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23 09:00:14)
标签:

365

分类: 旅游休闲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5月10日上午9点半,我们从沂水诸葛镇秀峪赶往莱芜口镇。之所以选择口镇,一是网上搜寻莱芜古村落,其中就有口镇的孔子观礼处碑所在地垂杨;二是当日适逢周五,如果济南的朋友有出游者,可在莱芜住下,周末继续游玩。
       从秀峪到口镇一百公里,到达口镇已是中午时分。听说垂杨离此不远,我们首先赶往垂杨,参观孔子观礼处碑。垂杨村离口镇政府驻地仅2公里,进入村后,在南北村街不远处,立有孔子观礼碑及孔子像。仔细观察,孔子观礼碑底座的赑屃依旧在旁边,只因破损而使其碑另立别处。孔子观礼处的五个端庄苍劲楷书大字,落款是莱芜县令傅国壁。新建的孔子像端庄大气,立于中间。最东边是刻石纪事碑,在此碑阴面记载,刻石纪事原碑早已荡然无存,2007年根据吴汇谭先生保存的拓片重新复制。
       据了解,孔子观礼处碑是莱芜境内唯一的一处孔子遗迹,被之前的莱芜市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嘉靖·莱芜县志》载:延陵季子长子墓,在县北三十里。吴季札使齐,其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即此。前有碑可考,近年间为水所没明代嘉靖年间莱芜县令陈甘雨据垂杨村的季札子长子墓、孔子观礼碑和百姓口碑考证,确认季札子长子墓应在今莱城区口镇垂杨村。
      两千多年前,吴国使者季扎子出使齐国,完成任务,高兴回国。途径莱芜,其子病逝,只好随将其葬于此地,季扎子悲痛欲绝,为其子举行隆重的葬礼。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以仁内、礼外为重点的儒家学说。他听说此事,赶到了莱芜,观其葬礼,事后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孔子借此事,检验了自己周游列国的教学效果。
      一个小小村庄,何以引得孔子前来观礼。原来,这与季扎这个人物有很大关系。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孔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吴王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君,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我祈求追比贤圣,念念在心啊。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国君。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一块孔子观礼处碑,不单引出一段故事,其中还包含一个重要人物。这大概也是意外之获吧。据说,垂杨村直到现在讲究礼仪、重视文化,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村里有近百名学子考取大中专,成为远近闻名的“状元村”。这大概与孔子观礼处碑不无关系吧。
       回到口镇简单午餐后,我们找旅馆进行了午休。
       下午,直奔吕祖泉。原来吕祖泉不仅是一处景点,还是一个村庄。我们先是把车停在路南。进入村庄,一条高架的灌溉引渠在村东头,横跨公路,穿越树林,连接两边的山坡,显得十分壮观。我们沿着村街由东往西,发现有一房子门楼建筑考究,青瓦石阶,雕梁画栋,门檐木质雕刻,门口两边砖墙分别嵌有石刻壁画,门档两边石墩同样雕刻有花盆,门前一下马石仍在,足见其建筑工艺之精湛和历史之沧桑。门前的街巷,一条石板路坑洼斑驳,弯弯曲曲延伸着。村西的东风大桥,是“赵州桥"式的石拱大桥。有村民介绍说其为原莱明路的必经之道,系1966年修建。从桥上,我们由西往东漫步,整个村庄一览无余。我们来到灌渠旁,望着眼前这一那个时代的杰作,不禁对当时艰苦条件下能够建造如此之工程而叹服!一条灌渠,一座丰碑,一段故事,一个时代,一种精神!
       驱车来到路北面的吕祖泉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景区游览大约需要三四个小时,门票搞活动打折38元。看时间不早了,我们决定择日再来。于是,继续探寻灌渠在路这边的一段。因灌渠跨越一条大沟直通山坡,无奈我们难以靠近观览。于是,我们驱车奔向另一个不远的古村落——娘娘庙。
       位于莱城西北36公里、雪野镇政府驻地以北3.5公里处的娘娘庙村,坐落在章丘通往莱芜的公路西侧。我们把车停在路边,首先来到位于村北面的齐长城锦阳关。齐长城大约建于公元前555年战国时期,是齐鲁两国的界墙,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修筑的最早的长城。锦阳关于1938年日寇侵华时毁于战火,关址现为莱芜至章丘公路占用,路边有山东省人民政府立的“齐长城遗址锦阳关”标志碑。路边一巍然屹立、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下为通道、上有阁门,并设有瞭望台。 这便是齐国要塞“锦阳关”。锦阳关城门的建筑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式样,设计独特,巧妙绝伦,威武壮观。据说,锦阳关段齐长城东西长约15公里,是保存最为完整,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并有190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完整城垛,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锦阳关也叫通齐关,是齐长城上三大重要关隘(锦阳关、青石关、穆陵关)之一。站在锦阳关阁楼向东瞭望,虽然长城已荡然无存,但从残留的碎石可看出城墙遗迹;往西兆看,齐长城蜿蜒起伏、绕岭盘山 ,耸立山间,向远处伸延,似银蛇摆尾,又如巨龙腾空。虽历经数千年,其蔚为壮观之气势依然。
从锦阳关,沿公路往南,很快进入娘娘庙村。见我们前来,村里人窃窃私语:来看古井的。大概他们也知道村里古井的历史分量吧。顺着古村漫步,石板房,石头墙,石磨石碾,还有一条被木车鼓轮碾磨成坑洼的铮亮发光的石板路……大概是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吧,村里一正在修房的村民说,新修缮的房子一律为仿古式的砖瓦,上级给予1万8千元的补助。
  在村的东南角,有一眼古井。古井口的石头被打水的绳索拉磨得一道道很深的沟痕,废弃的井口都生长出地黄。从村子东南角往西,一颗古老的大树被沙土围着。再往前不远,在村西边的山坡下,还有一块摩崖石刻佛像,不知何因,看上去有点破损不清了。
 接近下午6点了,济南的几位朋友确定不在出游,我们便驱车回返。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20190510莱芜孔子观礼处碑与奶奶庙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