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来石岛的第二天。早上7点,我们就出门,10分钟后与毛大哥夫妇会合。在毛大哥的热情引领下,我们开启了以“十里故乡”为主要“景点”的游览。
对于石岛域内的景区景观,毛大哥夫妇可谓是了然于胸,包括乡村的边边角角、海湾的犄角旮旯,他都十分熟悉。
因为东墩村谷牧旧居纪念馆上午8点以后才开门,毛大哥带着我们首先顺路前往镆铘岛。
镆铘岛位于石岛所属宁津街道办事处东南端,三面环海,仅北面一路与陆地相连。全岛面积8.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8公里,岸边遍布奇礁异石,整个岛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鸟瞰似一把宝剑,为荣成最大的岛。
该岛因形似古剑镆铘,故名之。
据资料载,镆铘岛上有九个渔村,其中岛西庄村年代最为久远,建村于清朝乾隆年间,原名汤家庄。在唐代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礼行记》一书中就有记载:赤山浦(今石岛湾)东南涉小海,有岛与东岸接连,是吴干将作剑处,时人唤为镆铘岛,至今还有铸剑留下的炉台圈、淬剑池等遗迹。镆铘传说由此得以广泛流传。
而岛上最著名的传说来源于西南端距岸200米处被称为“姑嫂石”的巨石,其形状犹如三个妇女在和大海巨浪搏斗。传说很早以前,岛上有户贫寒的人家,家里的男人外出服徭役,只剩下婆婆、媳妇和两个小姑子。不幸的是婆婆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外面又是狂风暴雪,两个小姑子和嫂嫂毅然冒着风雪去赶海,准备拾蛤蛎卖钱买药为母亲治病。正当她们蛤蛎满筐要返回时,突然狂风大作,大浪滔天,海水一个劲往上涨,很快就要把人淹没,原来是龙太子出来游逛,看中了两个小姑子,要抢回去当妃子。嫂子连忙一手扯着一个小姑子,死也不放手。她知道,如果两个小姑子被抢去了,婆婆也就活不成了。她们三人扯在一起,虾兵蟹将无法将他们分开,龙太子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将她们三人变成了三块礁石。从此,海面上变出现了三块并列的礁石,中间的大,两边的小,活像嫂嫂用两只手扯着两个小姑子在抗争,后来人们就把它们称作“姑嫂石”。
在毛老师的引领下,我们首先前往观赏镆铘岛灯塔。灯塔位于岛上一片庄稼地中,有一大院。大院的大门紧锁,我们只能外观了。
据说,镆铘岛灯塔历史悠久,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英国人所建,1956年重建。石砌结构,塔高16米,灯高28米。蓝天白云下,灯塔高耸入云,蔚为壮观,令人大饱眼福。
据毛老师介绍,院内还有几座公主坟。据记载,1896年,德国军舰“伊力达斯”号在荣成镆铘岛灯塔东北9海里处的东楮岛触礁沉毁,造成77人死亡,其中包括军舰舰长和爱妮公主。因此,在镆铘岛灯塔院内留下了德国爱妮公主墓。德国爱妮公主墓又名德舰“伊力达斯”死难舰员墓地,位于荣成市宁津街道镆铘岛灯塔院内东北侧,占地约2500平米。其中2座围有木桩和铁链的大墓,据传是舰长和爱妮公主墓。
2022年11月7日,荣成市镆铘岛西道村向荣成博物馆捐赠德文残碑一块,该石碑系德国爱妮公主墓群遗存。石碑52cm、宽45cm、厚18cm,因年代久远,碑体残损,仅留存下半部分。碑上三行德文文字,前两行为德国人姓名,第三行为两位无名氏。
望着眼前不大的院子和高高的灯塔,听着关于灯塔与公主坟的历史,仿佛使人穿越时光隧道,一幕幕惊涛骇浪似乎就在眼前……
岛上有一南洼村,村碑是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所写。他就是马未都的故乡。我们泊车于村头,漫步在村内,欣赏着一幢幢别具一格的已经成为非物质遗产的海草房。
据资料介绍:海草房民居,最早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沿海先祖用海草筑巢而居;从秦汉至宋金时代,它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形成基本格局,被划定为生成期;到元明清时代,成为繁荣发展阶段,奠定了当地沿海区域海草房民居群落基础。
海草房“以石为墙,海草苫顶”,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腐”等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石岛当地现存海草房近3000间,主要集中在宁津东墩、东楮岛、马栏耩以及东山崮山前村等一带。其中最古老的海草房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已有350多年历史,现保存完好,被誉为
“国内生态民居的活标本”
在村南的小港湾内,渔船儿整齐地排列在海边,阳光、海滩、渔船、静静的港湾,还有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鹅卵石……如诗似画的环境,令人欣喜不已。
毛老师不仅喜欢石头,还喜欢在这些各种各样奇石上写字画画。他教导我,找那些有特点的形状特异的厚一点的石头,回去后用刷墙的白色涂料涂抹一下,便可以在上面写字画画。然后去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选购合适的底座。把写好字画好画的石头放在底座上,一个出自自己手中的艺术品就诞生了!
