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9月23日,第一次跟随驴友攀登玉函山,一晃整整10年过去了。
有道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是有游记可查,很难想起当时的情景,只记得从南康村往东一路上山攀登,山上有一佛峪寺,又称“西佛峪”,山顶有一大圆球……至于具体线路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21日周日,听闻徒步山水健身俱乐部户外群前往玉函山西佛峪,遂临时决定跟其再走一遍,探一下具体路线。
玉函山位于济南西南部南二环附近
,其东西走向,似一屏障横亘在市区西南角。从南往北远远望去,一个巨大的圆球坐落在山的东端。山的西段,正对着进出济南的大通道——望岳路。
按照约定,上午8点南康公交站集合。清晨5点半,我就出门,简单早餐后前往南全福东首公交站,乘坐6点22分的BRT4至燕山立交桥北,换乘BRT9到南康站,提前半个小时到达。
8时整,驴友们整装出发。除了67岁的兰兰大姐夫妇俩,其他人均不熟悉,一路交谈中一两个人曾经一起户外过,但时间已久印象不深。
从南康站往北一点,一条丽康路通往山脚下的小区,沿此进入,至十六里河
秀玉社区居委会门前,左转就是上山路了。昔日杂草丛生,如今红砖铺路、满目青翠、环境优美。沿此往北然后左转,一直前行,绕到山的西北端后,有一红黄蓝三色木质休闲长廊,长廊旁边一上山台阶,由此开始攀登。
一路石阶,穿行于植被茂密的丛林,不多时出现一十字路口。丛林中除去台阶路,便是修有护栏的砂石路,往日的山野变成了山体公园。因两位山友未到,大家在此等候许久,遂沿上山石阶路继续攀登。不久,山上出现一凉亭,从凉亭前左转,沿新修的山路继续前行,左边山林就是大片的公墓。
大约一个小时,我们来到悬崖下一座小门楼,上书佛峪寺。这就是人们说的西佛峪了。
在济南,一提起佛峪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矿村附近的佛峪。因为其相对位居东边,所以又称为东佛峪,而玉函山上的佛峪寺则被称之为西佛峪。
据记载,两处佛峪摩崖造像皆开凿于隋代,东佛峪造像始凿于隋炀帝大业年间,西佛峪造像的开凿年代则更早一些,始凿于隋文帝开皇年间。
西佛峪摩崖造像群,坐落在山腰里一处半月形的山崖上。峭壁上有若干摩崖佛像,多为隋朝雕刻,亦有唐代所制。可惜的是绝大多数造像面部残毁,仅存佛身,虽历尽千年风霜,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雕工精细。据资料载,现存造像33窟88尊。山崖下有两块1995年济南市人民政府所立大理石碑,左边写着“济南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函山摩崖造像”,右边写着“该摩崖造像是国内最大的隋代佛教摩崖造像群之一……”
翻阅10年前的相片,当时山崖下尚有几间简陋的房舍,如今荡然无存,只剩下峭壁上残缺不全的一尊尊佛像。
据说,此处曾有古寺名佛峪寺,寺庙依山而建,借助于山崖形成的岩棚,搭建佛堂殿宇。如果叫做佛峪寺的话,其现状大概为目前最简陋的寺了,简陋到除了进出的简易山门楼别无其他建筑。
山崖下靠里的地方,有山泉水从峭壁滴答滴答不停地渗出,长流不息,下面有两个人工修筑的水池。池水清澈见底,峭壁阴凉潮湿,由此经过,不小心会有水滴滴到身上。经过查询,此为蕊珠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在佛峪寺新月形石厦"岩若窟"之下,为玉函山第一名泉。泉水由岩壁上渗出,滴入下方人工开凿的方池。因水流撞击,池内常有水花泛起,状如蕊珠,故名"蕊珠泉"。夕阳返照之时,从远处看去,犹如一道金线,称为奇观。泉水盛时,整个岩若窟水泻如瀑布。清代济南诗人杨致祺描写此景:“飞瀑半空落,悬流万仞直。”
沿佛峪寺上行不远,有一佛龛状的拱形石门坐落在山崖上,绕道转过去一看,是泰山行宫,旁边有大清年间重修题记,可惜石碑经多年风蚀残缺,字迹模糊不清,唯见“大清同治元年”等少数几个字。
继续攀行,穿越丛林,林中小道逢十字路口,本该左行,一度右转后又折回,山顶高耸着的信号塔在左前方。经过婉转穿行,山间出现了盘山石道,石板斑驳,道路透着沧桑,据说系清朝康熙年间修建。沿此一路上行,路过一段山崖,往西北方向远眺,领秀城甚或齐鲁黄河大桥三个拱形桥塔历历在目。
此后,完全是山中驴道,穿梭在丛林中。一路攀爬,终于发现有铁丝网围挡。沿此向上,很快转到山顶“大球”旁边。
玉函山,据说海拔523米。
“三教堂”在大球所在的院里,因为疫情暂停开放。
时间不到11点,队长决定徒步沿盘山公路下山。在下山途中,有一停车点位,远远望去,西北方向起伏的山岚上一座山亭历历在目。有山路可以直通山下兴隆庄方向。大家经过短暂商量,决定还是继续沿盘山公路走。
回望玉函山,越发显得雄伟壮观。山顶上空,红黄白蓝等各色的滑翔伞在空中飘逸,像空中靓丽的弯月,缓缓向山南面游动,依次降落在兴隆山滑翔基地上。
我们下山后,穿过大涧沟东村,在大涧沟东市场站乘坐17路公交车至大涧沟北站,换乘BRT9至山大兴隆庄校区站,在路南“青阳炒鸡”集体午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