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离入伏尚有月余,济南就提前进入炙烤天气,温度一下升到三十六七度,尤其白天热浪滚滚,热风扑面,令人酷热难耐。我们几家商定前往雪野,提前尝试避暑生活。
对于雪野湖周边的小三峡等,大家早已心中烂熟,正苦于没有新的线路之际,网上发现一文章介绍:济南周末适合越野自驾的顶级线路——“雪野318”天路,同时给出建议线路:石泉村-马鞍山-罗家顶-船厂村-上石臼村-下温峪村-小埠口村。于是,大家说走就走,利用周末,离开火炉般的闹市,深入僻静的雪野山区;放下城市里的烦忧,去享受一段惬意的旅程……
上午9时许,我们如约集合于雪野湖西北的石泉村。所谓的“雪野318”天路,大概是由川藏“318天路”引申而来,意指山路险峻。然而,从石泉村到马鞍山之路不熟悉,我们只好导航从去茶业口的道路前往下一站罗家顶。期间路旁有一岭东水库,遂停车观赏。青山倒影,绿水荡漾,碧波涟漪,数垂钓者水边撑伞专注于水面。询问一垂钓者其竟然不知道罗家顶但告诉我们沿此往东可到船厂村。按图索骥前往船厂后发现,原来此为一山村,坐落在山顶,既不靠水也无船可造,仔细打探村内长者也难说其源。大抵是很早很早之前其原为一片湖泽,该村为造船之地,故得其名。后来地壳运动,沼泽变山丘,名字延续至今吧。船厂村依山而建,房屋高低错落前后不一,土坯房屋随处可见,尤其村后面。穿行于街巷给人以原始部落之感,落后的山村与小康之距可见一斑。从老乡那里得知,我们寻找的罗家顶(当地人称之为罗家崖)并非是个村庄,而是一个山顶。从船厂沿山路往西北方向上山,很快来到平缓的山顶。一棵古老的柏树,突兀地屹立在宽旷的山上,树下一辆红色摩托车,远远望去,似一幅美妙图画。山地谷子田里,一位中年男子正在锄草,他说再往里走就是大山沟,附近没有村庄。周围均是船厂村的山地。在柏树西南方是一片山林。我们驾车前往,原来是一片空荡荡的柏树林。虽然天气炎热但柏树林里微风习习,阴凉避日。于是,我们支起小桌拿下马扎,在林间围坐在一起喝茶避暑,吃零食拉呱,好不惬意。
从岭东水库一路赶来,沿途风光原始自然,满眼都是滴翠绿意,耳边不时传来布谷声声,虽说山路狭窄弯弯曲曲高低起伏,但并不难行更没其所说的惊险刺激。
从罗家崖下到船厂继续往南,很快就来到上石臼村。上石臼村沿山间小河两岸而建。山村静怡,民风淳朴,老乡们见到我们一个劲儿邀请家里喝水。出石臼村来到一条宽敞的公路——金来大道,根据导航沿着瀛汶河往东。路上,我们在瀛汶河拦河大坝上游玩,水面波光粼粼,青山倒映,河水深不见底。有淄博网鱼者渔网挂在水下,只好潜入水中……至小埠口附近,见并无什么风景,且时近晌午我们遂决定回返雪野湖午餐。
午餐在雪野湖东侧大坝北面的一农家乐进行。坐在一汪水池旁的亭子内,几个特色小菜,数瓶啤酒,另有店主人赠送的麦黄杏及桃子伺候,其乐悠悠。餐后驱车直奔雪野湖西面的航空宾馆午休。
即使在宽阔的雪野湖边,气温也居高不下。好在我们在宾馆有空调。休息至下午4点多,大家沿着湖边,结伴徒步南行至3.7公里外的雪野饭店附近的沙滩。在沙滩上,南边的大坝历历在目。右边湖边一片精美别致的建筑群似美丽的岛屿近在眼前。后面就是山坡林中的农家乐雪野饭店。水边沙滩,玩得乐不思蜀,直到下午6点多太阳西落,我们才起身,徒步回返航空宾馆。尔后,驱车回到雪野饭店晚餐。一天下来,竟然走步一万七八。
夜晚的雪野湖边,帐篷星罗棋布,灯光朦胧闪烁。有的来自当地,有的来自济南,还有的来自淄博。夜幕下大家五人一堆六人一伙,或推杯换盏,或翩翩起舞,或帐篷内游戏,把白天的喧嚣和烦忧完全抛却,展示着纯粹自然的真我,陶醉在朦胧夜色中。甚至时近午夜,依然有人在湖边舞蹁跹乐悠悠,久久不愿离去……
翌日晨,期待已久的S先生终于赶来。上午,我们三家驱车直奔南白座村附近的马鞍山。
