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7漫游石匣三人行
(2023-07-28 18:05:52)
标签:
365 |
分类: 旅游休闲 |
6月17日,周六。我们与孙把户外活动的目的地选定在历城区仲宫的石匣村。一来想摘油杏;二来附近可以转转。
上午9点,按照惯例,我们在石匣村集合。叫石匣村的不仅市中区有,章丘区也有,所以行前特别强调切勿粗心,导航一定记住是历城石匣村。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济南的山村比较多,从“石匣”这个名字就可以判定。
在村头的岔路口,路边一溜儿摆摊的老乡多数守着一堆堆的杏,除了“脸庞”红扑扑个头比较大的玉杏,还有黄澄澄油光光的小一点的油杏。除此之外还有老乡自己种植的黄瓜、韭菜、芸豆等土特产。
车一停稳,老乡们便纷纷热情地招呼:要杏不?要点什么?
“我们刚来,临走的时候再买点哈!”
与老乡的简单寒暄得知,今年的杏收成不太好,基本都摘完了。
我们继续前行,把车放在山下村子里,然后徒步漫游。
仲宫的石匣村,与里石村、外石村相邻,地处群山环绕的山坡上。从村头的岔路口,一条左转路缓缓盘桓上山坡,可直达老村,如今的老村没有几户人家居住了。一条往西直行的路,则通往山下的新村。
我们从山下新村往西,穿越村庄,沿着柏油山路,从村西头婉转往南,便逐步登上山坡。杏树林里,多数杏树都没有杏了,偶尔挂在树枝的
我们一边观望着山野中的杏林,一边漫步,不知不觉地便来到位于山坡上的老村。一户山村人家门前,老乡守着油杏在等待着买者。
路旁一没有院落也没有房屋的民宅旧址,一棵挂满红郁郁的玉杏的杏树,赫然引起我们的注意。杏树下面,掉下来的杏儿撒落满地,即使挂在树上的杏儿也显出干瘪的样子。
石头房屋,石板小路,石头院墙……透过眼前看到的景象,你可以想象出以前整个石匣村的样子。石匣、石匣,顾名思义,一定是四面皆是石头。尽管房前屋后一支支咣咣艳花儿盛开着,依旧掩饰不住老村的破落。如果说这也是所谓的乡愁,除了生活的艰辛与陈旧的记忆,则实在没有多大意义。毕竟,人们不是生活在空中楼阁,无论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
沿着老村的老道往南,左转就可以上山了。站在山坡上,南望便是外石村了。前些年,我们每到雨季都会来观瀑布的,湍急的流水,从山坡上一泻而下,在村里,在山谷,分别形成一道道不同的壮观的瀑布,引得许多城里人前来观赏。
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漫山遍野的杏花无异也是一大景观。
两年前山坡上正在开辟的防火通道,如今已经成了阔气的柏油大道,也为驴友们野外徒步提供了绝好的道路,虽然人们还是留恋那种原生态的乡野驴道。
沿着山路漫游,偶尔发现杏树上一两个干瘪的剩果,虽然皮尔皱巴巴的看相一般,但填到嘴里吃起来特别的甜,有点儿像新疆的大枣一般。
山路沿着山坡延伸,很快石匣村便镶嵌在了山窝里,从平视变成鸟瞰的对象,北面山顶上熟悉的“应天门”离我们越来越近。“应天门”把石匣村与子房洞景区一分为二,北面山下就是子房洞景区;这边便是石匣村了。不过,张良墓不在子房洞景区内,而是在石匣村这边的山坡上。
我们从“应天门”下,沿着一条小路,往石匣村这边开始下山。山坡杏林里不时有油杏剩果挂在树上,满地的落果更是随处可见了。忽然间,一棵红杏挂满枝头的杏树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他杏树只剩下清脆的绿叶,唯独其满树红杏,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不仅果满枝头,且树下散落满地,原来其为玉杏,大抵是因为玉杏价格太低,2块钱一斤,老乡不要了吧。
望着树上树下大大小小的杏儿,不禁为老乡叹息:真不容易啊!
小道下山一路穿过杏林,很快就到了张良墓了。三座石砌的拱形坟墓、一通石碑,依旧静静地掩映在林中。
有一男一女从西边的山坡走来,寒暄中指向西边并告诉我们:那边有两眼泉……
咦,还有两眼泉?只知道此处有张良墓,从未听说过有泉,虽然不止一次来过此地。
沿着小道往西,很快变成新修的石板路。大约在张良墓西20米远处的山坡梯田中,一座褐色木制凉亭,旁边一棵古老的柏树,走近一看,原来两眼泉均在此!
下面的泉叫做风斗泉,又名枫窦泉,因泉在枫窦岭下而得名,井深3米有余,常年不涸。离此泉不远,有一古柏,树龄150年,树高约15米。木亭下一泉,名曰“熨斗泉”,传说因水温高如熨斗而得名。
这意外的发现令人欣喜。大概之前没有修整,所以也没人注意吧。两眼泉相距不远,均为井状,四周新修筑了大理石地面及井口。风斗泉旁还置有石桌石凳。
环绕山村,徒步漫游一圈,大约八九千步,虽然线路不远,但上上下下得以锻炼也挺惬意。何况,其间还有蝶飞蜂舞进入镜头,加之杏儿黄的画面,石匣村的风光够可以了。
回到车下,时间尚不到11点。考虑到人少且时间尚早,遂商定不在外午餐,各自往回赶。
在村头岔路口,我们停车“兑现”曾经的诺言,不单分别买了少许油杏,还把老乡的黄瓜、芸豆及韭菜也分别带上了一些,虽谈不上满载也算愉快而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