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文丝·依赖
(2007-10-23 16:17:24)
在《周末画报》上看到一篇名为“非洲为何穷个不停?”的文章。(在网上搜了很久,能找到的版本却和报纸上有出入)。
“非洲的持续贫穷,与其说是天公不作美,不如说是非洲人的一种现实生活方式:他们已经习惯了一味墨守农业时代的成规,甘于勉强度日,他们已经习惯了外国的援助和怜悯,乐得不劳而获。”
政府无心解决内政问题,任由“粮食危机”发展,人民固守古旧保守思想,不懂变通抵制创新。
“Swissaid组织在尼日尔一个村子里装设了价值几十万美元的太阳能抽水机,以便人们从地下抽咸水晒盐,为了方便晒盐,又在邻村造了可以晒盐的水泥缸。谁知当地人却坚持不用晒盐缸而选择烧柴煮盐,白白浪费劳力和珍贵的木材资源。细究之后才发现原来煮盐水的做法是由于当地人认为盐和火有关联。”
干旱却不愿意用湖水灌溉,拒绝耐旱的作物而选择需水极多的玉米,因为许多人认为玉米是当地的传统作物。在只能依靠外援帮忙的情况下,大多数尼日尔男人一夫多妻,而每个妇女平均生育7.46个小孩,因为“非洲人有自己的文化,不需要模仿西方;一雄多雌是男人的本质,我们就是这么结婚,就是和西方不一样,上天打开的嘴,上天就可以喂养。”
非洲宁可保持贫穷,因为贫穷了才会有外援支持。“既然田地干涸能换来外国大米,那农业政策就可有可无;既然人民贫穷自然有外国慈善家怜悯,那经济政策岂不是多此一举?”
也许援助并不一定就是善事。而没了这些援助,非洲的人民又将面临怎样的生活?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下面,援助团体因为受助国的贫困而“有事可做”,受助国宁愿保持贫困落后来不劳而获,其依赖关系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想象。
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ZuYmCYn1sTLyTPD_tHkAB0wjeNA4_G3uJNRe3CKsDE8OYN9nO3AoGi4Wx4iN0_aMiamw4TX4YTYZAR2tZBME3-q-cefqh_OM
而将这种关系投射到个人,我们究竟又好了多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也只是需要与被需要的依赖关系,也许是物质上的,也许是精神上的。有时候是否希望不劳而获就忘了要自己去努力了?有时候是否又太满足于现状而忘了去改变了?有时候是否也陷入了这样一种依赖的关系无法自拔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