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银杏不负秋,又是一年叶黄时。
2023年的秋天来得有点晚,与夏纠缠在一起缠缠绵绵,欲达还休。本来临近立冬了,11月2号的气温居然依旧保持在30度左右,据说涮新了五六十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约几家好友,赏金黄色的银杏叶,是每年秋天户外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虽然今年的银杏叶黄得比往年晚一些,但是她不会缺席。这个周六(11月4日),我们三家7人把户外活动的第一站,选在了拥有千年银杏树的淌豆寺。
淌豆寺里有一泉,名曰“淌豆泉”。据说其与李世民东征期间发生的故事有关。寺内有一古银杏树,树高27米,树干周长5.2米,树龄已逾1400年。传说为李世民东征时手植于此,为一级古树名木。古树冠如华盖,遮天蔽日,寒署易节,生机盎然。
每年秋季,满树叶黄,户外活动者趋之若鹜,争相观赏。
大概是天气原因,今年的树叶黄得不仅晚一些,而且也有点枯黄的感觉。即使如此,古老的银杏树与古朴的寺院建筑,在蓝天白云下,构成的自然景观也令许多驴友及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
淌豆寺依旧在,但昔日的佛堂如今空空的,取而代之的是花卉与砚台及雕塑等艺术品,成为一市场。里面尚未成型的建筑似乎无人问津,成为“烂尾楼”。只有外面东山崖下的淌豆泉依然水流不息,引来不少带着大桶小桶的灌水者。
不大的淌豆寺引来众多的游人。原本就不宽的道路,一时竟然堵车严重。
我们只好试探着从西边一条小路往外走。弯弯转转地绕行至伙路村,然而转到港西路上。穿越伙路村,里面都是拆得七零八落的旧房,不知道新村搬迁到哪里去了。虽然一路走来拐弯抹角,但是再去淌豆寺有了绕行路线,不用再怕堵车出不来了。
从淌豆寺,我们前往丁家峪赏红叶。不料,今年的红叶居然悄无声息地散落了。
既来之则安之。反正户外图的是“活动”、求的是散心、为的是快活,一切顺其自然吧。于是,我们将车泊于村头路边,然后徒步去位于山腰的白云观。
大概与红叶已经飘落有关吧,前往游玩的人很少,以前车辆拥堵不堪相比,有点儿门可罗雀,白云洞下面的小广场上有当地村民在摆摊卖自己的地瓜、鸡蛋、南瓜等。同时,一块农家乐炖大鹅的广告牌格外醒目,一旁老乡也一个劲儿称赞。虽然时间尚早,我们仔细看了一下,遂决定午餐选定于此。
如今的白云观,早失去了往日香火的旺盛。不仅大门紧闭、把山崖下的泉也锁在了屋内,而且看上去无人管理杂草丛生,多年失修。
山坡上的红叶除了偶尔有点似点缀般,大都飘落了。
我们不再登山,从白云观南侧的建筑后面,穿过丛林准备绕道去观赏悬崖上那个大大的“寿”字。房子旁边有一“白云泉”,泉水清澈,滴答滴答的不停地滴到石壁下的泉池里。
穿过原本是大片的红叶林,林中满地是落下的红叶。转到山崖下,一个巨型大红色的“寿”镌刻在峭壁上,成为丁家峪这一自然景区重要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下面的平地上,茅草与芦狄灰白色的花絮在微风中摇曳着,似乎在告诉人们深秋时节,季节变幻,马上秋去冬来...... 一个很陡很陡的下坡,绕回到原路。一片茂密的竹林在临近寒冬依旧碧绿青翠,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在北方以前是很少见到的。从翠竹林旁走过,突然脑海中闪出“翠竹青青吆披霞光.....”那首当年上小学时脍炙人口的一首歌中的歌词,虽历经四十多年,依旧能够张嘴即来。那是当年电影《春苗》中的一首歌。
触景生情哦,一片清脆的竹林,无意中竟然一下子打开
记忆的闸门,把时间拉回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回到泊车的地方,依旧买老房东的一点土特产,什么花椒、地瓜、萝卜等,似乎如此才能慰藉自己的心灵,让老乡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好人终有好报的因果关系,虽然买不多少东西。因为每次前往,那家女房东总是那样热情质朴与厚道。
午餐,我们出丁家峪后左转,大约三百多米远,至历甲泉公交站牌,路东侧有一“玉明贤生态庄园”的简易牌坊,由此进入山路,农家乐在山里面,但意想不到的是生意挺兴旺,人还不少。火头大锅炖大鹅,可口又实惠,六个大人一个小朋友,花了不到二百元,可谓物美价廉。饭后,我们又漫步山庄,游览了一会,然后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