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6云南行之二

标签:
365 |
分类: 旅游休闲 |
3月6日早上7点,我们从楚雄出发,前往大理。
对大理的认识最早源于“寺”字的解释。寺,在古代本来是一种官署名称,比如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等。在东汉明帝时期,皇帝邀请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来中国弘法布教。因为他们最初住在“寺”里,久而久之,“寺”就成了僧人居住弘法场所的通称。想到大理,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古色古香的寺院中,一座高耸着的白色的尖塔……大理在梦幻中似乎古朴沧桑、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路上,导游依旧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从大理白族的婚俗,到大理的房子坐西面东;从大理古国南诏的历史,到北水南火东木西金,以及猪与鼠相交之年的动荡不安。
“一路风光去大理,风花雪月等着你。”
谈到大理的风光,导游说可以概括为“风花雪月”四个字: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风”指“下关风”,太理的下关是一个山口,这是苍洱之间主要的风源,风期之长、风力之强为世所罕见。一年之中大风日数在35天以上。下关风平均风速为每秒4·2米,最大风速达10级。“花”指“上关花”,上关是一片开阔的草原,鲜花铺地,姹紫嫣红,人称“上关花”。大理气候温和湿润,最宜于花木生长,于是,爱花养花也成了太理白族人民的一种生活习俗。
“雪”指“苍山雪”,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苍山景观中的一绝。寒冬时节,百里点苍,白雪皑皑,阳春三月,雪线以上仍堆银垒玉。
“月”指洱海月,洱海外形如同耳朵,空中俯瞰,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洱海月色,水光接天,万顷茫然,令人惊叹。
第一站,洱海。据资料载,大理的洱海,古称昆明池、洱河、叶榆泽等,海拔1972米。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9公里,湖水面积约256.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北起洱源县南端,南止大理市下关,是仅次于滇池的云南第二大湖,中国淡水湖中居第7位。
洱海的西边是高耸入云如巨大屏障的苍山。
苍山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延绵48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苍山山脉连脊屏列自北而南由19座山峰组成,海拔3074~4122米,最高峰马龙峰海拔高达4122米,与西坡河谷相对高差约2500米,与东坡洱海相对高差约2100米,最低点海拔1360米(漾濞江与西洱河交汇处),4000米以上山峰有7座。苍山18座山峰之间形成的十八溪是洱海主要的水源之一,流经大理坝子,灌溉着洱海西岸肥沃的土地,最后注入洱海。
苍山洱海之间简称苍洱,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西山东海,加之风口所在,故而当地百姓建筑房屋习惯依山面海,所以形成坐西朝东的风俗。
按照日程,我们乘坐游船在洱海中一游。从海边而来的人,看惯了大海,对于原本就不是海的内陆的洱海,心中难免平静如水。唯有洱海西面的苍山,约隐约现,在云雾中穿梭,山水相依,给人以美好的想象。洱海周边也没什么特别的景致,仅仅是打卡式游览而已。
下午,我们赶往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大理古城景区为国家5A级景区。
文献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大理二个字为集郭沫若手书。“南北城门楼为1984年在原有城门及城台上重建”。整个古城商业化浓郁,街巷皆为商家,虽有古树、古井、石板路等,处处名族风情,但与新建的大多古城一样,似乎缺少了点烟火气。历史文化的积淀被浓浓的商业味所覆盖。感觉当然一般般,尤其是许多房屋包括南北城门楼都是所谓的恢复性重建。
下午,赶往大理陶然田社创意农场乘坐所谓的“酷酷”的“敞篷汽车”赏花海、拍天空之境。
现实与网络、广告总有一些差别,有点深或天壤之别。大巴车载着大家来到陶然田社,破旧不堪的吉普车4人一辆,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咣当咣当,颠簸起伏,尘土飞扬,算是让大家尝试一把“酷酷”的所谓敞篷汽车。
到达目的地后,在地导带领下,前往洱海边的三溪口湿地游览,有的骑单车,有的徒步,在海边漫步或观赏海鸥。而后,回到原地,所谓的花海并没有多少花,据说是因为退耕还林,不允许栽种花卉。所以花海完全靠想象,拍摄“天空之境”倒是真的,多为商业经营。在平地上搭起高高的平台,上面铺设厚厚的玻璃镜面,人在镜面上会有倒影反射,形成“天空之境”效果。
晚上,在入住下关的路上,导游开始讲解翡翠的有关情况,为诱导大家购买翡翠打基础、做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