在毛老师的启发和亲自指导下,我们便开始在海滩上捡拾石头。一种新的玩法,为生活带来新的内容和情趣,对于丰富业余生活大有裨益。
奇异的石头,成为我们当日重要的收获。
如果不是毛老师做“导游”,我们自己是绝对到不了富有特色、别具一格的镆铘岛的,更看不到富有美丽传说的姑嫂石。在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渔港码头俯瞰整个石岛湾,跑到海边近距离观赏姑嫂石……
从镆铘岛,我们驱车前往东墩村,一个极富海边特色、到处是海草房的渔村,一个原副总理——谷牧的家乡。
我们参观了由江泽民题写匾额的谷牧旧居。谷牧旧居是一栋海草房,于2014年9月完成修缮并对外开放。旧居内一南一北两个宅院,复原了谷牧同志少年时代读书和生活的场景。
谷牧,本名刘家语,1914年9月出生于宁津街道东墩村,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旧居旁边设立的谷牧传记馆,展示了谷牧同志的生平事迹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辉业绩,陈列了谷牧同志亲属捐赠的纪念品。
参观完东墩村,毛老师又引领我们前往一道之隔的东苏村。据说该村苏姓者均为苏东坡后人,村里建有苏氏祠堂,一棵千年雌性银杏树、一棵古老的朴树。
据了解,石岛当地现存400年历史以上古树数十株。其中宁津街道渠隔、东苏家两村一雄一雌两株古银杏树已跨越千年。
渠隔千年银杏树每到11月中下旬,便迎来
“千年银杏披金装,落叶纷飞入画来”的盛景。此外,东苏家村还存有一株800余年的朴树(俗称灰枣树),树高10余米,主干径围约5米,遮阴达100平方米,是我国同树种中罕见的老者。盛夏时节,古老的银杏树下成为留村百姓休闲游玩避暑乘凉的好地方。老乡们在树下乘凉打牌玩耍。
我们沿路依次观赏东苏家村、渠隔村的古老银杏树及朴树,然后顺路前往留村。留村墓群位于宁津街道留村西南,为程氏祖墓。原占地13亩,曾有石墓四十余座。现有7座保存较为完好。石墓为球形,花岗岩砌筑。保存较好的一座高2.3米、腹径17.5米。底层多作八角形台基,饰有狮兽花草浮雕。台基前方,一般坎有碣铭,铭文多半风化剥蚀,可辨者有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
留村元代石墓群作为如今我国历史悠久且地表封石依然完整的石墓群,留村墓群于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村多姓程,村内海草房众多。村西有一古老的枫杨,又称蜈蚣柳。还有一组闲置的太空舱。
中午,我们返回住处,在租住的房子里做饭午餐午休。
下午5点多,我们先是游逛附近的农贸市场,然后前往石岛湾海滩赶海,拣海虹,看人家如何挖海蛏子。晚霞映红了赤山及海面。赤山张宝皋面向大海的雕塑清晰地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