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周六,趁着3月底前免票,我们两家4人再游五峰山。
上次去五峰山,还是12年前的2011年3月19日。对于五峰山的印象除了从山后登山进入,内有高高的台阶,以及从山顶穿越至104国道等,其他几乎记不清了。
驱车从104国道转往崮五路,然后再左转进入五峰路,很快就到五峰山景区了。过大牌坊后,松柏林立,古树参天,山岚环绕,四周布满一种清幽庄严的气氛。车停在景区门口,虽然坐在车上匆匆而过,但是那种仿佛深入大山丛林中的神秘色彩开始笼罩在心头。
说实话,前些年前往五峰山,都是跟随驴友户外爬山,从石窝村翻山进入景区,真正的走马观花式急行军,来去匆匆,甚至从来没走过正门。
从有关资料得知:五峰山属泰山支脉,主峰海拔395米,5座山峰并列,呈半圆形,从西向东依次为:聚仙(一称迎仙)、望仙、会仙、志仙、群仙峰。五峰绵亘错列,云绕巅峰,泉出石罅,环绕在绿树浓荫之中,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风景绝佳。
景区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睹照壁,上书:道法自然。据说,其建于元代,高4.6米,宽8.8米,厚0.63米。 对着景区大门一面,壁心为元代琉璃组成的莲花图案,生动细腻,制作华美。 影壁之后,是皇宫门木牌楼。 皇宫门也称木牌坊,自此步入道教圣地五峰山。木牌坊建于石台基上,四柱三门式,它的底座建于金元时期。其上顶均为木制,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990年重修,雕饰一新,气势雄伟,颇为壮观。在木牌坊周围及院内有13棵树龄320多年的柏树,名叫“十三太保”。旁边有指示牌介绍:相传元代五峰山洞真观有位半路出家的道人,其出家前有一子夭折。为纪念亡子,道人每年在亡子祭日栽植柏树一棵。当栽到十三棵时便羽化成仙。后来,清朝顺治皇帝闻知此事,非常感动,将这十三棵柏树敕封为十三太保。皇宫门内10棵,景区门内3棵。
再往里,架石桥。桥后就是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的午朝门了,亦即景区的正门。
进入午朝门,松涛阵阵,眼前一座殿址,石阶尚在,一对石狮忠实地守候在前面。这里据说原是明德王避暑行宫。德王是明英宗朱祁镇第二子朱见鳞的封号,现仅存遗址。
远山的石壁上,是今人刻下的雄健的“道”字,与山林松木相映成辉。
再往后,正中立一对高大的石碑,体势巍峨,确非寻常。右边是“圣旨”,左侧是“御制”,暗黄色的石碑外围镶嵌着青砖灰瓦。右边红墙中嵌着9通古朴斑驳的石碑,见证着五峰山的历史与沧桑。
石砌的卧龙池内水很少,斑驳的赑屃与石碑,与旁边480年树龄的古柏,以及古色古香的玉皇殿,给人以古朴及历史的沧桑之感。玉皇殿左龙两侧分别是龙王、虎神殿。
右转穿过一道小门,有一“漱玉泉”。据说,五峰山景区内除此之外,还有六大名泉:七星泉、青龙泉、白虎泉、七仙泉、鹿泉、润玉泉。另外还有寿泉、玄武泉等。
从漱玉泉往上,就是清冷泉了。泉水叮咚,青苔蓉蓉,泉旁有清冷亭一座,亭柱上写有“露滴仙人掌,云流欲女盆”一副对联。
再往上,一棵雌雄同株的粗大的银杏树引人注目。据说树龄高达2600多年,为济南域内之冠。
漫步于景区,古树古碑随处可见,建筑古色古香依山而坐,隆寿宫、三元殿、青帝宫、真武殿等,整个院落群山环绕,古朴典雅,清幽僻静,不愧为仙境。
据介绍,隆寿宫石坊,元代曾被敕封为“护国神虚宫”,明代万历年间封为“保国隆寿宫”,始建年代不详。明末清初此坊被雷击毁大部。1997年6月29日修复时,在原柱间掘出大宋年间铜币二枚。修复后,隆寿宫石坊长9米,高8米,气势雄伟。三元殿。三元殿在隆寿宫北,为隆寿宫的后殿,青石台阶,共91级,上有月台,列醮碑数10通,皆万历年间立。三元殿始建于元代,1996年底开始修复,1997年主体竣工。
后面有小门通往后山。我们没有继续登山,而是沿着一条穿越林间的通道漫步,通道林荫蔽日,曲径通幽,如果夏天前往避暑一定是个不错的选择。通道沿着山脚环绕。中间有一“青龙吊桥”,一路前行,最后转到景区午朝门内。
步出景区,我们又从白虎峪前往百鸟林。百鸟林位于景区外五峰宾馆里面的一角,鸟儿被圈在一个巨大的网笼中。门锁着,我们只能外观,两只漂亮的孔雀站在树枝上。几只火鸡在笼子里,水里还有数只鸭子与鹅。大概与疫情有关吧,宾馆空荡荡的,生意可见一斑。所以鸟林也就无心顾及了。
惦记着来时大牌坊内的古树奇石等美景,遂徒步而行。树抱石、“五股穿心柏”、“将军椅”等颇具玩味。尤其是坐落在路边山壁上的“欲仙岗”,下面石头上刻着“洞真观山门地立
大宋”字样,历经风吹日晒斑驳陆离,勉强辨清。但“大宋”两字,足以说明其历史之悠久。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十一年重修的“一天门”
尚在。
一天门是古时候出入道观的必经之路。其位于峪口处,这里有石砌盘路,盘路开始处,两崖并峙,形如关隘。明代万历年间,道士周云青的弟子史奇峰曾在这儿修建过“广生殿”、“伏魔宫”等殿宇,并用巨石筑门,称为“一天门”,门上修阁,为“迎恩阁”。令人遗憾的是,如今门尚在,但阁已不存,且进出另修大道,此门弃之未用,实在可惜!
出五峰山景区,我们原路回返,至玉珠泉附近之李老大农家乐午餐。
玉珠泉灌水三桶,农家乐大包喷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