每当你从雪野湖西边的公里上行驶,都会望到东北角有一座高耸双乳峰在湖边。原来想当然地称之为双乳山。其实,当地人称之为马鞍山。虽然此山看似近在眼前,但从未去过。无论如何,像读书一样,没观过的风景都是新的。炎炎夏日,没准山上凉风习习呢。
据了解马鞍山又叫天门山,也叫双峰山,海拔高度有说约
600米左右有说617.9米。从雪野航空宾馆出发,我们直奔南白座村,根据当地人的指向,沿着一条小路直达马鞍山防火检查站。防火站前,一座关帝庙。防火检查站一57岁男子让我们把车停在外面的路边,还介绍来回大约需要2个小时云云。
穿过检查站,一路均柏油公路,弯弯曲曲的山道在林间盘桓而上。山坡平缓,山林茂密,多为洋槐。很快,我们就来到山脚下。山脚下有施工车辆,却不见施工人员。左边有一石阶路往里,右边有一刚开的土路往东。正坐在林间休息,忽闻山里有人说话声,不多时有几位山友沿着石阶而来。其告诉我们由此上山。于是,我们便顺台阶而行,先下后上,进入北面的山坡丛林。
开始远望马鞍山,只见植被茂密,偶有巨石裸露。走近山坡,一片丛林,间或有巨石杂乱无章地散落山坡。既有不大不小的,也有“万人抬”形的巨石。造型当然各具特色。穿过横额写有“登高溯源”的山门,右边有一“长寿穴”:一直径约半米的石上石臼不知为何人称之为长寿穴。拾阶而上,有施工者在山上忙碌。右行继续攀上,不远处就是“通天门”。过通天门,右侧峭壁上一巨型脚印十分逼真。左边不远是一碧霞祠,泰山奶奶之行宫。从其右边门柱石刻字“同治元年九月”看,该碧霞祠历史悠久。但据外面摆摊卖水的老太介绍,此为近二十年新建,只有石柱等为原来材料。大殿东面,也坐落着几座小的庙。
此地为马鞍山双峰之垭口。南北两峰,各有上山之路。
我们沿着北面的山路继续攀上,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烟波浩渺的雪野湖一览无余。对面的山峰山体岩石裸露,错综交错,上下叠加,有的突兀横出,也有的直立而坐……真可谓巧夺天工,像天匠神斧雕刻出来的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既宏伟壮观又峻峭陡险,令人惊叹!双峰东侧,则是美如画的田野,一片碧绿的梯田,镶嵌着玛瑙般的水库,起伏的沃野,秀丽的河山,赏心悦目十分养眼。
途中,有一似迎客松的柏树立于路旁,引得大家纷纷拍照留念。
攀至山顶,有一2017年新建的玉皇庙。据说,此处早有,后来恢复修建。
山峰北面,群山逶迤,起伏连绵,一望无边。玉皇庙的东面山崖,意想不到竟然有一些奇形怪石。或似豹,或似豚,或似驴脸,或似天座,一时引得大家纷纷前往观赏。大家情不自禁地赞叹:真没想到,马鞍山如此秀美壮观!
下到碧霞祠,我们五人又继续攀上南面山峰。相比,南面的山峰稍矮一些且景观也不比北峰。不多时,我们穿过一巨型大石间隙,绕路而上,很快就到达山巅。然后,顺着小路下山。
碧霞祠前稍事休息,我们开始下山。卖水的老太是南白座村的。其介绍可以走山沟直达停车的防火站处,路途捎近且不用走回头路。我们出“通天门”即右转往北,然后顺着一山路进入林间。一路穿行,倒很凉爽,熟料越走感觉越不对劲。因为一路走来,没进入山沟,全走在山梁上。记得老太曾说,也有时走山梁直达村子。继续往前,越发全是山梁。临近防火检查站,我们在对面的山上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决定向南下山坡寻路。满山遍野野藤缠绕,偶有巨石显露,顺着山坡,能下就下,期盼着寻找下到山沟之路。几经周折,总算下到山沟,发现有梯田及满树黄澄澄结满果实的杏树。再往前发现有红瓦小屋,对面山坡防火站近在眼前。经过一番努力,总算找到归途,来到原点。
时针已指向13:30。烈日炎炎下,我们驱车回返,在山路途中有一农家乐遂进去午餐。一条九斤二两的大鱼两做,外加几个小菜,对杯酌酒,这顿野外午餐别有情趣与味道。直到太阳西下,我们才打道回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