堂,第一代语文课堂是师讲生听的课堂,这种课堂,学生只需要听就行了;第二代语文课堂是师生一问一答的课堂,总体还是以老师为主;第三代语文课堂就是陈金才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真正行动了起来,都在探究,都在发现,都在分享别人的学习成果同时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别人分享,学生生命活力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而老师只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主持人、导演。
四、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诗)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请,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如果这样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读),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读),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生朗读)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生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生齐读)
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好,默读《长相思》。
(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好,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
生5: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儿?
众生:他的心在故乡。他的心在家乡。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展?新的体会?
生1: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4: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心总是牵挂家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觉、那种心情读出来。(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坊《长相思》。(生齐读)
点评:引领学生诵读是诗词教学之根本,王老师自然深谙此道。第一板块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读懂“词意”上。上课伊始,教师用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概括了王安石《泊船瓜洲》和张籍《秋思》的乡愁。温故而知新,十分自然地引发学生对纳兰性德乡愁的探寻,探寻词人心迹的路径是什么?那便是反复的朗读。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四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又由整体上感悟词人“非常思念家乡”,到从字里行间具体叩问其“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读的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步步梯升。此时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乡愁。
朗读需要指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教育无痕,这是教学之高境界。诸如“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教师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词意,习得了倾听、感情等学习方法,并且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反复朗读,多次与文本对话,看似简单,实难做到。这一步为本课读出“词情”“词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