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国庆假期倒数第二天,我与S两人商量浆水泉一游。
约定9点集合,8半点半我们就不谋而合地同时到达了浆水泉水库大坝。简单议定,从浆水泉水库到牧牛山穿越。
许久没到浆水泉水库了,上山之路安上了简单的铁栅栏,大概是不允许自行车通过吧。8时40分,我们穿过栅栏开启了了行程。
碧绿的库水,斑斓的红叶,青翠的松柏,漫山遍野秋色一片。浆水泉水库东面的山里,山不高,但植被茂密,弯弯的山路穿行于大片的松柏林,尤其雨后空气格外清爽,柏树格外新绿。沿着熟悉的道路,我们大踏步地行走在密林小道上,一边徒步,一边交谈着节日的过程与感受。两个人走起路来格外快,加之地面潮湿,找个休息的地方都难,一个小时就到达了“八仙桌”附近山坡的“十字路口”。
按照常规线路,由此下山坡至“八仙桌”,然后左转至“葫芦泉”,再往北行。稍事休息后,S提议不下山坡,直接往北行。于是,我们在丛林中继续绕着山转。走着走着,感觉似乎是往南走,掏出手机一看指南针,原来指向西。大山深处转悠久了,方向感就几乎全没了。好在山中此处通往中井的道路仅此一条,不会迷路。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眼前出现了熟悉的山林。大片的黄金槐在空旷的山间显得格外醒目。穿越过去,发现丛林边上修起了东西向的石头路面。之前的山路,本不难行,不知为何花费人力物力在深山密林处修建如此之标准的石头路面。
沿新修的石头路右行,不远处是新修的观景休闲平台,不仅地面平整有围栏,而且还置有坐凳。正在休息的一男一女两位驴友坐在椅子上感慨地说:整修后没有之前原生态感觉好!
平台东侧是一片“芦苇荡”。说是芦苇荡,其实看上去更像是茅草或荻花。面积似乎没有以前大,茅草或荻花也没有以前高。其白若鹅毛或柳絮,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犹如银波荡漾。蔚为壮观。不管如何,行走在四周均是丛林大山中,在微风中摇曳的洁白的草毛或荻花还是吸引了一些驴友前来打卡。
行走一路,穿梭林间,没偶遇到一人。唯在此,遇见了其他驴友。
平台旁树立了指示牌,分别指向中井、藏龙涧等。
观赏完“芦苇荡”,我们沿着石头路往西,很快来到“半边山”。昔日丛林中嶙峋的怪石不见了,眼前出现的是一条如前述一样的石头小路。有民工师傅正在推车整修路沿石。沿着整修的路继续往前,下山的原始小道已变身水泥护栏保护下的台阶……
“半边山”之名来自山坡中一块石头上不知谁写的名字。大概是因此山西面断崖峭壁,看似半边山而命名的吧。站在山崖,远眺西侧,山岚叠嶂,蜿蜒起伏,连绵不断,煞是壮观。据说,远方所见即是浆水泉水库东面的回龙山。
从“半边山”,我们徒步至中井村东侧的未知名的山。此山早就修筑其护栏及台阶。我们拾级而上,慢慢攀登上山顶,路边绿的或红的酸枣随处可见,举手可得,酸甜香脆。东望,孟家水库历历在目;水库西面的小区高楼林立,延伸到了山脚下。从山顶下山之后,又是一座类似的小山,有护栏有台阶。偶遇几位驴友,陆续从对面赶来,且有人打听“芦苇荡”之去向。
继续攀登,翻过又一座山,很快就到达洪山路南端的葫芦顶。本想再往牧牛山看看,虽然数次路过,但一次也没登上过牧牛山。但站在“葫芦顶”近观牧牛山,感觉此山确实有点小。加之时针指向11点20,时间尚早,S提议前往旅游路隧道上面的“转山”一游。于是,我们没去牧牛山而是沿着向右的山路往东北方向而去。
深秋时节,山野越来越好看。成片的黄栌开始变幻成五彩的颜色。我们穿过一片片五颜六色的红叶林,来到山垭口。再望牧牛山,恰似一个乌龟横卧在两山之间的夹口处。仔细远眺,茫茫薄雾中,华不注山穿过城区,在高楼大厦间依稀可见,宛若海市蜃楼般出现在眼前。登上右前方的山,山上的指示牌显示此为“野峪顶公园”,但百度搜索却找不到“野峪顶”。
此山山顶相对平坦,已劈为山体公园,一路台阶相伴,且偶有护栏。从指示牌看,除了休闲广场,在山的东北方向还有太阳广场、观景平台及琵琶山。
沿山路往北,洪山公园近在眼前。旅游路隧道上面的“转山”似乎离我们尚远。考虑时间关系,且徒步已经接近两万,遂决定就近下山。而下山途中,有一亭阁名却叫做“转山阁”……
山下就是牧牛山东侧的一个小区。紧靠小区开山凿壁而形成的峭壁,如今被雕琢成一块块巨幅壁画:亭台楼阁,祥云献瑞;麒麟双双,云朵飘飘……虽没有古代雕刻工艺之精细美观,但偌大山壁上雕刻成寓意美好的壁画,用心及功夫都算了得。同时,空白处一片片的爬山虎贴着峭壁,绽放着红叶的美丽及根雕般的奇艺,令人善心悦目。
从峭壁往南,走出小区便是有着美好名字的“福地街”了。福地街与洪山路相连。我们徒步至洪山路,乘151路公交前往荆山东路的青阳炒鸡午餐。半日穿越,两万余步!

通往浆水泉水库路旁的老槐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