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后,第二次参加离退休干部处组织的集体活动—-青岛行。
这次活动从10月25日至27日,来回一共三天。
早上大巴车6点20从机关出发,所以我4点40分起床,一包方便面打发早餐,夫人驱车送我,不到6点赶到经四路高架桥出口,然后徒步去机关乘车。
49座的大巴车载着47人,7点从金源山居出发,然后顺英雄山路一直往南上南绕城高速,开启了奔赴青岛之旅。
大巴车是沿南济青高路走的,徒中先后在服务区休息两次,跨过长长的胶州湾跨海大桥,到达青岛纺织工人疗养院的颐和花园酒店已是12点多。
午餐后休息一下,下午2点30分乘车前往八大关游览。
八大关景区,其作为青岛一极具特色的城市名片之一,套用一句现在时髦的说法,是重要的网红打卡地,所以但凡到过青岛的人多会前往驻足。
对于八大关,虽说名字烂熟于心,且不止一次地走马观花式“路过”,但真正走进且专程仔细游览还是第一次。
假如有人问八大关名字的由来,此前恐难以回答。
据资料载:八大关风景区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历经建设至三十年代基本形成。因其八条街道以我国重要关隘命名,故称“八大关”(后增为十条),即:韶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山海关路、居庸关路、临淮关路、正阳关路、函谷关路、嘉峪关路、武胜关路,沿汇泉湾和太平湾形成方圆数公里的海滨风景区。行道树因路而异,与各色建筑相映成趣,正阳关路紫薇夹道,紫荆关路雪松成列,韶关路碧桃吐艳,宁武关路海棠缤纷。“八大关”建筑多为
独立院落别墅,以欧陆式近代建筑风格为主。在这片区域中,有200多栋建筑,包括了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丹麦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0月被评为“中国最美城区”。
我们在导游引领下,漫步于景区,观赏着一个个风格迥异的建筑及院落,穿行在两旁不同树木的各条道路,仿佛穿越时空,满目异国风情。
比较著名的建筑有公主楼、花石楼等。
公主楼坐落于居庸关路10号,小楼由一座尖塔与不规则斜顶屋组成,南部有方型平台;就像是童话故事中的常有的模样,精巧可爱。公主楼建造于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占地近千平方米,建筑面积721.98平方米。据说此楼是当时驻青岛丹麦总领事为丹麦公主建筑的别墅,准备丹麦公主来青岛避暑时居住,实际上丹麦公主并没有来过,但“公主楼”的名字却传开了。
八大关标志性的建筑“花石楼”始建于1930年,这座极具代表性的城堡式建筑以哥特式风格为主体,融合了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艺术的精髓,室内壁炉取暖,滑石镶嵌,楼外墙主体采用花岗岩砌成,又装饰有鹅卵石,故人们称之为“花石楼”,是一幢珍贵的建筑艺术品,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花石楼主体的建筑面积为800平米,分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塔楼到五层,塔楼为瞭望台和观海台,建在临海岸岬角部位,地势突兀,三面环海,每层的房间间间相通。1949年1月蒋介石和宋美龄曾住在那里,所以又有“蒋介石公馆”之称。解放后,董必武先生和陈毅先生都曾下榻过花石楼,陈毅元帅在此挥毫写下了著名诗篇《初游青岛》。
花石楼紧挨第二海水浴场,绿树成荫,山水相连,海天一色,风景如画。
我们从海边绕花石楼一圈,然后回返。
期间,路遇一卖烤红薯的女人,三轮车上座上,躺着一个看上去三四岁的小男孩,盖着破旧的衣服,双目紧闭,睡得很香......
此情此景,令人生出难以言语的一股说不清的滋味,于是脱口而出:吃不吃的,这个要买一点!话音未落,同行的张已走到炉前,扫码购买了一个大地瓜!感动的女人一个劲儿的说谢谢。
行善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一个简单的举动,一个特别的烤地瓜,一份不足为奇的买单,给我们带来了些许的愉悦和心理上的宽慰,何乐而不为?!
...
... ...
多年来花石楼的建筑风格一直受到文化艺术界的青睐,许多电影电视剧都选在此地拍摄。有着如此独特风格和故事的花石楼,如今还伫立在那,面朝大海,静静地吹着海风,看着每日的潮涨潮落。
走在八大关的路上,绿树成荫,不时还能见到拍婚纱照的新婚夫妻,幸福之情洋溢在脸上。
总之,青岛八大关是一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的近代建筑群,它们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变迁,也是青岛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我们入驻的宾馆离五四广场不远,出门左转至第一个红绿灯,然后右转直行通过一个路口,很快就到五四广场了。
五四广场也是青岛的地标建筑之一。红红的火炬,象征着青春与活力!晚上七点,华灯璀璨,广场后面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闪烁的灯光秀,一会儿红色一会儿蓝色一会儿黄色,同时不断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与海湾中涌动的波浪、海岸线上闪烁的灯光,以水中的倒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留恋忘返。
我们徒步至奥帆中心,彩色的五环与别具一格的建筑,在夜色的海面上伴随着彩灯,朦朦胧胧约隐约现,像羞涩的少女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岛城夜色,真的很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